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馬丁· 舍恩菲爾德
(南佛羅里達大學,美國坦帕市)
?
老子和新的思維模式
[美]馬丁· 舍恩菲爾德
(南佛羅里達大學,美國坦帕市)
21世紀的奇特特征是人類正遭遇生物圈危機。人們試圖從文化層面掩飾這一事實,指出危機或是不真實的(根據政治右翼勢力觀點),或是無須給予真正回應的(根據政治核心圈觀點)。這一現象尤以美國最為顯著。在那里,右翼氣候否定主義勢力對危機的質疑與共和、民主兩黨對危機的輕描淡寫遙相呼應。而與此同時,這一危機已經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威脅轉化為對全球文明的威脅①。人類現在成了危機的焦點。
危機的轉化重新定義了“綠色”的概念。從中人們可以看到環(huán)保模式正在發(fā)生轉變:此前特征顯著的“前”模式和后來同樣特征顯著的“后”模式。在20世紀,環(huán)境保護主義關心的是荒野保護和瀕危物種保護。環(huán)保主義者與污染、環(huán)境惡化作斗爭。然而,在21世紀,出于對生物圈穩(wěn)定性的擔憂以及對如何實現基本社會經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疑問,他們的關注范圍變得更為廣泛。今天,環(huán)保主義旨在減緩氣候變化、遏制能源消耗以及防止可能出現的社會秩序崩塌。當前各類相關討論(比如地球工程學的利弊)實質上映射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即遏制危機所需要的解決辦法在多大程度上必須是侵犯性的、侵害性的以及干預性的②。
在危機轉化之前,由于強調無為、非暴力和溫和方式,道家思想顯然屬于舊式環(huán)保主義。不過,道家思想的這些特征現在重新引發(fā)了人們對危機的思考。例如,如何能以“溫和方式”恰當應對生態(tài)超負荷?如何通過“無為”控制氣候變化?是否可能存在對地球母親進行非暴力干預的有效生物地球工程學?遺憾的是,盡管最初恰恰是道家思想的上述基本特征引起了環(huán)保主義者的興趣,但當前轉變了的綠色模式卻在試圖摒棄這些思想。
從理論上說,無論綠色模式如何轉變,在模式確立過程中,道家思想之重要性是預料中的事情。我認為,老子為人類勾畫了一個走向可持續(xù)未來的進化路線圖(舍恩菲爾德,2012;2013a;2013b)?!兜赖陆洝肥菫閿挡欢嗾嬲龑ψ匀唤鐒討B(tài)保持敏感性的智慧經典。那么,在現實中,當生物圈危機的出現使老子思想尤其是“無為”思想顯得過時守舊時,如何能將老子思想切入新綠色模式的理論體系呢?
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的最棘手之處還在于其研究的跨學科特性。解決這一問題要求具備既宏觀又深度整合的推理論證。也就是說,首先,要論證老子思想是否仍舊適應新的綠色模式;如果是,那么其思想又如何切入新的綠色模式?這要求考量一系列的有關危機、文化和環(huán)保主義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會引出其他問題(如是否真正存在這樣的危機?危機真的如此可怕嗎?為何要將危機的責任歸于文化?危機難道不是科學領域的問題嗎?為何文化不得不改變并且變化如此巨大?為什么現在非干預不起作用?為什么要訴諸干預策略?)。另一方面,對這些問題的依次解決將使得這一探究表面上看起來已經偏離了預定軌道——畢竟這應該是有關老子的討論。
不過,我們并無他徑可尋。我們的目標只能是融合跨學科知識,以使每一步的推理都推進整個探尋過程。由于舉證責任在于那些提出主張的人,因此,即便是冒著諸多舉證的風險,我們也不會為逃避責任而回避問題。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場危機的性質是什么以及危機是如何發(fā)生轉化的?問題二:為何這場危機屬于文化問題?為何人類文化否認危機的真實性?何種模式轉化(由此可聯想到老子)需要我們把相關問題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問題三:為何當今有正當的理由干預危機以及如何證明干預是環(huán)保主義對老子思想的應用?新的環(huán)保主義要求我們證明“無為”的合理性嗎?“無為”能使危機干預具備合理性嗎?還是我們需要從上述兩個維度同時論證危機“干預”的合理性?
