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下“中國夢”的影像表達

2016-04-09 09:57高曉紅
電影文學 2016年7期
關鍵詞:敘事策略中國夢

高曉紅

[摘 要]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也是一個國家的富強之夢。以重現真實歷史記憶的南京大屠殺題材為代表的歷史主題影片成為國產電影的主要類別之一,也成為新時代弘揚“中國夢”思想的重要載體。南京大屠殺題材影片用叩問歷史、痛定思痛的方式來強調強盛中華、一雪國恥的精神。本文主要探索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與當代“中國夢”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的具體體現形式,以及當代電影為實現這種相關性的敘述策略。

[關鍵詞] 歷史創(chuàng)傷;“中國夢”;敘事策略

在20世紀所有的創(chuàng)傷記憶中,南京大屠殺無疑是最沉痛的傷痛之一,以此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的電影作品不在少數。此類電影將南京大屠殺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不止一次地搬上大銀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過對這段歷史的敘述,警示并強調民族“強盛”的必要。

一、再現民族之殤

在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中,最主要的敘事方式就是史實重現,用血淋淋的畫面告訴人們,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20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國產影片初露端倪。1988年上映的電影《屠城血證》是國內第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影片,為該類電影的發(fā)展拉開了序幕。電影《屠城血證》的出現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因素,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試圖在其教科書上抹去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拒絕向其后人坦承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方做出的慘無人道的行徑。為此,中國的各界愛國之士都表示出極大的憤懣。

在這樣的時機推動下,電影《屠城血證》被拍攝出來。從電影名稱中的“血證”二字,我們可以看出影片的敘事方式和影片想要傳達出的效果,電影要用呈現事實的手法,用鮮血淋漓的史實,證明日本抹去南京大屠殺這一史實的行徑之荒謬,影片要告訴全世界,當年日本軍方在南京城犯下的罪孽,將會永遠被銘記。電影《屠城血證》是中國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影片直接揭示了1937年日軍在南京城里做出的令人發(fā)指的行徑,這種對史實的尊重和再現是對日本曾經對中國人民帶來傷害的有力指責,將這段令中華民族永遠哀慟的悲慘歷史真實地展現在世界觀眾的面前。影片用事實給了試圖混淆黑白的日本右翼勢力一記響亮的耳光,也給中國的年輕一代上了一堂歷史課,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國恥。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重點在于描繪事實,而對藝術性的追求則可退而求其次。所以,這類電影從藝術角度來鑒賞,并沒有特別突出的成績。然而,假如從民族意義的方面,從“中國夢”的方面來鑒賞這類影片,我們會發(fā)現,它們毫無爭議地存在著巨大的價值。一個民族如果對未來存有期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能忘記過去。一個國家如果對未來存有夢想,這個國家的公民就要牢記祖國曾經遭受的災難,牢記祖國一切的榮耀和恥辱,熟悉祖國的每一段歷史并能夠以史明鑒進行思考。近代中國曾經悲慘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永遠銘記血的教訓,奮發(fā)圖強,讓歷史沒有機會重演。類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國難電影就是要通過回首過往的噩夢,讓國人始終記得居安思危。中國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需要這樣醍醐灌頂式的警醒,電影作為視聽效果震撼的大眾娛樂產品,無疑是承載這項任務的重要載體。相比較猶太民族的超長國難影片《浩劫》,我國這種回首國難的電影作品實在是不夠多。

二、反思戰(zhàn)爭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在敘事手法上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于影片將視角延伸到全人類的角度,而并非局限于單純的中華民族,影片通過展現南京大屠殺中日軍血腥的反人類行徑來體現和平的珍貴。“中國夢”并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更是全世界全人類呼喚和平的和諧之夢。中國在向世界昭示,東方睡獅已經覺醒,但這頭力達千鈞的獅子并不是好戰(zhàn)好武的“森林王者”,而是一個向往和平和文明的君子。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新時期代表作品《南京!南京!》就表達出了這種更宏大的思想,其創(chuàng)作者陸川不止一次聲明,《南京!南京!》是一部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作品。但實際上,縱觀影片《南京!南京!》,其中展現戰(zhàn)爭的畫面卻寥寥無幾,全部算在一起也不過20分鐘的篇幅。但我們能看出,盡管如此短暫的一段巷戰(zhàn)戲份,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當年硝煙之中的南京是如何的迷茫和慌亂,昭示著這個古老的國家馬上要遭受的悲慘境遇。影片的剪輯手法銳利果決,整個戰(zhàn)爭場面的調度完美細膩,聲光特效逼真到位,讓觀眾如同置身于1937年的槍林彈雨之中,感受那份血肉橫飛的慘烈。電影《南京!南京!》并沒有單純地從中國人的角度來指控南京大屠殺,影片中也融入了日本軍國主義給本國民眾帶來的慘烈遭遇。

