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孫 凱
一道創(chuàng)新的古代文化常識題
陜西 孫 凱
(2016·天津卷)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齡,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D )
①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②豆蔻梢頭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此題巧妙地把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和古代詩文理解的考查融為一體,值得稱贊。
①“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是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句子。意思是“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nèi)讀書”。束發(fā),系結頭發(fā)。清朝以前,漢族男孩十五歲時束發(fā)為髻,成童;二十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fā)指代成童的年齡,即十五至二十歲?!洞蟠鞫Y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p>
②“豆蔻梢頭二月初”出自杜牧《贈別兩首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币馑际恰吧碜溯p盈的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像二月的豆蔻花一樣嬌美。春風中走遍了十里揚州路,卷起珠簾,所見女子都不如她漂亮。”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許,秋季結實。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是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句子。意思是“到了成年時,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是唐代張說《豫州刺史魏君碑》中的句子?!墩撜Z·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焙笠蛞浴爸贝Q五十歲。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飲酒·少年罕人事》:“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币馑际恰吧倌陼r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jīng)?,F(xiàn)在年歲高了,但學業(yè)停滯事業(yè)無成。自己抱著‘君子固窮’的節(jié)操隱居田園,歷盡饑寒之苦。悲風襲擊破屋,前庭長滿荒草。因為饑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來,坐待天明。偏偏晨雞不肯報曉,夜顯更長。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為,終將受到掩蔽而無法表白?!?/p>
不惑,指四十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于自己在4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tài)。
古人稱年齡由小到大依次為:襁褓(不滿周歲);孩提(兩至三歲);始齔、髫年(女孩七歲,男孩八歲);總角(幼年泛稱);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黃口(十歲以下);幼學(十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志學(十五歲);及笄(女子十五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二八年華(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弱冠(男子二十歲);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三十歲);不惑(四十歲);知非之年、知天命(五十歲?!墩撜Z》: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欢?、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喜壽(男子七十七歲);杖朝(八十歲?!鞍耸扔诔!敝^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韓偓《乙丑歲九月在蕭灘鎮(zhèn)書四十字》詩:“若為將朽質(zhì)猶擬杖于朝”);耄耋(八十至九十歲);米壽(男子八十八歲);鮐背之年(九十歲);白壽(男子九十九歲,取“百”去“一”之意);期頤(百歲之人)。
陜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