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景 李 娜
1)《中國科學》雜志社,北京市東城區(qū)東黃城根北街16號 100717 2)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編輯部,北京市海淀區(qū)北四環(huán)西路19號 100190
國際期刊出版界經過350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編委會運作機制[1],其中編委會在學術期刊的選題組稿、同行評議等質量控制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內學術期刊在近30年來才開始和國際接軌,且國內期刊學術競爭力和學術質量控制水平有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國內大量高水平論文流向國外期刊。近年來,我國科研管理部門已經逐漸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并撥出專項基金扶持中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例如,自2012年起,中國科協(xié)啟動“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首期三年時間,每年投入近億元打造我國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90多本國內英文期刊得到了資助。
學術期刊不同于大眾傳媒,僅靠編輯部的運作很難實現學術水平的快速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編委會的學術水平和對期刊工作的投入程度。很多國內期刊雖然擁有一批院士、國內學術帶頭人組成的編委會,但由于編委會工作的執(zhí)行層面沒有做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編委會的作用。
已有很多文獻對我國科技期刊編委會運作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如文獻[2]分析了學術期刊編委會在履行職責中存在的作用形式化、責任意識弱化、職責和權力異化等問題,并提出加強編委隊伍建設和加強編委會各項基本制度建設等建議。文獻[3-8]分別對如何充分發(fā)揮中英文刊物編委會的作用提出了應制定完備的規(guī)則制定,減少編委會工作量,取消編委終身制,控制編委人數等對策和措施,其中文獻[7]還特別提出了需根據編委的主要作用和貢獻,建立包括編委發(fā)表論文指標、編委推薦論文指標、編委審稿指標、編委提案指標及編委參會指標等考核指標。文獻[9-12]國內SCI刊物已意識到了以上問題,分別根據各自編委會的特點,采取了相應的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已有文獻對如何發(fā)揮編委會作用進行研究,但對如何具體推動國際編委工作,相關研究還不多見。
本文介紹了國際信息科學領域代表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以下簡稱IEEE TAC)的編委會運作情況,并對比分析了我國信息科學領域的知名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以下簡稱SCIS)和新創(chuàng)辦期刊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以下簡稱 Micro-Nano)的編委會的組成結構、評審流程、工作模式等。本文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三本刊,編委會國際化比例都比較高。用一本比較成熟的知名國際期刊作為標桿,總結兩本國內期刊編輯部在和國際化編委會合作中的工作經驗,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
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庫統(tǒng)計,IEEE TAC在2014年發(fā)文量為361篇,總被引頻次27226次,影響因子 2.779,影響因子在 Automation&Control Systems領域中排名10%(Q1區(qū))。
(1)編委會組成
該刊物設一位主編,負責總體審稿的掌控,6位高級編輯(Senior Editor),與主編共同負責所有稿件的終審。編委總人數55位。
編委會有嚴格的任期制度,采用1+2模式,任期三年,第一年試聘用,后兩年為正式編委。主編將仔細觀察新任編委的工作情況,而新編委也可以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承擔這項工作。如果任何一方不滿意,即可于當年自動退出編委會。
(2)審稿和監(jiān)督機制
編委會和編輯部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編委會工作主要以審稿為核心,編委會負責稿件錄用前的同行評議,即學術內容篩選;編輯部則負責錄用稿件的后端生產及宣傳。在同行評議的整個過程中,主編是主導者。主編初篩稿件并分配給編委,編委全權負責稿件的審理,包括進一步的初篩、選擇審稿人并送審、整理終審意見,以及與作者聯(lián)系。除分配稿件外,主編還需要額外做大量指導和督促工作,包括指導編委進行審稿工作,確認編委起草的終審意見等。
IEEE TAC對評審周期有明確的要求,Full Paper要求4個月內完成首輪審稿,Technical Note和Correspondence類文章要求3個月內完成首輪審稿。每半年召開一次編委會會議,分別在每年6月的ACC和12月的CDC兩個頂級國際會議期間舉辦。全體編委會議的作用主要是總結編委審稿工作,對難處理的稿件集體討論,找到解決辦法。IEEE TAC有明確的公開監(jiān)督機制,論文發(fā)表時注明評閱該文的編委。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中英文版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國內信息科學領域知名的學術期刊,英文版SCIS由Springer獨家代理海外發(fā)行,多年來其影響因子等各項學術指標一直位居國內信息科學領域期刊的前列。2014年發(fā)文273篇,影響因子0.85,影響因子在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領域中排名63%(Q3區(qū))。
