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嘉賓:郝克強,今年87歲,《新體育》雜志創(chuàng)史人之一,原總編輯。采寫 柏強
新體育:《新體育》1950年7月問世時,為什么取這個刊名?
郝克強:這個刊物是隨著新中國而誕生的,新中國應有自己的一本體育刊物,反映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所以用了這個刊名。
新中國成立頭一個月,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成立了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歸團中央管,主任由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兼任,副主任、秘書長由團中央秘書長榮高棠兼任。在體總會議上決定創(chuàng)辦《新體育》雜志,這也是體總抓的第一件事。
新體育:您是怎么參加到《新體育》創(chuàng)辦工作中的?
郝克強:當年,我正在河北良鄉(xiāng)中央團校學習。我們班上有位叫曾憲越的同志,是武漢體專畢業(yè)的,他被調往體總工作。沒想到,不久組織上通知我也調到體總,負責籌辦《新體育》雜志。后來才知道是曾憲越同志推薦了我,他知道我在上海交大時辦過交大生活報。
新體育:當時您愿意來嗎?
郝克強:不樂意。一是自己原本是學水利的,志向是建設三峽,沒有學過體育專業(yè),怕難以勝任;二是覺得搞體育就是蹦蹦跳跳的,往往被人看作“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多大搞頭兒。可組織的決定不能不服從,1950年3月,我就前往位于北京王府井南口的全國體總籌委會報到了,由此開始《新體育》的創(chuàng)辦工作,當時我才20歲出頭兒。
新體育:當時的主編是誰?
郝克強:是北京大學體育教授林啟武。我是常務副主編,不久我成為主編。
新體育:創(chuàng)刊初期,編輯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郝克強:組稿太困難了。那時中國體壇人少、場地少、比賽少,報刊資料更少,作者很難找,第一期的作者幾乎全是大中學校的老師,內容多是體育教學和技術介紹、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還有從蘇聯(lián)翻譯過來的文章。創(chuàng)刊號的稿件差不多組織了半年才齊備??锏闹匾寮湍夸浻蓸s高棠同志審改。他工作很忙,但每篇文章都看得認真仔細,從觀點到文字都親自動手修改。他反對空洞、浮夸、啰嗦,使我們這些缺乏實際鍛煉的學生出身的人受教很深。
第一期上刊載了朱德總司令、郭沫若、李維漢、馬敘倫同志的題詞。朱老總的題詞是“提倡國民體育”。發(fā)刊詞是軻犁同志起草的,他當時是體總的秘書。內文中還有夏翔、馬約翰、牟作云等體育界教育界人士的文章。
新體育:當時是誰報請中央,請毛主席題寫刊名的?
郝克強:是榮高棠同志。當時,毛主席親筆寫的“新體育”三個字一共有四組,是用毛筆寫的繁體字,有一組上畫了個圈??陀昧诉@組字,一直到現(xiàn)在。
新體育:創(chuàng)刊號封面、封底圖片的選擇和設計出于什么考慮?
郝克強:那時沒有什么體育圖片,可體育雜志的封面又不能太嚴肅,總得有個圖畫才好。選來選去,最后決定采用那個著名的古希臘奧林匹克擲鐵餅者的形象。我們擁護奧林匹克精神,這個形象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象征。當年彩色印刷困難,只能印雙色。創(chuàng)刊號封面用的是紅色,以后每期變換顏色,用了好幾期。
至于創(chuàng)刊號封底為何選用一名戰(zhàn)士提槍跨越障礙的圖片,我記不清了,應當與當時我國還沒有完全脫離戰(zhàn)爭環(huán)境有關。
新體育:創(chuàng)刊號的發(fā)行情況怎么樣?
郝克強:《新體育》的出版發(fā)行工作當時由青年出版社承擔。創(chuàng)刊號印了一萬冊,很快售完了,后又加印了5000冊。到當年底,每期發(fā)行近兩萬冊。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在東長安街體育場看球,當時任團中央副書記的廖承志同志坐在我旁邊。他問我《新體育》的發(fā)行情況,我告訴他后,他吐了一下舌頭,笑道:“很不錯,過去國民黨的《中央日報》號稱10萬份,其實不到。你們剛辦刊就有這個數(shù),有干頭兒,好好干!”
新體育:對辦體育刊物,您從覺得“沒搞頭兒”轉變成“有干頭兒”,大約在什么時候?
郝克強:隨著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干著干著就覺得有意思了。特別是1952年,我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干事,參加了赫爾辛基奧運會,就感覺體育關系到國家的榮譽,很有搞頭兒。直到退休,我也沒離開過《新體育》?,F(xiàn)在退休多年了,我有時還翻翻看看這本雜志。
新體育:從創(chuàng)刊到現(xiàn)在,《新體育》走過66年,出刊800期。作為元老,您對我們有什么建議?
郝克強:希望你們能努力辦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