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為誰“西游”

2016-04-08 13:00:20王德巖
博覽群書 2016年3期
關鍵詞:天庭一事法師

王德巖

·壹·

從《西游記》的傳播和接受來看,如果要為它找關鍵詞,第一個就是“西游”,第二個是“取經(jīng)”,第三個是“唐僧”?!段饔斡洝犯鞣N早期的版本都以“西游”來稱它,《西游釋厄傳》《西游原旨》《西游真詮》等,在它之前還有《西游記》雜劇,“西游”是故事的主線。“取經(jīng)”則是“西游”的目的,而且這個故事有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歷史原型,在唐五代就產(chǎn)生《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這樣文藝化的作品。唐僧即三藏法師則是西游取經(jīng)的主體和實施者,“唐僧西天取經(jīng)”是人們?nèi)粘Α段饔斡洝纷畛R姷母爬???傊?,唐僧這一主體,西游這一方向和目的,取經(jīng)這一事件,就是通常我們理解的《西游記》的關鍵點。

這是一個尋求真諦的故事,也是一個高僧朝圣的故事。大唐三藏法師為了解答自身的困惑,求得佛教的最高真諦,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到達西天佛祖處求來真經(jīng)。若說“西游”的動因,當然在于三藏法師自身,他自身為解困惑、取真經(jīng)、求真諦、朝佛祖而西行,是最直接最內(nèi)在的動因。

這樣理解“西游”的目的和動因,來自對歷史上真實的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故事全盤接受,把小說與歷史故事重合在一起了。玄奘法師與弟子辯機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和他的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里,對他西行的動因說得很清楚:解惑和求經(jīng)。解惑解的主要是關于佛性和成佛問題的惑,求經(jīng)最急切的是想求《瑜珈師地論》。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說:

詳考其理,各擅宗涂;驗之圣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游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珈師地論也》。

到了印度,他對戒日王說:“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珈師地論》?!?/p>

見了他的老師戒賢法師,他又說:“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珈論》?!?/p>

《大唐西域記》中說得更加抽象,但依然很明確?!缎蛞弧分姓f:

言尋真相,見不見于空有之間;博考精微,聞不聞于生滅之際。廓群疑于性海,啟妙覺于迷津。

這是為解惑求真之心。

法師幼漸法門,慨祇園之莫履;長懷真跡,仰鹿野而翹心。

這是拜佛朝圣之意。

可見玄奘法師西行所求以及求什么都是非常清楚的。西游一事完全是來自他個人的內(nèi)在動機和追求,為解惑,為取經(jīng),為求真,為拜佛。從動因上來說,此事的發(fā)起與西方的天竺無關,那邊根本不知道還有玄奘這么一個人;與大唐朝廷也沒有關系,玄奘法師最初西行的請求被唐太宗拒絕,他實際上是違法偷越國境出去的。當然更與天上地下的其他事也沒有關系。玄奘西行一事雖后來影響廣泛,澤被深遠,其動因卻是內(nèi)在而明確的。

受玄奘法師西行取經(jīng)本事的影響,我們在接受《西游記》的時候,也會習焉而不察地這樣來理解小說中“西游”的目的和動因,這就與小說的文本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大的偏離。借著“玄奘西游”這樣一個個人動因的故事框架,小說《西游記》中的“西游”一事的主體、參與方、動機、謀劃、效果已經(jīng)暗轉(zhuǎn)乾坤,變得異常復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順著這一發(fā)而摸清全身脈絡,是我們理解《西游記》主旨的抓手和關鍵。

·貳·

與歷史本事不同,在小說中,“西游”一事的發(fā)端,不在三藏自身,也不在唐王李世民,而在如來。未有取經(jīng)之行,先有傳經(jīng)之念。如來有了傳經(jīng)之心,觀音菩薩領了傳經(jīng)的佛旨,才有唐僧降世,才有唐太宗游地府因而發(fā)愿選人西行取經(jīng)之舉。所以“西游”一事,明面兒上是取經(jīng),實際上“傳經(jīng)”卻是第一推動力。