危機:過去與現在
當大批拓荒者潮水般涌入美國西部時,標志著第一次危機的出現。拓荒者的行為對當地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威脅。約翰·繆爾(John Muir,1838-1914)最先倡導新世界荒野保護運動,其對環(huán)保事業(yè)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終促成了對約塞米蒂山谷的保護。他說:“我們被告知,那個世界是專為人類而設的——這只是一個不為任何事實所支撐的設想?!?1916,第6章)。他還寫道:“當我們試著辨認出某一物種時,我們才發(fā)現原來它與自然界萬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睘楸Wo美麗景色而斗爭是繆爾對環(huán)境保護的貢獻。他提醒我們,人類并非宇宙中心,世界萬物息息相關。自然之網的每一個結節(jié)都與其他節(jié)點相互關聯。人類只是整體中的一部分,只有當整體和所有的部分都完整才是完美的。
緊隨其后的農場和牧場擴張預示著第二次危機的到來,其結果是塵暴干旱區(qū)的出現。阿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研究了土地健康狀況后指出,不僅僅是自然景觀,土地作為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都需要保護。保持土地健康是有益的,意識到這一點是文明發(fā)展的必然進程。這是一種典型的會引發(fā)爭論的進化征兆。利奧波德將此稱為“A-B分裂觀”,他寫道:“A觀念將土地視為土壤,其功能是商品生產;而B觀念將土地視作生物群,具有更為廣泛的功能?!?1987:221)根據利奧波德,人類的進步要從觀念A轉變?yōu)橛^念B:
清除將進化過程視為一種倫理的“攔路虎”,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摒棄那種傳統(tǒng)的“土地使用僅僅是經濟問題”的想法。代之以從倫理學、美學以及如何促進經濟等多角度考量每一個相關問題。一種有機體只有在同時保持生物社區(qū)完整性、穩(wěn)定性和審美功能時才真正處于最佳狀態(tài)。反之,則是最劣狀態(tài)。(1987:224-225)
20世紀60年代危機再次到來,其表現是煙霧、枯竭的河道(或燃燒的河流,一如1969年美國俄亥俄州的凱霍加河)、溢油和有毒廢物排放。伴隨著污染出現了有毒物質。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1907-1964)曾描寫了濫用殺蟲劑對鳥類繁衍和公眾健康的影響。她在著作《寂靜的春天》(1962)中傳遞的信息極為震撼人心:危機是人類干擾自然所造成的,因此人類應當放手并停止干擾行為。擺在人類面前的問題是自然界被人類搞得混亂一團,因此解決的辦法就是阻止這種混亂狀況。隨后,這些思想開始進入主流文化,并于1997年在斯蒂文·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失落的世界》中再現。在影片中,克隆自遠古時期DNA的恐龍?zhí)与x了他們的保護島嶼,但它們很快被抓獲,之后被用船只運回他們的小島。電影結尾皆大歡喜。在最后的一幕,侏羅紀公園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 阿滕伯勒飾演)說:
我們絕對需要與生物保護區(qū)的哥斯達黎加部門進行合作,以便共同制定一系列規(guī)章保護那個島嶼并使其與外界隔離。那些生物的生存需要的不是人類的幫助,而是人類的缺席。如果我們能走開并且相信自然界……生命自然會找到一種適合的生存辦法。(凱普,1997)
這暗示了舊式環(huán)保主義的兩條主旨:如果人類能走開一點,生命自然會找到一種辦法;自然需要的是人類的缺席而不是幫助。但隨著危機加深,在導致危機的各種擴張驅動下,這些主旨發(fā)生了變化。20世紀見證了“劇烈加速度”事件:全球人口總數達到過去的四倍,其中在20世紀下半葉就翻了三番;全球經濟增長20倍,在20世紀下半葉就增長15倍。換言之,這樣的擴張在不斷增速(斯蒂芬等,2007:617;IMF,2000:149)。
“劇烈加速度”導致了四個方面的漲幅:大規(guī)模的人口增長、物質和能源消費擴大、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物種滅絕加速。這四個方面相互推動,編織成一張糾纏不清的網,導致了一連串后果(艾爾斯,2000),并使得危機整體上處于一個新的水平。在新世紀之初,人類對自然影響的規(guī)模就已經接近從白堊紀到古新世的人類影響的規(guī)??偤?。對于生物多樣性而言,全球經濟就像一顆曾使恐龍滅絕的彗星一般,而人類文明就是那強大的行星力。事實上,地質學家們告訴我們,人類正處于一個自己的時代,即“人類紀”(the Anthropocene)。
另一個方面的影響是生態(tài)超負荷(ecological overshoot)。人口和經濟對地球造成的壓力現在已經超過了資源更新速度,也超出了自然環(huán)境承載力。換言之,人類需求已超過了自然供給能力:
