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博
說起法國人,一般印象可能是浪漫與傲慢。在巴黎街頭隨處可見打扮入時、鼻孔望天的漂亮女人和西裝革履男。我問土生土長的巴黎朋友,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們,你們會選哪個詞,他們幾乎不假思索地說“negatif”——消極,“我們總是不高興,沒有為什么,就是不高興?!?/p>
看多了老美“你是最棒的”那套,老法的確讓人不太舒服。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對生活的一點積極態(tài)度,但這一點點對老法而言就是那么難。所以,沒多少人能耐著性子看完一部唧唧歪歪的法語片,大家喜歡看歡天喜地的美國大片。我曾經(jīng)以為老法是沉溺在曾經(jīng)的輝煌里難以自拔才如此目中無人,其實他們也很了解生活的無奈,人人皆知的名言是“C'est la vie ”——人生就是這樣!很多人拿美國文化和法國文化做比較,美國人一輩子都想改變世界,法國人一輩子都在接受世界的變化。
法國人有點冷漠。他們會說,我可以一輩子對你好,但你得是那個對的人。友情是如此,愛情更是。我們可能覺得法國人放浪形骸,其實他們和我們一樣重視忠誠,只是我們強調(diào)的是忠于對方,他們更強調(diào)忠于自己。“我想要什么”“得到的是不是我想要的”“追求的是不是我想要的”,他們帶著這些問題面對、感受著人生。
法國人愛嘲諷。法國滑稽劇很有名,嘲諷對象可以是公眾人物也可以是隔壁大嬸,外國人若沒有自嘲和嘲弄的細胞,就無法理解法式幽默。但是法國人也有適時的寬容。孟德斯鳩說過:“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狈▏说陌莞囿w現(xiàn)在爭取權利上,而且不一定是自己的權利,也不一定是涉及廣大人群的道德判斷的權利。
尊重個體是法國文化特色。我有不少為人父母的朋友,孩子不喜歡吃什么,他們不勉強,不愿意去幼兒園就不去,但是對孩子的尊重絕不會演變?yōu)槟鐞邸阆胱鍪裁纯梢?,但很多事情你絕對不能做;非要試試?那就試吧,自己承擔后果;還有一些事情你應該做,實在不想做將來不要后悔。法國孩子很小就明白獨立的意義,不只是打工掙點小錢,而是在所有方面對自己負責。有一天,我和朋友帶著她3歲的兒子去散步,她對孩子說,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和悲傷建立在別人身上,一定不要讓自己被別人影響,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原來小家伙的好朋友轉去另一家幼兒園,他很難過。還有一次,我在大賣場聽見一位媽媽對女兒說,我晚上要去一個派對,你照著包裝上的說明做個派給妹妹吃。女兒說,我想吃牛排,你不要去派對。媽媽很嚴肅地對小女孩說: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我的任務是把你生下來,教你怎樣照顧自己,可不是給你一輩子當保姆……法國人的自我有時候表現(xiàn)得很傲慢,但也讓人感到他們很強大。
坐在香街上的咖啡廳,在4月和煦的陽光里看著來來往往的老法們。這些不好接近的人,這些獨立的人,這些驕傲的人,這些自嘲的人,在變遷的時代努力活出自己的痕跡,哪怕愛人變了,孩子離開了,工作丟掉了,他們聳聳肩,說一句“C'est la vie”,繼續(xù)自己的人生,好像生活的玩笑在別處。法國人教會我兩件事:內(nèi)心強大和尊重他人。成熟的人都應該懂得這兩件事,但是法國人對這兩件事是如此重視,覺得比成功、金錢、分數(shù)都重要,讓曾經(jīng)把成功、金錢、分數(shù)看得特別重的我,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深有感觸。
(徐培俊摘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