小說第八回《我佛造經(jīng)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本文所引《西游記》原文,皆出自中華書局2009年6月版《西游記》),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的一次盂蘭盆會上,如來說起天下四大部洲眾生,唯有南贍部洲最惡:

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敬天敬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因此,佛動了慈悲之心,單要救度南贍部洲之人,而救度的方式,就是傳經(jīng):“我今有三藏真經(jīng),可以勸人為善。”因此要傳此三藏去東土。

但傳經(jīng)又不能直接送上門去。之所以不能直接送經(jīng),是出于如來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性淺薄,不識真相,凡送上門的,得之太易,都不認為是好東西,“卻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甚至誹謗真言,自造惡業(yè)。這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儒家教人講究“只可來學,不可往教”,而道家老子也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币虼?,雖是傳經(jīng),形式上也須得由東土之人“苦歷千山,遠經(jīng)萬水,到我處求取”。

如果真是東土來求經(jīng),如來處自可靜而待之,擇而予之,無須多作多為。但因是發(fā)心傳經(jīng),如來則須深謀遠慮,巧做安排。這番謀慮,應該是從收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時就開始了。

當初玉帝使人去如來處請佛祖救駕,如來對眾菩薩只說去“煉魔”,不說去除妖,明明有化而為己用之意。在把猴子壓到五行山下后,如來還特地著土地和揭諦饑時喂他鐵丸子渴時喂他銅汁,還說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第七回)。如來此時已經(jīng)知道孫悟空何時難滿,也知道會有人救他,甚至知道誰會救他,則傳經(jīng)的謀劃,此時應該已經(jīng)開始。這就可以解釋,如來在天宮收伏的孫悟空,把他壓在五行山下,而這個五行山,卻正好是在大唐的邊境上,就是后來所說的“兩界山”。這樣三藏一出國境要人保護的時候,馬上就會遇到悟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五百年后孫悟空難滿,傳經(jīng)一事才啟動。傳經(jīng)這樣的大事業(yè),需要各方面人員條件的成熟,不是善念一動,就可以實施的。

如來這番謀劃,始于壓伏悟空,實施于五百年之后。這個事業(yè)中,有兩個最關鍵的角色:一是主持人,掌握取經(jīng)的整個實施過程,最佳人選是觀世音菩薩,這是明選;二是取經(jīng)人。如來選的是自己的二弟子金蟬子。這是暗選。如來的借口是金蟬在聽他說法的時候走神,因此貶他下凡間降生為江流兒,作為未來的取經(jīng)人??墒沁@個暗選后來也不暗了,一路上的妖怪都知道取經(jīng)的唐三藏是如來的弟子,十世修行的元身。所以唐僧承擔西游取經(jīng)這個角色的安排,遠始于他出生之前,他的出生,正是這種安排的一部分。

謀劃肇始于如來,領法旨具體統(tǒng)籌實施者是觀音菩薩。如來定下傳經(jīng)之事,定下取經(jīng)的原則,還給了觀音五件寶貝:錦襕袈裟、九環(huán)錫杖和三個緊箍。三個緊箍用來收妖收徒,后來取經(jīng)人唐僧只用了一個約束孫悟空,另外兩個卻被觀音自己用來收了黑熊和紅孩兒在自己身邊聽用。錦襕袈裟穿了可免墮輪回,九環(huán)錫杖,持了可不遭毒害。這兩件寶貝有此妙用,可惜后來觀音菩薩只告訴了接受寶貝的蕭瑀和唐王,他們卻好似沒有告訴三藏,以致三藏在取經(jīng)路上一直擔驚受怕,既怕破了戒墮入輪回,又怕被妖怪吃掉。害怕成了三藏的標準心情。

