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瀟,劉蘭林,張永根,馬占山,陳慶偉(.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安徽合肥30038;.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安徽合肥30038)
?
近三十年溫病治毒法探討
時瀟1,劉蘭林2,張永根2,馬占山1,陳慶偉1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部,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安徽合肥230038)
關鍵詞溫??;毒邪;病因病機;治法
溫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溫熱疾病的治療大法,據(jù)毒邪的特點將毒邪分為六淫化火之毒、疫癘之毒、溫毒以及臟腑失調(diào)、內(nèi)生熱毒。根據(jù)其致病的病因病機將溫病治毒法分為解毒法(包括清熱解毒、清營解毒、涼血解毒、滋陰解毒、辟穢解毒)、泄熱排毒法、開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
毒,通常亦被稱作毒邪。常富業(yè)等[1]在詮釋毒的概念時指出毒與邪有所不同,邪氣蘊結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溫病學中毒有不同的涵義,它可指病因(如熱毒、瘴毒)、病名或病癥(如丹毒、疔毒),同時在治法與方劑名中亦廣泛出現(xiàn)(如清熱解毒法、銀翹解毒丸)[2]。中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探討病因病機。毒在溫病發(fā)病中的病因病機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六淫邪盛,郁而化火成毒
以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病學家倡導六淫致病說,認為六淫邪盛化熱化火,是引起溫病的主要外因之一,風熱、濕熱、暑熱、秋燥均屬其范疇[2]?!端貑枴の宄U笳摗吠醣ⅲ骸胺蚨菊?,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保?]六淫之邪侵襲機體而發(fā)病,當邪氣過盛,蘊結不解,而正氣不足時便邪極而成毒,同時具備六淫與毒的特點,對人體造成傷害[3]。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言:“毒,邪氣蘊蓄不解之謂?!庇纱丝梢?,邪氣亢盛劇烈或蘊結日久可化為毒。王叔和在《傷寒論·序例》中言:“冬令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后發(fā)為溫病?!庇纱丝梢姺耙嗫蔀槎局虏?。
1.2疫癘之毒
《內(nèi)經(jīng)》中曾記載一種特殊的物質(zhì)為“毒氣”,致病以傳染性強、發(fā)病急、病勢重、熱勢高、傳變快、癥候多猛烈為主要特征。吳又可認為此種物質(zhì)是“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5],將其稱為“癘氣”。吳又可在《溫疫論·應補諸癥》中記載,“今感疫氣者,乃天地之毒氣也”,即可認為疫氣即毒。研究疫癘之毒的致病過程離不開疫癘之毒的發(fā)生發(fā)展原因?!端貑枴の暹\行大論》曾記載:“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边@說明氣運變化對氣候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人體,易引發(fā)各種疾病?!兑哒钜坏谩ひ哒畎浮分性唬骸拔良仍欢荆錇榛鹨裁饕樱椅逍懈饕黄湫?,惟火有二,曰君曰相,內(nèi)陰外陽,主乎動者也,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土遇之而赤,金遇之而熔,木遇之而燃,水不勝火則涸,故《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古人所謂元氣之賊也。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也?!边@說明運氣失??裳茏?yōu)榛鸲局虏?。且余氏《疫疹一得》記載:“疫癥者,四時不正之癘氣。夫癘氣,乃無形之毒,胃虛者感而受之。”由此可見,疫癘之毒可由氣運失常衍變?yōu)榛鸲?,當胃虛可感火毒癘氣發(fā)?。?]。
1.3溫毒
溫毒是由于感受溫熱時毒所引起的外感溫病,臨床除一般的溫熱癥狀外,多見局部紅腫、甚至破潰糜爛等[2]。關于溫毒的產(chǎn)生,有以下幾個方面:伏邪蘊生溫毒、久病釀生溫毒、溫病感毒合生溫毒[7]。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記載:“爛喉丹痧發(fā)于冬春之季,不分老幼,遍相傳染,初起之時,頻進解肌散表,溫毒外達,多有生者。”觀其治療以解肌散表為主即可使溫毒之邪外達,可見溫熱時毒屬于六淫外邪,由肌膚腠理感而致病。