(1)編委會組成
SCIS編委會由創(chuàng)刊初期的三十多人,發(fā)展到目前涵蓋海內外89位高水平專家,在近1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跳躍式的發(fā)展。從初期“主編+編委”的扁平化的編委會結構,發(fā)展到現在由主編、副主編、顧問委員會、常規(guī)工作編委、欄目編委組成的多重結構、多重功能職責的復合型編委會。編委會中的顧問委員會主要是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提高國際化水平,指導辦刊思路。審稿編委以中青年科學家為主,保證了審稿工作的高質量和高效率。整個編委會海外編委占50%以上
(2)審稿和監(jiān)督機制
SCIS覆蓋整個信息科學領域,主要包括四個一級學科:計算機、控制、通信、電子。主編在四個一級學科上分別設立四位學科副主編。編輯部初篩后將稿件分配給學科副主編,副主編分配編委組織外審。外審意見返回后,先由編委根據審稿人的意見給編委會參考意見,推薦發(fā)表或退稿,再由四位副主編根據不同學科收稿情況和錄用率要求進行終審。最后由主編核查審稿流程的公正性,通知編輯部終審結果。具體審稿流程見圖1。
(3)存在問題
SCIS是中國的優(yōu)秀期刊,在國內信息科學領域的認可度比較高。但該刊國際知名度不夠高,不能吸引國際級的高水平投稿。SCIS屬于信息科學綜合性期刊,內容覆蓋面廣,發(fā)表內容比較散,難以吸引小方向研究人員的持續(xù)關注。同時因為歷史原因,編委會比較龐大臃腫,編委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效率和對期刊工作的態(tài)度參差不齊,主編對期刊工作的一些具體措施要求如審稿效率、引用推動工作等貫徹不徹底,影響期刊發(fā)展。
Micro-Nano是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主辦,與《自然》出版集團(NPG)合作出版的全英文OA期刊。經過近1年的籌備,2015年5月28日Micro-Nano的電子版“創(chuàng)刊號”正式出版。
(1)編委會組成
圖1 SCIS的審稿流程
Micro-Nano首先確定由主辦單位所長吳一戎院士擔任主編,聘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崔天宏教授和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Ian White擔任執(zhí)行主編。然后由三位主編綜合考慮編委候選人的研究領域、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聘請了40位在微系統(tǒng)與納米工程領域具有極高威望的科學家組成編委會。這40位編委分布于12個國家/地區(qū),覆蓋18個專業(yè)方向。
(2)審稿和監(jiān)督機制
Micro-Nano的評審過程如圖2所示,Micro-Nano來稿首先由編輯部進行初篩,主要審查論文是否是在該刊物的收錄范圍之內,論文摘要是否合理,文獻引用是否充分,英語寫作是否達標等問題。學術評審部分由編委會負責。首先是主編預審,主編主要審查稿件的研究質量、分析、主題等是否有前沿性和發(fā)表價值,這個過程只需3天左右。通過預審的稿件將分給編委進行處理,編委將稿件分配給審稿人,待返回外審意見后將審稿結果及推薦建議反饋給主編裁定,決定是否錄用。
圖2 M icro-Nano的審稿流程
(3)存在問題
新辦期刊往往面臨認知度低、影響力弱、讀者群體小等不利因素,所以,為解決優(yōu)質稿源不足的問題,必須充分發(fā)揮編委們的優(yōu)勢,確保期刊的質量和特色。Micro-Nano的編委都是精挑細選的微系統(tǒng)與納米工程領域中的權威,雖然編委會有共同辦好期刊的意愿,但每個編委自身科研工作繁忙,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如何能夠使編委更方便、快捷地完成稿件的處理工作,提升編委對期刊工作的參與度是目前要決定的重要問題。
IEEE TAC創(chuàng)刊50多年,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控制領域學術期刊,在國際上擁有很高的聲譽。其影響因子最高達到3.29,一般在2以上,在JCR控制領域分類里位于Q1區(qū)。由于其在控制領域有較高聲望,有不少高水平學者渴望為其工作,并把在該刊編委會工作當作一種寶貴的經驗。目前編委會成員分布于16個國家和地區(qū),期刊的國際性很明顯。國內期刊雖然也希望建立高水平、國際化的編委會,但出于期刊知名度、學術實力和期刊本土屬性等原因并不能盡如人愿。針對此問題,國內期刊還在探索各自的解決辦法。
SCIS發(fā)展編委會主要是依靠主編和資深編委的人脈關系,首先從華人海外科學家入手,邀請在國外知名期刊擔任過主編或編委并對中國科學有感情的華人科學家加入編委會;進而通過這些海外編委的人脈,邀請歐美國家的頂級科學家加入編委會?,F在這些海外編委每年支撐起一半以上的審稿量,并根據國際熱點研究趨勢,組織一定量的海外稿件在期刊上出版,幫助期刊在國際上逐漸擴大知名度。
Micro-Nano的三位主編在遴選編委時,不僅要求其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還要求在本學科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學術聲望和學術水平,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洞悉本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能夠真正承擔起選題策劃、推薦高質量論文的職責。據統(tǒng)計,已經有近60%的編委為期刊撰稿或約請了高水平稿件,幾乎所有的編委都參與過稿件的評審工作。
由此可見,三本期刊編委會的國際化程度各不相同,但都在期刊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IEEE TAC的1+2的3年聘期制度,保證了編委會成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活力。第一年的考核期,新編委逐漸熟悉期刊工作的要求,通過參加編委會年會,和同行交流工作,對融入編委會工作很有幫助。新編委如果達不到期刊對工作效率、工作質量的要求,也可以及時解聘,避免拖延審稿工作。
