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工作生活忙碌得很,我少有時間閑逛,一般都去商場購物,省心省力。近來心更“宅”了,網(wǎng)上輕點鼠標(biāo),貨物送上門,更簡便快捷。
母親從來不逛商場,說坐電梯心慌,走樓梯胸悶,再說商場貨物貴,不如集市上的便宜,沒事騎著電動三輪各集市轉(zhuǎn)轉(zhuǎn),買到了不少物美價廉的東西。昨天我心血來潮,也去趕了個鄉(xiāng)集,算起來我有二十多年沒趕過集了,集市還是老樣子,只是商品種類多了,商販多了。貨賣一大堆,地攤擺滿了公路兩旁,趕集的老人居多。日頭尚早,信步在小商販的吆喝聲中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從早8點到午飯過后,集市上的人才漸漸散去。蔬果肉類、各類干貨、便宜的海貨、服裝鞋帽、五金小家電、日用百貨、貓狗雞鴨、花草魚鳥……商場買不到的東西都可以去集市上淘。
我在一個魚攤前面停留下來,馬上就有兩位大爺圍了上來,選了黃花魚和帶魚放秤上讓老板給稱一下,價都沒還,稱完便付錢離開了。我也跟著買了點鯧魚,回家洗凈煎熟,端上餐桌一嘗,魚有股怪味兒,是變質(zhì)了。母親知道后說,這趕集也是有門道的,趕早集會買到新鮮蔬果,但價格貴一些;晚一點去,等商販快收攤時,價格會便宜些。經(jīng)常趕集就會知道哪個攤位上有托兒,哪個小販?zhǔn)墙?jīng)常出攤的,哪個小販?zhǔn)切聛淼?,哪個小販?zhǔn)菍iT趕集處理貨底的,哪家講誠信,哪家做買賣不地道……人家一看你就是不經(jīng)常逛集市的人,你這樣的人最好騙,才會把過期的東西賣給你。
我嘆了口氣說,那我以后去趕集,只買蔬菜好了,哪家新鮮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母親哼了一聲說,便宜的往往分量不足。我忙問,那也沒見你趕集帶著秤呀,你怎么知道誰賣給你的東西缺斤少兩了呢?母親得意地笑答,我活了大半輩子了,一斤雞蛋稱幾個,一根香蕉有多重,一兜蔬菜幾斤幾兩用手一掂就知道,要是不放心,回家用秤一稱,心里就明白了。誰不講誠信,下次趕集找他理論或再也不買他的東西了,一般經(jīng)常出攤趕集的人不敢在秤上做文章,經(jīng)常流動的小商小販才敢那樣做。
家附近也有個小市場,每到下午做小買賣的人都聚集到這里,可母親一般不從市場上買東西,還是喜歡趕集。有時我們兄妹也說她,年齡大了,別騎著個電動三輪到處趕集,集上的東西也便宜不了多少。母親說,她從小就跟著外婆趕集,那時候沒電影、電視,整個縣城沒有一家商場,兜里沒錢也喜歡到集上逛逛,外婆說那是給眼睛過生日,飽眼福。后來,為了貼補家用,母親也趕集賣過煎餅、鍋餅。再后來,家里有個養(yǎng)雞場,母親逢集便去賣雞蛋。母親對集市太熟悉了,她認得哪些人專門在集上偷東西,哪些人專門在集上當(dāng)托兒,哪些人專門趕早集,哪些人專門趕晚集……
母親趕集就像我們逛商場、逛淘寶一樣,不一定要買東西,而是一種休閑、散心的方式。時代變遷,小城商場一座比一座蓋得華麗,大浪淘沙,有些商場關(guān)門有些商場開業(yè),可集市卻安穩(wěn)立于城鄉(xiāng),有增無減。大爺大媽們或步行或坐車、騎車,路上遇到了互問一句:“趕集去呀?”“對,趕集去。”一種悠閑的慢時光便在他們心里蕩漾開來……
(潘燁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