1.4臟腑失調(diào),毒熱內(nèi)生
外邪、七情、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機體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為氣機失司、蓄積內(nèi)毒,臟腑積熱蘊毒,飲食偏嗜、久而中毒[8]?!端貑枴ち⒅即笳摗肪陀袑C體臟腑氣機運行失常導致“火毒”內(nèi)生的表述,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若承制失常,亢盛即為毒邪,損害形體。毒熱證候雖不像疫毒具有傳染性,但可加劇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diào)、組織器官的實質(zhì)損害,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六淫火毒、疫癘之毒、溫毒、內(nèi)傷毒熱均可導致溫病的發(fā)生,中醫(yī)學注重辨證論治,主要包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思想。根據(jù)毒邪致病特點及其病因病機發(fā)展,針對溫熱疾病中的毒邪,總結出解毒、泄熱排毒、開郁化毒、扶正抗毒4種主要治毒大法[9]。
2.1解毒法
解毒法,即解除毒對人體損害的治療方法[10]。解毒法在溫病學中應用范圍相當廣泛,并且在古代、現(xiàn)代的臨床實踐中也極為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解毒法應用可貫穿于溫病衛(wèi)氣營血病機變化的始終[11]。同時這也是治療溫病的關鍵,抓住這個治療關鍵,就有扭轉病勢的轉機。
2.1.1清熱解毒法清熱解毒法主要應用于清解氣分熱毒,一般用辛寒、苦寒或甘寒之藥以達清熱解毒之效。如《千金》石膏大青湯(生石膏、知母、黃芩、大青、山梔、前胡、鮮蔥白)主要應用于清解肺胃熱毒,治療熱毒壅于肺胃證,臨癥可見壯熱煩渴、面紅、無汗、舌紅苔黃之表里三焦大熱?!抖刺鞀W旨》卷十四中金銀解毒湯(黃芩、黃柏、黃連、炒梔子、金銀花)可用于治療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shù)大實,口舌生瘡,疫毒發(fā)狂之證[12]。
2.1.2清營解毒法心主血屬營,毒邪在氣分未盡透時可進一步傳里入營,出現(xiàn)心營熱盛之證,臨床可見灼熱心煩,舌紅絳,甚則出現(xiàn)熱閉心包,癥見神昏、譫語、痙厥等[11]。治療上以清營、宣透、開竅、解毒為主以解除熱毒。葉氏《溫熱論》記載“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方如清營湯、涼營清氣湯,癥見內(nèi)閉心包者可加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神犀丹。
2.1.3涼血解毒法溫毒之邪屬火熱之毒,極易進入血分,耗傷陰血,損傷陰津,血液濃縮,脈絡阻滯不通,發(fā)為皮膚紫斑,頤腫喉痛,甚則出現(xiàn)痹癥,熱盛生風亦可發(fā)為痙證[13]。治療除清瘟解毒之外,更要注重涼血散血、鎮(zhèn)驚息風之法。葉氏《溫熱論》記載:“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毖ι渍f:“大進涼血解毒之劑,以救陰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狈饺缦堑攸S湯(犀角、生地黃、芍藥、丹皮)。
2.1.4滋陰解毒法溫熱之毒盤踞體內(nèi),可灼燒陰液,耗傷氣陰,臨床癥見煩躁、疲乏、口渴、尿赤、舌紅,臨床治以滋陰解毒之法,藥多以滋陰涼血之藥為主。
2.1.5辟穢解毒法濕毒之邪多兼穢濁之氣,彌漫三焦,易阻遏氣機,壅塞機竅,阻礙脾之運化。治以芳香化濁、理氣運脾,同時酌用開竅之藥,以達辟穢解毒之效。根據(jù)濕熱毒邪的致病特點,可將辟穢解毒法分為化濕解毒法和開竅辟穢解毒法[11]。當濕熱毒邪壅于中上焦,臨床癥見身熱不揚,甚則出現(xiàn)陽水,身發(fā)瘡痍潰爛,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生姜、甘草)和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訙p。
2.2泄熱排毒法
泄熱排毒即通過采用開泄腠理、宣通氣血、通導大便、疏利小便等方法打開泄毒通道,以祛除毒邪于外[10]。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曰:“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14]根據(jù)不同的排毒渠道可分為宣肺透毒法、通下法和疏利法。宣肺透毒法采用清辛宣透之品如薄荷、荊芥、豆豉、蘇葉等藥物透毒外出,若傷及營分則可合用清營解毒法治療。通下法采用苦寒通下之品使毒邪從腸道排出。疏利法運用疏利小便的方法迫邪從小便而出。
