師園
【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必須具備最基本的素質。本文所談,皆是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積累,即包括四個方面的素質:一是會觀察,二是會自控,三是能適應。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師素質 觀察 自控 適應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63-02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基本素質,或者叫素養(yǎng)。也就是說,遇到一些復雜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可以做到“處變不驚”,迅速、準確地對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并使課堂教學保持平靜,有條不紊。這就是一種素質。具有這樣的素質,教師的教學才能夠吸引學生,增強感染力,引發(fā)學生的心理共鳴。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要會觀察,會自控,能適應。會觀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沉浸于知識的講授之中,而要注意看學生的反應;會處自控,就是不能隨著學生的情況變化而失去主張;能適應,也就是隨機應變,靈活處理突發(fā)情況。,特別是一些偶發(fā)事件。
第一,教師要會觀察。所謂會觀察,也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有觀察的意識,形成觀察的習慣,然后融入觀察的行動。這種觀察應該是敏銳的、細膩的、全面的,因為觀察是判斷的前提條件,不能因為觀察失誤而導致判斷失誤。當然,這種觀察必須適時,要及時捕捉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反應信息,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教師在心中做出分析判斷,并悄悄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使講授內容的容量適應這種不斷變化的情況,讓學生始終保持最佳的聽課與接收狀態(tài),達到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反之,如果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視而不見,就有可能造成師生之間的關系(這里指教學關系)失衡,使得課堂效果比較低??磥?,教師的觀察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更需要在實踐中驗證。有一次講課,我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神態(tài)異常,精神萎靡,而且臉色不對勁,于是推斷他可能是有什么情況需要處理,但因為我正在講課而不得機會說出來。這時我靈機一動,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自由討論,然后走到他跟前詢問,了解他的情況,把他領出教室,讓他去學校醫(yī)務室進行診斷。而這一切都是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的,絲毫沒有影響正常教學。
第二,教師要學會自控。
毫無疑問,自控不僅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更是其應該具有的一種能力。所謂會自控,就是要學會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隨意性太強,能夠在課堂上冷靜理智地處理教學問題。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認為,沒有理智的情感就如同一把沒有柄的劍,它會讓握著的人傷手??梢?,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冷靜的心態(tài)、理智的頭腦和沉穩(wěn)的舉止是何等的重要。具備這樣的素質,就可以課堂上對學生出現(xiàn)的偶然事件迅速做出判斷,然后想出處理的方法,使學生的興趣、思路始終不脫離課堂教學軌道。
高三開學伊始,按照學校的布置首先是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guī)范方面的教育,時間是一天。一天的教育之后,開始正常上課。當我正興致勃勃地講授課文《荷塘月色》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名男生趴在桌子上早就睡著了。我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在讓學生思考問題的間隙,就走到他的桌前扶了他的頭一下,問他為什么睡覺,不料卻猛地站起來,啪啪地拍著桌子,并連問三句“你打人干嘛”。我當時一愣,覺得這學生難纏,于是控制著自己的情緒笑了。我這一笑,卻使這名學生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結結巴巴地問我笑什么,我反問他:打得很疼嗎?他抓了一下頭皮,生硬地說了一句“疼”。我和藹地說:“那好,咱們去一下醫(yī)務室,看看有沒有妨礙?!蔽业囊馑际亲屗鰜碚f,免得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他順從地跟我出來,經(jīng)過一番耐心的教育,他終于認識自己錯了,并表示一定改正。當時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肯定是鬧得不開交,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偶發(fā)事件,我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然后進行分析,理智地進行判斷,將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避免老師壓制學生,或者師生出現(xiàn)對峙現(xiàn)象,使教師自控的效果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第三,教師要學會適應。
教師必須學會適應,這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會適應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適應課堂教學情況,讓學生保持著始終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對課堂教學的步驟、方法等有所管控,使教學速度快慢適中,無所阻礙。
如我在講授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說學生思考“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含意,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達成共識: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tǒng)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但有些學生產生了疑問,說他們?yōu)槭裁催@樣折磨自己?難道就不能走屬于自己的路嗎?針對學生的這種疑問,我是在意料之中的,于是就耐心解釋,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這樣來走,但是,古代文人有一些共性,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出歸隱的心緒,只不過陶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明創(chuàng)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做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xiàn)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談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拆磨。
這種解釋就是適應學生的結果。不然,可能就沒有什么理論來說服學生
參考文獻:
[1]《教師能力概論》 羅樹花、李洪珍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雷玲主編,東華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3]《名師教學機智例談(語文卷)》雷玲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