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遠
兒時的我,喜歡聽自己吃蘿卜干脆脆的聲音,喜歡那縷縷炊煙送來令人陶醉的味道,喜歡稀飯,喜歡偷偷地裝一口袋鹽豆上學(xué)。
那時的冬天,到處彌漫著難忘的記憶。那時的家鄉(xiāng),到處都是美好的記憶。
我會想念那咸菜炒豆的清香與入味兒,我會想念蘿卜干里濃濃的鄉(xiāng)情與陽光的味道。我會突兀地想看那曬滿咸菜的院子與那縷縷炊煙環(huán)繞的日子。
兒時,每天中秋過后,母親與奶奶便從地里挖出那又大又胖的蘿卜,紅的白的,綠的,然后在秋風(fēng)中把它們洗干凈,放進瓦缸中,我甚至無知地認為只要進了這缸,任何東西都會變得好吃。
腌制后,全村人把它放在屋頂上、放在院中,讓它吸收一個季節(jié)的溫暖,把家鄉(xiāng)獨有的氣息曬進去,把整個世界的美味放進去。
全村的婦女都不約而同地制作蘿卜干,讓桌上一整年都有美味可吃。母親做的又好看又好吃,她用粗大的手翻動那些享受太陽浴的美味,像對待孩子一樣的認真與慈愛。
從此一年中桌上便有了會唱歌的“山珍海味”,蘿卜干曬好后,炒香后放上麻油,那香足夠讓花朵害羞,飄滿院子,飄進兒時的我天真的心。
后來離開了家鄉(xiāng)到了城里上學(xué),每到放假,總要帶一瓶滿滿的母親炒好的蘿卜干,伴著饅頭,我總能吃出家的味道與那些陽光的記憶。
一個人不管走到哪兒,她都不會忘記家鄉(xiāng)母親做的飯菜。雖是粗茶淡飯,但舌頭總是想念那久違的味道。舌根上有最頑固的鄉(xiāng)情,有識別我們不同基因的密碼,不論是西餐中勁道的牛排還是那特制的面包都替代不了最原生態(tài)的東西。這是家鄉(xiāng)給我們烙上的印跡。
如今社會在變,生活在變,或許你已習(xí)慣牛奶面包的日子,或許你已忘記最初的味道,更或許……
可無論你在哪兒,無論你是誰,你的舌根始終有無盡的鄉(xiāng)情。
(指導(dǎo)教師:張林/編輯:李躍)
評點:王冠婷
文章以“舌根上的鄉(xiāng)情”為題,構(gòu)思極為巧妙。情由心生,而此文中卻與舌頭緊密相聯(lián)結(jié),具有新鮮感。文中以兒時常吃的蘿卜稀飯鹽豆的記憶開篇,那些小食的味道是“家鄉(xiāng)獨有的氣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浸透在文字之中,逐漸鋪陳,而后逐勢宕開。“舌根上有最頑固的鄉(xiāng)情”可謂文章的點睛之筆,作者沒有停留在一貫的思鄉(xiāng)感懷的僵化模式中,而是以最平常的日常飲食為情感載體,情注其中,靈動精巧,是一篇極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