而國內期刊由于各種關系的牽制,可能聘任一位編委后,該編委就長期占據該刊編委職位。有些編委隨著自己職務上升,對期刊的工作熱情逐漸變淡,審稿不及時,工作不配合,嚴重拖后了期刊的發(fā)展。國內期刊首先應在制度上與國際接軌,逐步推進主編、編委聘期制,完善入選和退出機制,明確編委會聘期內的任務。
像SCIS已創(chuàng)刊十多年,最初的編委會由主編直接組建,是沒有聘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期刊的發(fā)展,逐漸開始實行聘期制。目前正式編委的聘期是5年,欄目編委的聘期是3年。每5年一屆的編委會在上任初期就明確自己這屆的任期目標,在這5年里緊密圍繞任期目標開展工作。主編對全體編委提出“五個一”的要求,編委在職期間每年應為期刊至少寫1篇、組1篇、審1組、引1組、每兩年至少參加1次全體編委會會議,并在每年編委會年會上總結各位編委的完成情況。
作為新創(chuàng)刊的Micro-Nano,為了充分發(fā)揮編委的作用,在聘用編委時明確規(guī)定了編委的兩項主要工作,一是編委在創(chuàng)刊初期需保證刊物內容的高質量、高水平,盡可能完成撰稿、約稿和審稿任務;二是努力擴大刊物的國際影響力,努力為刊物進行宣傳推廣,為刊物開拓上升空間,確??锝】蛋l(fā)展。目前,編輯部和主編對每位編委投稿、約稿數量不做硬性規(guī)定,編委可根據自身的時間、精力、研究方向等妥當安排,但編輯部會通過各種有計劃、準確和細致的聯(lián)絡和溝通,從側面促進和保證編委的工作。
IEEE TAC編委會對每篇稿件的審稿時間有嚴格的要求,編委審稿慢,會在編委會年會上受到質詢。論文發(fā)表時注明評閱該文的編委。這一制度使編委責任感增強,使“編委會責任制”實施更加到位,也使得期刊出版的每一篇文章的學術質量得到保障。由于主編直接督導編委工作,同時在出版文章時標注負責編委的姓名,即編委的工作受到主編與讀者的雙重監(jiān)督,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其本人在學術共同體內的聲譽,因此會盡職盡責。
與國外期刊不同,國內期刊審稿需要考慮照顧方方面面的關系,過分重視人情面子,這也是華人社會的一種陋習。但SCIS和Micro-Nano為了使編委能夠更方便、快捷地完成稿件的處理工作,同時提升編委的參與度,這兩個編輯部的編輯在每個階段都直接通過EMAIL與編委們直接溝通,給他們相應提醒、催促和建議。
中國期刊由于受到本國國情的一些限制,例如上級領導部門的政策限制、國內學術界的偏見等,在發(fā)展英文期刊時面臨很多阻礙。不太可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期刊模式,但有些經驗是可以借鑒的。
(1)倡導主編負責制。明確主編的任期和工作目標,由主編全權負責期刊編委會的組織工作,建立能夠貫徹主編學術思想的編委會。
(2)完善編委入選及退出機制。逐年統(tǒng)計編委工作情況,根據數據增設勸退機制。
(3)增加學術評審的透明度。推動期刊責任編委署名制。
(4)加強編輯部對編委會的推動作用。編輯部應定期統(tǒng)計審稿、出版等各項數據,向主編和編委會匯報,幫助主編和編委會了解期刊發(fā)展情況,靈活調整辦刊策略。
綜上,要樹立一個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品牌,原則上都是要提高評審質量、縮短評審周期,服務好作者,組織高水平、國際化的編委會,完善編委會的組織工作機制,進而提高期刊國際影響力。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雜志社任勝利博士進行過十分有益的討論,在此深表感謝!
[1]Spier R.The history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2, 20(8):357-358.
[2]陳翔.學術期刊編委會履行職責中常見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07,19(6):453-454.
[3]朱曉文,宋冠群.編委會對提高期刊質量所起的作用[J].編輯學報,2007,19(3):205-206.
[4]陳朝暉,謝名子.如何正確發(fā)揮科技期刊編委會的作用[J].編輯學報,2007,19(3) :205-206.
[5]林松清,張海峰.發(fā)揮科技期刊編委會的作用與相應對策[J].編輯學報,2011,23(5) :424-425.
[6]王亞秋,陳峰,王家暖,等.強化編委職能,實現科技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J].編輯學報,2011,23(3):244-245.
[7]朱大明.學術期刊編委會作用評價指標初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75-977.
[8]朱大明.學術期刊編委會人數規(guī)模的討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33-38.
[9]程磊,張愛蘭,李黨生.國際化視角—Cell Research辦刊經驗點滴[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72-675.
[10]李耀彪,馬健,白雨虹,等.樹立精品意識實現期刊“中國夢”—Light創(chuàng)刊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74 577.
[11]馮慶彩,毛振鋼,劉素琴,等.以品牌為核心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淺談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國際化發(fā)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3):218-222.
[12]羅東,黃春曉,周海燕,等.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的思考與探索——以《材料科學技術(英文)》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