2.3開郁化毒法
情志抑郁日久,臟腑功能失調(diào),致肝氣郁結日久而化為火毒損傷人體,臨床除一般熱毒征象之外,更有明顯情志不舒,脅肋脹痛,女性多見乳房脹痛,脈弦,治療上則要清熱解毒、舒肝理氣。
2.4扶正抗毒法
溫病中的毒邪不管是火熱之毒還是寒毒[15],侵襲人體后均可破壞人體氣血陰陽,使臟腑功能失調(diào),最終耗傷人體正氣,加劇毒邪對機體的破壞?!秲?nèi)經(jīng)》曰“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nèi)在因素[16],治療上要扶正與抗毒并進。尤其對于中醫(yī)癌病,現(xiàn)代醫(yī)家更加注重扶正,在疾病初期重在調(diào)理陰陽失衡,不必或不重在攻毒,陰平陽秘,何毒之患[17]。
通過上述對溫病毒邪產(chǎn)生的病因病機及溫病治毒法的整理認識,將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及掌握溫病治毒法的分類及其各自適用要點,進一步將解毒法(包括清熱解毒、清營解毒、涼血解毒、滋陰解毒、辟穢解毒)、泄熱排毒法、開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正確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常富業(yè),張允嶺,王永炎,等.毒的概念詮釋[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4,26(9):1 897-1 899.
[2]邵文彬,朱麗紅.溫病“毒”邪初探[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2):2 221-2 222.
[3]王文麗.毒熱證淺析[J].中醫(yī)兒科雜志,2009,5(2):7-9.
[4]趙昌林.論毒邪病因?qū)W說[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1):80-83.
[5]余甘霖.溫熱病高熱證治淺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14(6):548-549.
[6]蘇穎,岳冬輝,余師愚《疫疹一得》論疫特色[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3):45-46.
[7]蔡秋杰,曹洪欣,張華敏.“溫毒”淺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6):7-8.
[8]李嘉慶,宋紹亮.內(nèi)毒致病治法探析[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7(4):283-284.
[9]谷曉紅,趙展榮.溫病治“毒”法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17(6):11-13.
[10]周永學,張學文,郭謙亨.試論溫病解毒法及其重要性[J].陜西中醫(yī),1986,7(11):483-484.
[11]周澤泉,李培蔭.溫病解毒治法之探討[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2(3):110-116.
[12]彭懷仁.中醫(yī)方劑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
[13]陳永明.談溫毒三法[J].黃河醫(yī)學,1994,3(4):49-50.
[14]張志斌.溫病條辨[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5]郭云協(xié).疫毒證治并非清解溫毒一法[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3(2):33.
[16]姚嘉麟,王青,許玲.中醫(yī)治癌要法-扶正法的探源[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15(5):25.
[17]張靜遠,趙娟,周春祥.腫瘤中醫(yī)認識探賾[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9):16.
(編輯:梁葆朱)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258(2016)02-0017-03
[基金項目]安徽省精品資源共享課資助項目(2012gxk063)
[作者簡介]時瀟,在讀碩士,E-mail:1306895636@qq.com
[通訊作者]劉蘭林,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lanlinli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