例如,影片中的悲劇女子百合子,作為一個日本慰安婦,她的命運和來自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的慰安婦一樣凄慘。百合子只是一個無辜的日本女子,卻在為圣戰(zhàn)奉獻的鼓吹下獻出了自己羸弱的身軀,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她的同胞軍人所蹂躪,最終染上了不治之癥,無助地客死異鄉(xiāng)。百合子只是一個日本民眾的縮影,類似百合子的日本慰安婦何其多,在戰(zhàn)爭中失去生命和家人的日本民眾也何其多。如果說作為交戰(zhàn)雙方,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苦楚尚且可以理解,而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例如拉貝先生,戰(zhàn)爭同樣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使他們置身血肉橫飛之中。電影《南京!南京!》將戰(zhàn)爭給各方帶來的苦難都展現出來,這是一部合格的戰(zhàn)爭電影。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金陵十三釵》同樣是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嚴歌苓的原著中,南京大屠殺只是一個泛泛的時代背景,并未過多著墨。但張藝謀在將其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將這一背景通過細膩的畫面表現出來。電影《金陵十三釵》用很大篇幅來描繪日軍在南京為非作歹的嘴臉,硝煙中逃難的無辜學生,被日軍逼死的女生,守城士兵的誓死抵抗,尤其是李教官的英勇犧牲,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戰(zhàn)爭是多么令人絕望,那場戰(zhàn)爭中的行兇者又是怎樣的冷血無情!

三、批判國民性

“中國夢”不僅是對未來的期望,同時也蘊含著對過往缺陷的反思,敢于直面不足進行反思,也是一種進步的表現。魯迅曾經說過,不滿能夠敦促人們不斷向上,敢于對自己不滿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南京大屠殺是令每一個中國人都扼腕嘆息的一段歷史,在揭開傷疤描繪這段歷史的過程中,中國電影人不僅指控日本軍國主義的慘絕人寰,更為可貴的是,也將審視的目光放在自己民族的身上,對自我民族的缺陷進行了理性的批判。

在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國主義的慘無人道固然應當控訴,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同樣也應該受到批判。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雖然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但敘述的角度不同,呈現的故事不同,對本民族的批判也不盡相同。早期的作品《屠城血證》上映之后曾經遭到質疑,影片只是揭露了日軍的惡行,卻對當時中國人的麻木甚至背叛只字未提,但是,考慮到《屠城血證》是國內首部將南京大屠殺搬上大銀幕的影片,又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有這樣的疏漏也可以理解。之后的作品《黑太陽:南京大屠殺》就開始體現出對本民族的批判,電影中安排了一段有關如何戰(zhàn)勝中國的對話,間接地揭示出中國人的劣根性。影片中中島認為應當用武力鎮(zhèn)壓的方式制服中國人,實現大日本帝國的東亞共榮夢想。而與之對話的高山是一個了解中國人的日本人,他認為利用文化入侵來征服才是根深蒂固之道。高山認為中國人是有致命弱點的,那就是不團結,所以輕而易舉就可以將其分化。高山的言論實則是影片創(chuàng)作者的心聲,不團結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缺陷。影片不僅借他人之口來表達對本民族的批判,還安排了一段十分諷刺的段落,一個中國人死到臨頭都不肯相信日軍真的會屠城,他不僅自己麻木屈服,還阻礙其他人抵抗,而他的理由十分可笑,南京城人數很多,輪到他死的時候恐怕還要等一陣子,這樣的國人讓我們感到恥辱和心寒。

無獨有偶,電影《南京!南京!》中讓人最痛徹骨髓的并不是同胞們慘遭殺戮,并不是那些悲慘死去的老弱婦孺和滿城的尸體,而是國人的屈從。寥寥幾個日軍就可以制服數以百計的民眾,甚至淪為俘虜的軍人。中國人的靜默、麻木、不抵抗,為中華民族奏響了一段沉郁的挽歌。當年,進入南京的日軍只有大約5萬,而南京城里的中國人卻不下60萬,5萬和60萬,差距如此懸殊,我們有理由懷疑,假如當初南京城的國人們都奮起反擊,結局也許會不一樣。進一步而論,假如抗日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人都能站起身奮起反擊,以中國四萬萬同胞的龐大數量,是否戰(zhàn)爭會在更短的時間內結束?

