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康
新聞評論中點悟人心的說理藝術分析
姜春康
隨著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社會風氣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新聞評論始終抨擊消極的一面,宣揚積極的一面,始終引導著社會朝著正向的一面發(fā)展。因此,如何寫好一篇新聞評論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新聞評論寫作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種藝術,具有一定藝術效果的新聞評論往往更能點悟人心,引人深思。
新聞評論;說理;藝術;論證
[作者]姜春康,主任記者,煙臺日報社評論員。
新聞評論從實質上講也是一種寫作,也需要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在新聞評論中,除了選題立意要好、題目要奪人眼球外,還要注意在新聞評論時語言的表達。對于我們平時寫作而言,如果一篇文章陳述如流水賬,沒有跌宕起伏,也沒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這篇文章將會毫無色彩,讀起來也會覺得枯燥乏味。新聞評論也是如此。一篇新聞評論僅僅有好的選題是不夠的,如果一篇新聞評論的辯證絲毫不能激勵人心、說理平淡無奇,那么這篇新聞評論就很難吸引大眾注意,更別說引起大眾思考、引領社會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了,也就失去了新聞價值本身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一篇好的新聞評論,往往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這就要求新聞評論者在進行新聞評論時,利用寫作技巧打動人心,不僅如此,還需要有說服力,使人信服。
新聞評論中點悟人心的說理藝術,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進行新聞評論時,有的新聞評論者常常喜歡緊繞論題,追求全面完美,但這樣容易造成多而不精,文章的論題很難分析清楚,在講解時也不透徹,文章讀起來毫無起伏,枯燥無味。探討一個問題雖然有很多方面,但其本身一定存在一個焦點:新聞評論者在選定好論題后,要對整篇文章進行構思,在這個構思的過程中,就應當對這個論題進行思考,將這個論題所對應的種種問題聚集在一個點上,對這個點進行深入細致地說明,這樣寫出的新聞評論才能有理有據、有說服力,才能打動人心、引人思考。
例如,對于安徽金寨縣某李姓男子在母親重病時,選擇離婚賣房子分財產為母治病一事,許多人進行新聞評論,但文章的高度卻大相徑庭。有些評論者從表面著手,討論孝道與愛情的重要性,文章看似有針對性,實際上卻沒有涉及問題的核心,說理空洞無力。而新聞評論《離婚救母并不是“瞎胡鬧”》則在眾多新聞評論中脫穎而出。作者將這件事情看透,聚集到一個點——“孝道”,文章說明了盡孝既是道德所需,也是法定義務,直達主題深處,并且對于這一點不斷深入和凸顯,使文章讀起來旗幟鮮明,中心集中,說理強勁有力,給人印象深刻。
由此可見,對于一篇新聞評論來說,評論者不能盲目追求對于論題的全方面介紹,這樣很容易失去文章的核心,面面俱到則會面面不精,文章會始終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中心思想也就不夠深入,這樣的文章很難感動讀者,更別說引人思考了。
對于新聞評論來說,有時候如果僅僅只是就事論事,只涉及新聞涉及的一個問題,文章就會顯得空洞無力,極為單薄,甚至站不住腳。因此對于新聞評論者來說,要學會深入挖掘問題,將問題進行擴展,并找出與其類似的事情進行聯系,將這些事情結合成一個整體,對這個整體進行深入細致地說理,這樣,新聞評論才能夠看起來有理有據、動人心弦、引人深思。
例如,新聞評論《青島天價大蝦是面“示丑鏡”》就很好地運用了擴展的方法。作者寫這篇評論的緣由是新華網的一則新聞:2015年10月7日,山東青島備受關注的青島樂陵路92號“善德”天價蝦燒烤店已關閉,物價局與市場監(jiān)督局的處罰告知書貼門上,涉嫌價格欺詐罰款9萬。青島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被宰游客肖先生,現在涉事老板已經不見了。這則新聞無疑體現的是旅游城市宰游客的社會現狀,但僅憑此事,似乎只能說明山東青島一地宰游客,很難表現出目前我國很多旅游城市都存在著這種狀況,因此如果只對此事進行描寫論證,文章很難有說服力,也不容易使人信服。但作者卻很好地運用擴展聯系的方法,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2012年有網友在三亞一海鮮排擋被宰將近4000元,引起熱議,得知情況后,三亞物價局對該海鮮排檔處以50萬元罰款。同時作者還舉例:有來自寧夏銀川游客爆料遭遇了強制消費,店家稱重前直接把螃蟹腿拔掉了,稱了必須買,結賬時兩個人花了近三千。作者將這兩個例子與山東青島宰客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揭露了旅游城市宰客絕非孤例的現狀,并對旅游城市的這種行為進行抨擊,對于有關部門管理不到位嚴厲譴責。在這篇評論中,作者正是運用了擴展聯系的方法進行說理,將兩個類似情況與新聞反映的情況相結合,不僅使這篇評論醒人耳目、引人深思,而且分析了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當地相關部門的管理缺位,平日的管理沒有做到實處,這就將作者對于這次事件的感性領悟和理性思考結合在了一起,增強了文章的邏輯性,使文章更有表現力和渲染力。
同我們平時寫作一樣,新聞論證也需要采取對比的方法。對比通過將有強烈反差的兩個事物或兩件事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在襯托中進行論證說理。這種方法可以用假的襯托真的,用丑的襯托美的,也可以用正面的襯托反面的。通過這種襯托,形成強烈反差,使文章主題更加突出,文章思想更加鮮明,使新聞評論達到引導大眾思考的作用。
