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72-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注重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這里強調了"訓練"的重要性,只有落實了基本技能的訓練,開發(fā)了創(chuàng)造的潛能,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而閱讀教學是落實各項訓練的主要途徑,教師可在課中憑借教材這個例子,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地進行相關訓練,以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這里僅從落實幾個方面的訓練簡單談談,僅供參考!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而正是學生的解讀與闡釋,才打開文本意義結構的封閉形式,使其具體化。所以在閱讀教學時就應該給學生巨大的空間,把學生當作主體,始終相信學生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多元解讀,與文本直接"對話",并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個性化的思考。通過充分地讀、細細地品,感悟文本的情感、意思、韻味、方法等。
如:在理解《夜書所見》詩意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借助注釋、插圖、資料等,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讀文,可默讀,輕聲讀,邊讀邊想,與同學一起讀,與老師探討等;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進行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適時點撥,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及時鼓勵表揚;最后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感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重點句子進行反復的朗讀指導。
2.落實背誦,豐富積累
背誦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兒童正處于儲存語言的最佳時期,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背誦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養(yǎng)記憶能力,更有利于積累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背誦的指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背誦時間。除了課文中要求背誦的以外,能激發(fā)學生真實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讀成誦,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積累語言。所以對規(guī)定背誦的課文和片段,都要不折不扣地進行訓練,毫不含糊地落實到人人背誦,讓學生的語言積累有最基本的保證。但是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趣味朗讀,讓學生在毫無壓力和負擔的讀中自然實現(xiàn)背誦。
《荷花》一文重點段落:"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語言優(yōu)美生動。教學時,我通過展示圖畫和音樂渲染,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讓學生在讀之前獲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礎上,老師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一邊聽一邊感受美麗的畫面;接著學生模仿教師或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嘗試朗讀;最后還設計了賽讀、想象讀等。孩子們個個都沉浸在朗讀的快樂中,且讀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最后巧妙實現(xiàn)"熟讀成誦"。
3.訓練朗讀,培養(yǎng)語感
聲情并茂的朗讀有助于學生從文本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情感, 有助于學生積累素材、體驗品味, 從而達到情感投入、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因此,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全面理解朗讀和語感之間的關系, 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 巧妙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之中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記得在一次全縣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中,一位王老師執(zhí)教的《出塞》讓我真真切切地感悟了朗讀指導的實在和藝術。且看課中的初讀,王老師始終定位在"讀正確,讀準七言詩的基本節(jié)奏"其間沒有一句理性的朗讀要求。為了讀懂古詩,王老師通過放手自悟、點撥引導、回顧邊塞組詩等形式讓孩子們真正理解詩意,為后面的感情朗讀作好鋪墊。"讀出情,讀出味"是古詩朗讀的最高境界。如何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讓"情"由心生呢?王老師通過再現(xiàn)景物(邊關、明月),想象畫面(戰(zhàn)死疆場的慘烈),情境創(chuàng)設(當年輕的妻子守望丈夫歸來的時候,等來的卻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當白發(fā)蒼蒼的父母等候兒子歸來的時候,等來的仍是"萬里長征人未還" ……),補充資料(了解時代背景,體會朝廷的昏庸)等讓學生體會意境,讀出詩中的悲壯與凄涼,讀出詩中的弦外之音。
4.激活資源,訓練表達
古人云:學以致用。語言是我們交流的工具,如果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那學習語言就喪失了絕大部分功能。尤其針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語言表達更是我們著重訓練的能力目標。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一雙敏銳的眼睛時時發(fā)現(xiàn)挖掘文本中可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點",并激活資源巧妙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我在教學三年級《風箏》"放風箏"段落時,我順勢說:"其實老師小時候也喜歡放風箏,請看這就是老師寫的片段"(隨機出示:我到山坡上放風箏。風箏一會兒就飛上了天空。我好高興
??!"我請孩子說說從中獲取得的信息(生:我知道老師在什么地方放風箏;我知道風箏飛上了天;我知道老師很高興)。接著我又讓學生說從片段中不知道什么(生:我不知道風箏是怎么飛上天的?我不知道風箏飛上天的樣子?我不知道心情是怎樣的激動等)。然后我說"咱們?nèi)タ纯次闹惺窃鯓用枋龇棚L箏的"并適時引讀相關句子。這樣實實在在地將學生的閱讀與語言表達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中還藏著許多"空白點",將學生帶入空白處進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發(fā)揮想象,進行情境再現(xiàn)與信息交流等訓練,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增強語言表達,使課堂教學開放而活躍。
教學《掌聲》時,為了領會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第一次你拍掌時想說什么?"學生們有如下答案:"英子,不用怕,我們支持你""你一定會很棒!""我們相信你的故事會講得精彩!""英子,你不要自卑,我們?yōu)槟慵佑停?"英子,你真堅強!"這些樸實的語言中有鼓勵,有安慰,有佩服。之后,我又要求學生轉換角色"如果你是英子,此時此刻你會怎么想、怎么說?"通過學生真實流暢的表達,讓人感受到他們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總之,語文素養(yǎng)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寬廣的。農(nóng)村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持之以恒的訓練,也需要更多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但愿教師們能真正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最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