四、播撒“希望的種子”

即使存在反思的過程,但歸根結底,“中國夢”依然是一個有希望的夢。無論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怎樣描繪中國人慘遭屠戮的悲慘,怎樣指責戰(zhàn)爭給全人類帶來的傷害,怎樣批判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但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我們需要展現中國人的英勇反抗來點燃希望,我們需要希望來建立民族尊嚴。盡管當時多數國民是麻木屈服的,但電影中依然會塑造出凝聚中華氣節(jié)的精神領袖,這些領袖面對殘忍的屠殺依然能夠頑強不屈,錚錚鐵骨,依然保持著華夏兒女的志氣。我們的民族希望和復興信念就維系在這些領袖的身上,領袖始終存在,我們的希望就不會消亡。

很多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中,都會設置這樣的精神領袖。例如,《南京1937》中一身傲骨的老先生,他本有機會逃走,卻毅然選擇堅守在南京,為中國人的臉面而堅守;電影《南京!南京!》中留下了小豆子的生命,中國人的身體可以被屠戮,但中國人的根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負隅頑抗直至犧牲的幾名軍人,還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學生生命的秦淮河妓女,他們明知道自己會死,卻依然選擇了抵抗,商女不知亡國恨,可就連“商女”也選擇了為民族大義而死,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是在的。教堂的女學生預示著民族的希望,這些女學生在軍人和“商女”的保護下存活下來,也就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希望仍未磨滅。

五、結 語

歷史故事片的主旨是真實地展現史實,但這并不等于紀錄片,更不是歷史教材式的講述,歷史故事片本質上依然屬于藝術的范疇。歷史題材電影要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進行敘述,尊重歷史是第一層要義,而如何在真實歷史的架構上用最恰當的表現手法來呈現,這是歷史題材類影片成功的關鍵。一個民族要想團結起來,那么這個民族每一次災難中犧牲的領袖人物,都是民族團結的催化劑。本文研究的主題——南京大屠殺題材影片將這一點運用得十分精妙,將“英雄敘事”的手法貫穿其中。中國近代史上曾經屈辱和磨難的一段歷史,讓我們需要英雄來引領民族靈魂,因此,“英雄敘事”成為抗日題材影視作品的共同特征。越是歷經苦難的民族越需要英雄的帶領,英雄是拯救民族未來的希望。電影《南京!南京!》中為國捐軀的軍人是英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誓死留在教堂抵抗,只為保護女學生免受日軍蹂躪的李教官是英雄;電影《南京1937》中明知會失去生命還是選擇與南京城共存亡的士兵也是英雄,這些英雄形象在大眾的麻木與屈服中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讓中華民族沒有陷于絕望,這便是電影為了留住希望而特別塑造的希望火種。從實質上來看,中華民族的崛起并非靠的是這些英雄,歸根結底,靠的還是民族精神深處的自信與正氣。而這種自信與正氣,恰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夢”的文化內涵不斷向國際化、全球化延展。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下的電影要站在更加國際化的角度與全球觀眾溝通,才能獲得成功。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力量,是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歷史題材電影的時代價值,也是國人對該類影片的熱切期盼。

[參考文獻]

[1] 張頤武.“中國夢”:想像和建構新的認同——再思六十年中國電影[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2] 艾青.中國早期電影人的“美國經驗”與“中國夢”——洪深、孫瑜、張駿祥的跨文化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3] 何衛(wèi)國.“中國夢”與“紅樓情”——香港《紅樓夢》電影芻議[J].紅樓夢學刊,2012(06).

[4] 熊立.“中國夢”的藝術表達:電影里的“中國夢”[J].四川戲劇,2013(08).

[5] 劉文良.“中國夢”視域下我國電影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中州學刊,2014(11).

猜你喜歡
敘事策略中國夢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美媒:非洲人欲在華追求“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