接了法旨,執(zhí)行人觀音立即著手察看路線,選擇人員。從靈山腳下金頂大仙的玉真觀出發(fā),觀音實際逆行了一遍取經(jīng)路線,逆序安排了取經(jīng)人馬:被貶流沙河的天庭前卷簾大將沙悟凈、流落福陵山的前天蓬元帥豬悟能,被天庭吊打?qū)⒄D的西海龍王之子小白龍,還有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然后才是入長安城尋取經(jīng)人送寶貝。所以小說的第八回在結(jié)構上很重要,既是“西游”一事的真正動因,又是取經(jīng)一路上所逢之事的預演,具有一種預告功能,與《紅樓夢》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在全書結(jié)構上的功能相似。

不僅如此,在取經(jīng)事開始,取經(jīng)人出發(fā)之后,觀音這個執(zhí)行者既掌握著大局,又關注著細節(jié)。大局前面已說,如來所有謀劃和要求都要由觀音來完成,人員和方向是其中的核心。細節(jié)上的關注更是無微不至,細到了要請來與自己果位相當?shù)睦枭嚼夏?、普賢、文殊幾位大神親自來試取經(jīng)人的真心(23回),細到了要動用自己的人脈聯(lián)絡各路神佛,派他們的童子和坐騎下界為妖,磨煉取經(jīng)人,完成劫難。尤其是太上老君和如來,貢獻尤大。老君的兩個童子、所騎青牛,都一一下界為妖,他的紫金葫蘆、玉凈瓶、晃金繩、芭蕉扇、七星寶劍和金剛琢,無一不成為悟空難以對付的寶物。如來處則更厲害,靈山的蝎子、老鼠、大鵬鳥,下界后都讓四眾吃盡苦頭。不能認為這些小童、坐騎真的都是因為主人的疏忽而下界的,難道只有三界最厲害的西天佛祖、四大菩薩、太上老君才疏忽嗎?太上老君在收了兩個童子之后就對悟空說:“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保?5回)說得已經(jīng)十分明白。

作為此事主持人的觀音,東奔西忙為此操勞,不但自己的坐騎金毛犼逃走,就連自己的金魚也能趁漲潮下界,真是能用的全都用上了。為設計一路的磨難,觀音可謂殫精竭慮,力求取經(jīng)事業(yè)完滿無缺。甚至直到唐僧等取走真經(jīng),觀音菩薩還細心檢看難簿目,發(fā)現(xiàn)他們只歷了八十難,不合佛門中九九歸真之數(shù),所以“急令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99回),成九九八十一之數(shù)。所以說整個“西游”過程,從大局到細節(jié),全在如來、觀音的掌握、關注之下。從大唐一方和唐三藏來看,這是在取經(jīng),但從更大的格局來看,實際是在送經(jīng)。當然,這送經(jīng)是出于悲憫和救度之心。

·叁·

即便從大唐一方來看,書中取經(jīng)一事也不是出于求真解惑的內(nèi)在動機,而是出于唐太宗消災解怨、超度地府冤魂的實際需要。

取經(jīng)一事的起因是涇河老龍犯了天條,要在“剮龍臺”上被斬,監(jiān)斬的正是太宗駕下的丞相魏征。老龍受指點求太宗相救,太宗答應下來,到了時辰召魏征下棋不放他離去。沒想到午時三刻魏征打了個盹,夢中就把涇河老龍斬了。老龍一方面糾纏太宗,令他神思不安,夜不能寐,直到秦瓊、尉遲恭等做門神守護才得安寧。一方面老龍又去陰司地獄告狀,使得太宗魂游地府。地獄中每一層都很可怕,但最令唐太宗害怕的是他的兄弟建成、元吉的鬼魂前來揪打索命,還有當年他征戰(zhàn)所殺的枉死城中“六十四處煙塵的草寇,七十二處叛賊的魂靈”喊冤。他經(jīng)故人改添20年陽壽得以還陽,答應冤魂們回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超度他們。

回陽之后,太宗記得前言,下旨征選大德高僧作壇主主持水陸大會,超度枉死的冤魂,這時玄奘法師才被選中登場,要開壇做七七四十九日法會。這法師正是極樂世界投胎而來的佛弟子,又是菩薩引送投胎的,菩薩也于此時現(xiàn)身,送上袈裟錫杖,并在法師念經(jīng)演法之時厲聲高叫:

