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
德萊塞小說中的異化問題探析
——以《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為例
徐苗苗
摘要:德萊塞的自然主義作品多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悲劇命運,它展現(xiàn)了人類被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所異化后的悲慘遭遇。異化,是指社會、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人本質的改變。本文將以德萊塞的小說《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為文本,分別從人異化于社會和他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及人的自我異化角度探討異化的問題。
關鍵詞:德萊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異化
徐苗苗/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遼寧沈陽110000)。
德萊塞所處的年代正值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時期,社會貧富差距較大。上層階級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然而精神上卻極度孤獨空虛,下層貧民為了生存忍受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異化,主要表現(xiàn)在對他人的漠視和冷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離,個人本質的改變和扭曲。人們?yōu)榱私疱X變得不擇手段、唯利是圖、自私自利,對金錢的過度崇拜和迷戀使人們喪失了人性,失去了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之前的研究大多從“美國夢”、自然主義和悲劇性的角度分析的研究,本文試圖從異化的角度解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時,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異化給人類帶來的悲劇?!都卫蛎妹谩泛汀墩淠莨媚铩返墓适露及l(fā)生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美國,小說中人物形象在異化的表現(xiàn)上也有相似之處,本文以這兩部姊妹篇為文本來探討異化問題。
異化起初是一個哲學命題。德國哲學家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等都對異化做了不同的闡釋。馬克思給異化下的定義,“物對人的統(tǒng)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tǒng)治,產(chǎn)品對生產(chǎn)者的統(tǒng)治”[1]。工業(yè)革命后機器生產(chǎn)取代手工勞作,人們?yōu)榱松嬷挥胁煌5毓ぷ?,成為資本家牟取暴利的工具,已經(jīng)失去了作為人的價值和自由狀態(tài)。資本主義時代,隨著壟斷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覺得自己受一種強大的無形的力量所控制,在生存的過程中充滿困惑和矛盾,始終無法擺脫危機感。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給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都帶來了深遠影響。那種金錢至上的觀念伴隨著美國人的消費活動滲入生活中,并逐漸摧毀人們的價值觀。人們在金錢至上、物欲泛濫的社會中逐漸失去自我,喪失了人的本性,淪為金錢的奴隸?!叭送约旱膭趧赢a(chǎn)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2]。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是人類特有的本質活動。勞動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滿足了人類的需求。生產(chǎn)勞動也就是類生活,自覺自由的勞動是人的類特性。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成了剝削工人、為資本家獲取利益的統(tǒng)治力量。伴隨著勞動本身的異化,人的本質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異化。勞動成為個體生存的手段,人的類本質發(fā)生了異化。異化,實際上是主體在強大的異己力量前失去自我、喪失個性,人的本質發(fā)生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原有的那種互愛友善的關系被金錢利益所左右,人們之間的關系因物化而變得陌生和冷淡。本文主要從人異化于社會和他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及人與自我異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異化的問題。
人異化于社會和他人主要是指社會對個人的異化,人在強大的社會面前顯得渺小無力,個性以及自我身份和價值喪失?!都卫蛎妹谩分械闹魅斯卫蚬律砬巴ゼ痈缈释^上流社會的生活。芝加哥是當時美國工業(yè)化過程中的重要城市。在這種人口密集的城市環(huán)境中,個體顯得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對于嘉莉這類下層貧民來說,芝加哥是大海,她的個人價值和魅力只是滄海一粟,沒有任何意義。由于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和迷戀,嘉莉先后做了杜洛埃和赫渥斯的情婦,逐步喪失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最后,當她擁有了夢寐以求的金錢和地位之后,卻感到精神上的孤獨和空虛。嘉莉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被異化于他人和社會,她的困惑實際上也是那時人們失去自我身份和價值的反映。個人的生命和價值在偌大的城市中顯得是那樣的渺小,人已不是作為生動鮮明的人而存在,而是作為物而存在,個體已是一種非人的狀態(tài)?!拔覀儾贿^是個卒子罷了,我們都像棋子一樣,受環(huán)境的驅使而移動,我們自己支配不了”[3]。在強大的社會環(huán)境面前,個體的能力和價值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的努力和掙扎也是毫無意義的,就像是別人手中的棋子,只能任由別人擺布和控制?!墩淠莨媚铩吠瑯芋w現(xiàn)了人在強大的社會面前的渺小。萊斯特深愛著珍妮但最終卻沒有和珍妮結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和珍妮的感情不被社會傳統(tǒng)習俗所接受,他們的行為在人們眼中是不符合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是有傷風化的。珍妮的所作所為遭到社會的責難和嘲弄。若是萊斯特選擇和珍妮結婚,那么他將失去家族的遺產(chǎn),同時會受到上流社會的冷落和疏遠。在整個家族和整社會習俗面前,萊斯特喪失了自己的價值和身份。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主要指他人對個人的異化,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系。