依以新聞評論《青島天價大蝦是面“示丑鏡”》為例,在這篇評論中,作者寫道:“從青島涉事派出所民警的處理,以及物價部門最初的‘其提供的菜品雖有明碼標價,但不規(guī)范,并涉嫌誤導消費者消費’的處理來看,說明相關部門的公關危機處理方面尚有延遲?!瑫r,天價大蝦的出現直到被舉報才處理的結果,也折射出當地相關部門的管理缺位,平日的監(jiān)管若能做到實處,這樣的宰客事件或許就能避免”,表明了青島宰客事件在曝光前后相關部門處理的巨大反差。作者本可以在此收筆,譴責相關部門,但作者的思路卻繼續(xù)前進,以三亞游客被宰時,三亞物價局對第一個海鮮城處以50萬元罰款,三亞市委市政府還舉行了媒體見面會,市委書記也公開對游客反映的海鮮排檔、出租車以及個別景區(qū)“宰客”現象向大家表示歉意的事件作對比,突出表現了青島處理的不積極、不及時,有關部門管理監(jiān)督不到位的情況。號召在此次事件下,當地能對宰客行為實行“零容忍”,迅速找到“已經不見了”的宰客老板,并以此為契機,做好市場監(jiān)管,給游客信心,別讓這種宰客行為毀了“青島旅游”的聲譽。通過這兩地部門態(tài)度的對比,作者將文章要體現的道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理有據,鞭策有關部門加強平時的監(jiān)督管理,遇到此類事件時要及時解決,使這篇文章產生出一種點悟人心的力量,引起社會的關注,督促相關部門的反思。
對于新聞評論者來說,評論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要結合客觀實際,從實際出發(fā)。為了使文章更加有說服力,可以通過數字的分析描述抽象的道理。特色比較鮮明的兩個說理方法是數字的折合和演算的比較。在一篇新聞評論中,如果能將這兩種方法運用好,就可以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將呆板的事物變靈動,將枯燥乏味的事情描述得淋漓盡致,充滿趣味,將別人都知道的事情展現得別出心裁,把復雜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使讀者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充滿興趣,產生打動人心的效果。
對于任何事物,都會有量的積累。所謂的數字折合,指的就是用事物的一個量來表示事物的另一個量。例如李忻發(fā)明了一種用來擦車的新型擦車紙來代替?zhèn)鹘y的用水洗車,如果針對這件事進行簡單的論證說理,無非是講述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節(jié)約用水具有重要意義的常識,這樣難以吸引讀者注意力,更不要說打動讀者、引人思考了。而《李忻擦車的價值》這篇新聞評論則以巧妙地數字折合的方法,將李忻發(fā)明擦車紙節(jié)約用水的事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這篇評論指出,用李忻發(fā)明的擦車紙,如果僅僅對一輛小轎車進行清潔,一年就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78.6噸,如果梅州市現有的40多萬輛小轎車都用這種擦車紙進行清潔的話,每年就能節(jié)約水資源3144萬噸。如果作者僅僅以此描述,難免顯得枯燥乏味,并且人們對于水的使用量沒有直觀的感受,也無法衡量出這種擦車紙能節(jié)約多少水資源,也就無法使人們意識到這種擦車紙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這種表達方式過于抽象。但作者下面又描述,每年節(jié)約的3144萬噸水資源,相當于7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水量。作者采用這種數字折合的方法,使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了擦車紙能夠節(jié)約多少水資源,整件事的意義也就顯露出來,引發(fā)大眾的思考,難免使人深思。
另一種方法——演算比較就是將食物之間的量演算成準確的比例,然后再進行比較,通過事實之間存在的數字差距,說明道理,使抽象事物具體化、形象化。比如新聞評論《“杞人”憂“地”》,作者在文中表明,我國雖然面積大,但人口多、耕地少,因此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很少。如果作者僅僅這樣描述,我們就無法想象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究竟有多少,也就很難意識到保護耕地的重要性。但作者在文中說明,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只占加拿大人均耕地面積的1/17,美國人均耕地面積的1/8,并且說明我國每年的耕地面積又在不斷地被用在其他領域。作者將三個國家的人均耕地面積進行比較,并且計算出比例,形成對比,我們就很容易直觀看出我國目前面臨著人均耕地極少的問題,整篇文章看起來論據充足,反映了我國耕地面積的現狀,從而達到引導社會思考如何節(jié)約用地、科學用地、保護耕地面積的目的。
新聞評論始終承擔著引導社會形成正確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扶正社會風氣、宣揚積極、抵制消極的重任。新聞評論者在進行新聞評論時,需要將自己置身在事件中,設身處地,用自己的情感去體會和感悟,同時評論者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日常生活中挖掘道理,并準確地表達出來。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夠做到情感與道理的相互交織,文章才能既有說服力,又能起到打動人心、引人思考的效果,新聞評論才能引導社會不斷朝著積極向上的一面發(fā)展,發(fā)揮其本身的作用和價值。
[1]穆青,葉圣陶,李普,等.新聞采寫經驗談[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2]陶富民,高軍,王騰蛟,等.面向話題的新聞評論的情感特征選?。跩].中文信息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