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12回)

觀音此處準確地把握住了太宗的需求,昭明大乘佛法“能解百冤之結(jié),能消無妄之災”,“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引得太宗皇帝深信不疑,心生向往,停了水陸道場,便要差人先去取得大乘真經(jīng),再回來超度修善。要尋找西天拜佛求經(jīng)人,已為水陸大會壇主的玄奘法師自然責無旁貸,挺身而出,發(fā)誓“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并蒙唐王結(jié)為兄弟。

太宗要派人取經(jīng),無非是要更好地超度冤魂,解百冤之結(jié),更具體地說,是解脫自己所受的糾纏和內(nèi)心的不安。

三藏法師西行取經(jīng)最主要的動機和職責是完成大唐及唐王委派之責和囑托之事,這是他的官方職責,他是大唐眾僧的領袖,“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在三藏法師的意識中,大唐賦予的使命和唐王的知遇之情是其最根本的動力和信念所在,每逢磨難,他痛哭流涕懊悔不已的都是無法跟唐王交待,有負唐王囑托,其自身的解惑求法的追求倒在其次,這一點與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有根本性的不同。

因此對于大唐和三藏法師來說,取經(jīng)的動因就不是普遍和內(nèi)在的,不是為了普度東土眾生,而主要是超度糾纏在太宗心中之冤魂,實是為救贖太宗一人而已。所以在書的最后,他們?yōu)榇筇迫』亓苏娼?jīng),也不過是“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jīng)》,超脫幽冥業(yè)鬼,普施善慶”(100回)而已。

·肆·

除了大唐和太宗所賦予的使命和職責之外,三藏法師還有兩層動機,第一是能夠成就功德,像觀音菩薩說的,“修無量壽身”,得“正果金身”。這是明的說法。這個動因更重要的是其暗的一面:贖罪。因三藏法師前身實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因錯被貶凡間,通過受難歷劫而消業(yè),通過取經(jīng)而得功果;在西游途中,三藏自己并不明了這一背景,可是從如來、觀音一方的視角來看,這才是他苦行這十萬八千里最重要的目的。在取經(jīng)圓滿后論功受職時,如來才把這一層揭開:

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汝不聽說法,輕慢大教,故貶汝靈,轉(zhuǎn)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我教,取去真經(jīng),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栴檀功德佛。(100回)

真實歷史中玄奘法師西行主要是為了佛法上解惑求真的追求,在《西游記》的三藏法師身上當然也有,第12回的水陸大會上,當菩薩指責他不會談大乘時,“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這種喜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可見他對于大乘佛法有自己的內(nèi)在追求。但在取經(jīng)的動因中,這一點卻在排在前面那些因素之后了。

在西行五眾中,三藏法師的動因最復雜,大唐使命與唐王囑托是一,金蟬子贖罪消業(yè)是二,得正果金身是三,對佛法的追求是四。在西行途中,這四個動因表現(xiàn)最強烈的是第一個。由于為大唐取經(jīng)與西天送經(jīng)東土安排一致,因此這一明一暗的前兩個動因嚴絲合縫,毫無沖突。加上第三個動因是西行成功的自然結(jié)果,第四個動因更是佛子當然的追求,所以玄奘的動因雖復雜,卻并不矛盾,因此他是西行取經(jīng)中目標最明確、信念最強烈的人,是此一事業(yè)中當然的核心。無悟空或無西行的成功,但無三藏則根本無取經(jīng)之事。

其余四眾參與取經(jīng)的動機則更加簡單明確,無非是兩個:一是消罪脫苦,二是求得正果。這其中恐怕脫苦的意味還要更重一些。

孫悟空因攪鬧天庭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想象這個生來好動無一時片刻安靜的猴子是多么難熬,所以他一見菩薩就嚷:“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條門路,情愿修行?!碑斊兴_說起取經(jīng)一事時,看他的猴急:

大圣聲聲道:“愿去!愿去!”(第八回)