自20世紀80年代人類活動就已超出生物圈承載能力。這種超負荷可用人類活動需求超出自然供給的程度來評估:在1961年人類需求相當于生物圈承載力的70%,但到了1999年,這個比例達到120%。換句話說,20%超量的負荷意味著需要1.2個地球或者一個地球需要12年才能將人類1999年使用的資源全部實現再生。(瓦克納格爾,2002:9268)
自20世紀80年代,人類文明已經突破了三道行星界限: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全球氮循環(huán)(羅克斯特倫等,2009:32;史蒂芬等,2011)。到2008年,人類的負荷已經達到了150%或者1.5個地球(阿薩多利安和普魯格,2013:41)③。突破行星界限的現象徹底改變了危機的本質,將其從一個明顯的環(huán)境和生命形式的危機轉化為整個系統(tǒng)的危機。
體現人類深陷系統(tǒng)結構危機的癥候是氣候變化。這并非僅僅是另一個問題。它是這場危機游戲的改變者(這同樣也是危機質疑派希望扮演的角色)。舊的危機問題多局限于某些物種受到威脅,包括老虎或某些生物群系如暗礁。而新出現的問題則是無限的:氣候變化影響了北極和赤道附近的非洲;影響了海洋酸性、臺風強度和農田上空降雨量;給熱帶山谷、高山草地和魚類數量等都造成壓力。對于地球而言,人類的影響使得生物圈和農業(yè)原本所適應的系統(tǒng)失去了平衡。所有這些都指向了此前談論的美學的、倫理學的和健康方面的議題,也是繆爾、利奧波德和卡遜所提出的人類生存層面問題。如果說過去危機的象征是環(huán)境惡化和污染,那么,未來危機的象征將是肆意作為的政府、敗落的國家、食品安全問題和被迫的移民。
文化割裂、文明演變和不積
然而,可怕的后果無法避免。危機的病因學已為人所知,地球穩(wěn)定性的界限,即2攝氏度警戒線已是確定無疑的科學事實(羅克斯特倫,2009)④??茖W研究告訴了人類發(fā)生了什么以及應該如何應對。工程學給了人類工具,去創(chuàng)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明。隨著當前的技術發(fā)展,例如僅憑借風能就能滿足美國的所有能源需求(布朗,2009:11),人類知道要做什么,也有必要的工具,但就是不愿意采取行動。
危機可解決的事實揭露了危機的文化本質。氣候變化、生態(tài)超負荷和環(huán)境惡化在根本上不是科學問題,解決它們也同樣不存在技術困難。它們是文化的問題,所以其解決方法也是文化的問題。危機的化解需要:(1)能源基礎設施去碳化;(2)降低人口出生率;(3)創(chuàng)造一種穩(wěn)定、恒穩(wěn)態(tài)和零增長的經濟。如果將這三個方面付諸實踐,我們的孩子和后代很可能就可以高枕無憂,但這么做的前提是要將生命、孩子和未來的一代置于優(yōu)先地位。然而,當前人類的優(yōu)先權似乎更多地給予了市場的保護。
因此,相關的政治話語成為人們的禁忌。美國的能源基礎設施并未去碳化,相反,它依賴于能量密集型再生且極易留下碳足跡的化石燃料,例如深水鉆井、焦油砂開采和油頁巖開采,或者是依賴劇毒性技術手段,比如水力壓裂天然氣等。由于常規(guī)能源儲藏的耗減使污染物替代品生產有利可圖,因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碳循環(huán)中⑤。
“綠色”經濟將會蠶食企業(yè)利潤,而“褐色”經濟將促進市場發(fā)展。今天,如果一個政客提出減少美國天然氣和化石燃料消耗,效仿中國式可持續(xù)轉型和德國式太陽能、風能應用,他會遭人嘲諷并被轟出國會。降低人口生育力的文化背景也是類似問題。公眾對同性戀普遍接受,表明人類重新將性別定義為個人性健康和幸福的一部分,其價值應獨立于生殖范疇。但是,如果任何政客膽敢提出降低人口出生率或提倡防御性政策,比如免費節(jié)育手術和流產,向“八胞胎媽媽們”收取罰金,以及不論性別給予無孩夫婦減稅優(yōu)惠時,人們就會群起而攻之。類似地,考慮到市場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今天沒有哪個政客敢于倡導市場經濟應被限制在生物物理學范圍內,以增長為基礎經濟模式必須讓步于可持續(xù)計劃的新模式。然而,正是這些政治上的禁忌政策,也只能是這些禁忌政策,可以實現穩(wěn)定性。
危機的文化核心是否認氣候變化。就在最近的2013年夏天,“美國大約55%的眾議院議員和65%的參議院議員否決了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論證或反對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戈登堡,2013)??傮w來說,在第113屆國會中,58%的共和黨人拒絕接受氣候變化正在發(fā)生以及人類是氣候變化推動者的論斷(杰曼,2013)。在政府決策層,情形更為令人擔憂:眾議院能源、商業(yè)、科學、太空和技術等相關委員會中,70%的共和黨人持氣候變化懷疑論;在眾議院和參議院中,90%的共和黨高層也持類似觀點,而每一個參議院環(huán)境和公眾工程委員會成員都否認氣候變化(杰曼,2013)。
