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一般在宗廟中進行,由男子的父親主持,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和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后,由貴賓宣讀祝辭,并為冠者起字。
“笄禮”,俗稱“上頭”“上頭禮”,是漢族女子的成年禮。笄,即簪子。自周代開始,規(guī)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之后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要行笄禮。受笄就是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fā)式,將頭發(fā)挽成一個髻,然后由一塊黑布將發(fā)髻包住,隨即拿簪插定發(fā)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四德”,學習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