可知他脫罪之心有多么急切。

八戒本是天蓬元帥,因帶酒戲弄嫦娥,被打了二千錘,貶下凡間,又錯投豬胎,在福陵山吃人度日。他由于日子還過得,又重食色二性,為僧取經(jīng)的心就沒有那么強烈,菩薩指責他造孽,讓他想想功果前程時,他不以為意,說:“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直到菩薩說起取經(jīng)一事,可以“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障”,他才欣然接受:

那怪滿口道:“愿隨,愿隨?!保ǖ诎嘶兀?/p>

由于安于現(xiàn)狀,本性不改,又無甚追求,八戒在取經(jīng)四眾中最無動力,動不動就想散伙回家,中間還貪財好色,偷懶?;?,打小報告。直至功成受封,如來也只能照顧他的本性,因其“口壯身慵,食腸寬大”,封了他個凈壇使者。

沙僧本是天上的卷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被打了八百杖,貶下界到流沙河,饑寒難忍,還要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胸脅。這個日子著實難熬,所以觀音跟他說取經(jīng)一事,應允“我叫飛劍不來穿你”,“功成免罪,復你本職 ”,他自然答應得非常干脆:

那怪道:“我愿皈依正果。”(第八回)

小白龍則是主動要求菩薩搭救的。他因被他的父親西海龍王告了忤逆,被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就將遭誅。所以他不待菩薩說取經(jīng)之事就先說:

望菩薩搭救!搭救?。ǖ诎嘶兀?/p>

對于這四眾來說,消罪脫苦都是他們參與取經(jīng)的第一動因。這其中,小白龍的最重最急,不獲救則將丟掉性命;沙僧的最苦,每七日被劍穿胸脅;悟空的最難熬,被壓著不能動彈。只有八戒受罰已過,有地安身,欲求就不那么強烈急切。動機決定表現(xiàn),在后來的取經(jīng)途中,沙僧最看重安穩(wěn)完成取經(jīng)一事,使脫苦一事落實,不再回到受罰的狀態(tài)。悟空連帶還享受取經(jīng)的過程,一路降妖除魔,最合他的本性本愿。就連小白龍,也心念堅定,在寶象國一回中,悟空被逐,沙僧被擒,唐僧被妖怪變成老虎,白龍現(xiàn)身與妖怪相斗受傷,八戒又要分家散伙回高老莊時,他還咬住八戒不放,勸他去請回孫悟空。四眾中只有八戒最留戀現(xiàn)狀,不甚求改變,時時給自己留著退路。

·伍·

其實還有一方的態(tài)度,對取經(jīng)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天庭。雖然有很多從社會學角度看《西游記》的研究者認為,在天庭、道教的一方與佛教一方存著的競爭和矛盾。但細究起來,至少從其主觀意愿來說,天庭和道教一方對取經(jīng)一事是愿意幫忙、配合和支持的。天庭的第一原則是秩序和穩(wěn)定,不愿也不允許出現(xiàn)動亂和差錯。除三藏前身是西天佛祖處的人以外,取經(jīng)隊伍中的其他參與者都是原來天庭方動亂和差錯之源,悟空造反、白龍忤逆、八戒亂性、沙僧犯錯。特別是孫悟空,總是嚷嚷著“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收爭先”,還要“交椅輪流坐,明年是我尊”,即便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眨眼即到,始終是天庭的一塊心病。取經(jīng)事業(yè)給孫悟空一個專注投入的目標,使他無暇他顧,同時也緩和甚至是密切了他與天庭的關系,因為他一路上降妖除魔經(jīng)常得到玉帝和天庭的幫助。天上眾神仙包括四海的龍王、地府的閻羅王聽說悟空加入取經(jīng)隊伍,都是長出了一口氣,何況取經(jīng)隊伍中還收納了幾個天庭犯錯的人員,讓他們有正事可做,也解除了未來動亂的隱患。