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金錢利益所左右,原本和睦友善的人際關系被異化為冷漠無情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兩部小說的社會背景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時期。當時社會上存在著鮮明的對照:一面是少數(shù)資本家紙醉金迷、奢侈無度的享樂生活;一面是多數(shù)下層貧民在饑餓、寒冷中為生存苦苦掙扎的景象。這種貧富懸殊激起了對金錢和地位的追求欲望,人人都夢想著一夜暴富,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沒錢沒地位的人遭到社會的遺棄,被人看不起。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在對金錢的無限貪欲下,人們之間的感情被金錢關系所左右,日益淡漠。弗洛姆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一方面,人崇拜自己雙手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人又把自身變成了一個實物。不僅是工人階級處于異化的狀況中,其實每一個人都處在異化的狀態(tài)中?!保?]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人人都渴望獲得金錢和地位,在對物欲的追求過程中逐漸喪失了人的本性,成為金錢的奴隸。上層階級精神上非??仗?,工人階級和下層貧民為了生存已失去了作為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每個人都發(fā)生著不同程度的異化?!都卫蛎妹谩分泻珍姿固且晃蛔运健⒗淇?、愛慕虛榮的女性,她企圖通過控制家庭經(jīng)濟大權的手段來控制赫渥斯及整個家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想從丈夫那獲得的僅僅是物欲的滿足,他們之間的關系已被金錢利益所支配,變成了一種物化的夫妻關系。《珍妮姑娘》中萊斯特和家人間表現(xiàn)出的也是一種物化的親情關系。萊斯特的哥哥做事圓滑世故,有時甚至是冷酷無情,他一味地追求對家族企業(yè)的控制大權,時刻警惕著萊斯特的行為。因為這些原因,萊斯特和他表面上很和睦,其實隔閡很深。萊斯特的姐妹們也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與萊斯特的關系也很冷漠。在這種物化關系的控制下,愛人、家人之間失去了該有的關愛、寬容、互助,取而代之的是陌生、冷淡和不信任。對金錢和利益的狂熱追求使家庭關系中的親情和愛情關系發(fā)生了扭曲和異化。
人的自我異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與社會壓抑下人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生活在受物質支配的社會中,人們無法理解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對周圍的事物缺乏判斷力,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封閉和壓抑的環(huán)境中,人們變得麻木不仁,失去了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人性發(fā)生異化和扭曲?!肮I(yè)革命和工業(yè)社會的形成加速了社會的新陳代謝,強化了社會競爭。許多人在這種唯利是圖,缺乏人文關懷,充滿不確定性和緊張感的時代氛圍中迷失了自我”[5]。美國資本主義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很多人為了金錢和地位變得唯利是圖、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工人階級和下層貧民則在這種完全異化的環(huán)境中喪失個性,失去了人的自由權利和自然狀態(tài)。他們整天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卻拿著極少的工資,每天為生存而奔波勞碌,毫無自由和生活樂趣可言。在《嘉莉妹妹》中,當嘉莉從老家來到芝加哥時,她的姐姐和姐夫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歡迎的態(tài)度,而是急切地催促嘉莉趕快找份工作。他們并不關心嘉莉的工作環(huán)境怎樣,工資多少,只要嘉莉每月按時交寄宿費即可。在赤裸裸的金錢社會中,他們不得不為生存而無休止地工作,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嘉莉邀請他們去看話劇時,他們很不理解嘉莉為何會有那樣的想法,并認為嘉莉不應該浪費那寶貴的金錢。城市中的消遣娛樂活動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享受,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他們在壓抑封閉的環(huán)境中已變得麻木不仁,失去了人的自由。敏妮和漢生被異化后的悲慘命運也是下層工人階級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淪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失去自我,喪失人性。《珍妮姑娘》中主人公的父親葛哈特的形象代表了無數(shù)下層貧民被異化的形象。他們對所發(fā)生的事情缺乏判斷力,沒有自己的個性,無法理解自己生存的價值和意義,面對社會的殘酷和不公,他們只是麻木地忍受、被動地接受。
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的人是悲劇性的。他們在異化的環(huán)境中失去自我,失去人的本質,異化的環(huán)境使他們泯滅了人格、尊嚴和良知。人在強大的社會面前喪失個性以及自我身份和價值,對金錢和利益的狂熱追求使家庭關系中的親情和愛情關系發(fā)生了扭曲和異化。生活在受物質支配的社會中,人們變得麻木不仁,失去了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人性發(fā)生異化和扭曲。上層階級雖擁有金錢和地位,但他們精神上卻極度空虛和孤獨。下層貧民為了生存忍受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壓迫,他們在封閉和壓抑的環(huán)境中失去個性和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無論是上層階級還是下層貧民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異化,失去了作為人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異化問題的探討,可以揭示異化帶給人的悲慘命運。
參考文獻:
[1]庫萊拉.春天、燕子與卡夫卡[J].星期天,1969 (31).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3]德萊塞.珍妮姑娘[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318.
[4]埃里?!じヂ迥?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61.
[5]劉蘭蘭,戚濤.德萊塞作品中的婚外戀情結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3).
責任編輯:賀春健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531(2016)02-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