更何況,悟空他們西行取經(jīng)的路上,還順便幫著解決了許多本應由天庭自己解決或者天庭自己解決不了的麻煩。比如他們降伏的妖怪中,就有一部分是因為天庭管理或看管的疏忽,而跑到下界為妖作亂的,比如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太上老君的兩個童子、青牛,南極壽星的白鹿,李天王的干女兒,救苦天尊的九頭獅子,廣寒宮的玉兔,這些本來都應該是天庭自己來清理門戶,消除麻煩,現(xiàn)在悟空他們幫著一一收拾了。還有一些是天庭解決不了的,比如獅駝嶺的獅子精,因為王母蟠桃會不來邀請他,就要爭天,玉帝差十萬天兵去剿,被他一口吞去,嚇得天兵關了南天門不敢交鋒。這一麻煩,天庭解決不了,卻被取經(jīng)隊伍收伏,被菩薩領了回去。

因此取經(jīng)一事與天庭希望安穩(wěn)的祈向是相合的,天庭對于這一事業(yè)樂觀其成,有事幫忙,卻又不與自己切身相關,因而沒有更深地介入。

·結(jié)論·

《西游記》中取經(jīng)一事的動因,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簡單。它的背后,有不同方面相關方十分復雜的動機、謀劃和關聯(lián)。

這一事業(yè)由西天如來處肇始、謀劃,由觀音菩薩具體執(zhí)行,由如來弟子金蟬降生承擔,西天是取經(jīng)一事的第一主動方,它的最深動因是出于如來對南贍部洲眾生的悲憫,其方式是傳播佛法。

大唐和太宗皇帝是取經(jīng)一事的需求方,表面上是這一事業(yè)的發(fā)起者。但與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jīng)相較,書中的取經(jīng)所求就要狹隘得多了,主要是太宗個人解冤消業(yè)的需要。這個需求與如來傳經(jīng)的悲愿一致,但卻不解決眾生之苦的根源。因此西天之愿要遠大于大唐之需。

三藏法師西行的動因最為復雜,因為他身上疊合著三重人格:如來弟子金蟬轉(zhuǎn)世、大唐高僧和一個凡人。在他的自我意識中,第二個身份是第一位的,是他最掛懷的使命,也是他雖然擔驚受怕但仍然堅持前行的動力。其他四眾則主要一為脫罪消業(yè),一是成就功果。但其中八戒的動力最為不足。

在取經(jīng)一事上,天庭盡管不是發(fā)起方也不是牽涉核心利益,但取經(jīng)一事既解決了天庭不少麻煩,又幫天庭處理了不少問題,因此天庭樂觀其成,樂于配合,積極幫助。

一個偉大、復雜的事業(yè),會有很多的相關方牽涉其中,形成復雜、多面的動機、利益糾葛。這些相關方在其中的成敗得失,往往與他們最初的發(fā)心相關。對西游取經(jīng)的動因考察,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中各方的行為和選擇,也能更好地解釋他們相互間的關系。

從發(fā)心之廣大和關涉之深來說,西天>取經(jīng)人>大唐(太宗)>天庭,因此如來和觀音最為操心最為費力,大唐派出了團隊就靜等佳音了,取經(jīng)人一路上歷盡劫難,努力向前,但不時有人有退縮的想法。而天庭只是從旁幫助。從個人來說,三藏>悟空>沙僧、白龍>八戒。這個順序可以解釋取經(jīng)過程中各方相互的關系和表現(xiàn)。比如在取經(jīng)人團隊中,悟空是一個堅定的前行者,經(jīng)常訓斥八戒散伙的想法和沙僧的消極,但是面對觀音和如來,他就可以耍賴放刁表示不愿取經(jīng),讓菩薩和如來不斷安撫他,送他寶貝,幫他的忙解決問題。這個時候,他一副替人辦事的樣子,但是一旦面對天庭,他的立場立刻就變成請人幫忙,要說些客氣話了。

反過來說,在這樣一個事業(yè)中,誰發(fā)心最廣,謀劃最遠,用心最深,誰的收益也就最大。

取經(jīng)一事的成功,對天庭來說,只是消極地少了些麻煩,維護了秩序和穩(wěn)定,解決了本應由自己解決的一些問題,可是并無積極的建設意義。對大唐來說,就是取回了經(jīng)卷,完成了水陸大會,超度了那些糾纏太宗的幽冥業(yè)鬼。其積極的意義,是取經(jīng)人一路上宣傳了大唐,使得大唐在取經(jīng)的一路上名聲大振。

對于取經(jīng)人五眾來說,他們都超脫了自己原來的災愆罪業(yè),獲得了果位,而且取經(jīng)最堅定的兩人三藏和悟空都成了佛,八戒也得到一個美差,沙僧和白龍也都成就金身。

但對于西天如來一方,意義則要廣泛深遠得多。

首先是佛法的傳播,取經(jīng)成功后,佛法流布東土,廣被天下。不僅如此,取經(jīng)人一路上降妖除魔之后,所過之處無不轉(zhuǎn)信佛教。如62、63回,因金光寺僧人丟了舍利寶,僧人在此國境況已經(jīng)十分凄慘。待悟空他們趕走九頭蟲,打死老龍、龍子龍孫且把龍婆押去給國人看,一國無不宗信佛教。83、84回,滅法國國王發(fā)愿要殺萬僧,被悟空用手段剃光了滿朝君臣和后宮嬪妃的頭發(fā)后,“滅法國”就變成了“欽法國”??梢哉f,在取回經(jīng)書之前,取經(jīng)人一路前行的過程,已是佛教傳播的過程。

其次是如來的弟子金蟬轉(zhuǎn)世投生不過四十幾年就因取經(jīng)之功而成就正果,成為栴檀功德佛。原本是屬于天庭的齊天大圣、天蓬元帥、卷簾大將、小白龍都皈依佛門,成為西天世界中的斗戰(zhàn)勝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八部天龍。能通過取經(jīng)這一件事把天庭的一些棄將、謫臣、反叛轉(zhuǎn)變培養(yǎng)成佛教體系中如此得力的干將,天上地下的人、鬼、神,誰不對西天傾心向往?

因此只有在西天一端,取經(jīng)的意義才充分顯示出來。安排取經(jīng)雖是出于悲心,卻也是難得的神來之筆。只不過處罰了一個犯錯的弟子,收編了幾個為天庭所不容的罪臣叛逆,就攪動了天庭、地府、四海神眾來為佛法的流布傳播服務,并徹底改變了自東土到西天這十萬八千里路上的信仰版圖,使佛教信仰流布天下。

發(fā)心與動因決定結(jié)局和成果。發(fā)心最廣、用心最深者,最終也收獲最大??疾煳餍腥〗?jīng)一事的動因,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西游記》的主題和其中各方的關系。

(本文作者系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主任)

猜你喜歡
天庭一事法師
致云雀
北方人(B版)(2025年2期)2025-03-04 00:00:00
何錕宇:擇一事 終一生
先鋒(2022年4期)2022-05-07 22:03:14
淺談“一事不再罰”原則的適用
執(zhí)一事,盡己生
國服法師Davie Wang,物理暴擊100%
The Watcher
論如何成為一名法師
意林(2018年7期)2018-05-03 16:29:44
守望中的媽媽
打掃“天庭”有高招
太空探索(2014年5期)2014-07-12 09:53:23
魔法小鎮(zhèn)
意林注音版(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万荣县| 彰化县| 武宁县| 登封市| 绥棱县| 广西| 利津县| 葫芦岛市| 碌曲县| 三明市| 昭觉县| 秦皇岛市| 揭阳市| 永胜县| 育儿| 图木舒克市| 炎陵县| 万源市| 麻江县| 青神县| 中牟县| 勃利县| 静安区| 三江| 内江市| 公主岭市| 高平市| 马公市| 柳州市| 保亭| 宜兴市| 旬阳县| 启东市| 师宗县| 天气| 成安县| 新龙县| 阿勒泰市| 阜康市| 苍梧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