政治核心圈沒有否認氣候變化。但開明的主流文化未能將科學事實與政治意蘊相聯系。要避免惡劣的氣候變化,人類必須在10年內減少80%碳排放量(布朗,2012:116)。但是,能源革命和經濟模式的頂層設計卻并未得到應有重視,這可以通過媒體信息披露的方式得到證明。那些迎合開明讀者的媒介,比如《時代周刊》和《赫芬頓郵報》,都有相關的危機報道,但這些報道并不在“科學技術”或“自然”版塊。因此,對于右翼主義,危機是不真實的;對于核心層,危機與文化無關。只要危機是可以解決的,它就不值得過多重視。不過,當危機登上各大新聞報紙頭條時,它可能早已無法解決了。
我們無法論證危機懷疑主義和危機與文化割裂的合理性,但我們可以解釋這些現象。主流文化已陷入一種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意識流,它要求市場保持自由主義。這與《道德經》第81章最后一段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家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地球和人類后代,但卻會損害企業(yè)和富人的利益。老子眼中的“圣人”,就好像孔子眼中的“君子”,二者都是人們應該效仿的模范典型。但看看現今每一個人所做的!如果我們“不積”(即不存占有之心)并選擇退出貪得無厭的社會,消費主義就走向了盡頭。如果我們盡力給予別人,將自己奉獻給公眾事業(yè)或經濟合作體,資本主義就會消亡。反之,如果沒有人效仿《道德經》的最后忠告,至少在遭受生物物理學界限擊潰之前,一切商業(yè)活動仍會照舊。
對于21世紀的環(huán)保主義而言,它的核心要旨是“不積”的觀念。貪得無厭的社會以及如饑似渴的市場現在正在公開與地球系統(tǒng)宣戰(zhàn)。它違背了自然的規(guī)律。聯想到利奧波德所提出的A-B分裂觀,這同樣揭示了一種分裂——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民主,自私和團結協(xié)作,或者由自行車、火車、風車組成的歐洲式社會與汽車、越野車、油輪組成的北美社會。所以,可持續(xù)性要求不斷進步,要求一種文明的進化,要求進入一個后消費主義、后資本主義和后貨幣世界?!安环e”的內涵也就是“不存占有之心”,“坦然放手”具有重要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的未來其實充滿了道家思想色彩。
氣候危機、干預和無為
一個綠色的未來是否應該擁抱“無為”的思想呢?現在,“無為”的思想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但恰恰是這種質疑的出現標志著一種轉變。因為最初正是“無為”思想——這是貫穿《道德經》的主題⑥——吸引倫理學家們轉向老子。從哲學角度來看,道家思想開篇的主題就是環(huán)境話題。更具體地說,對環(huán)境倫理的研究最早出現在1971年喬治亞大學在雅典舉辦的題為“哲學和環(huán)境危機”會議(布萊克斯通,1974)。1979年,《環(huán)境倫理學》雜志也在喬治亞創(chuàng)刊⑦。此后,有關道家思想的論文陸續(xù)發(fā)表(古德曼,1980;塞森斯,1981;齊墨爾曼,1983;艾彼,1983)。到1986年,開始關注在亞洲傳統(tǒng)中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埃姆斯,1986;程,1986)。不久,第一本關于道家環(huán)境倫理學學術專著出版(西瓦尼亞和班尼特,1990)。
所有的上述研究都發(fā)生在危機影響地球系統(tǒng)之前。當今,研究正處于轉折點,也就是說非干預路徑將不再起作用。如果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遏制危機的中心問題,那么就意味著人類應該“走開”,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無為”。但是,即便達到全額減排,即10年內達到80%,這一措施也不足以遏制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是一個惰性系統(tǒng),當其被迫失衡便會步入新的情勢??墒?,即便其推動力(二氧化碳排放對大氣的影響)消失,它的勢頭也不會即刻停止。僅憑這一勢頭就能推動整個系統(tǒng)繼續(xù)進入一個新的穩(wěn)定狀態(tài)。也就是說,全球氣候將被迫進入新的情勢,從而導致對人類整體發(fā)展的不利以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惰性動態(tài)系統(tǒng)就好比一列快速運行的貨運列車,如果松開油門減速,列車仍舊會進行一小段慣性滑行。在這一例子中,慣性滑行意味著即使一夜之間所有的碳排放都停止,氣候也仍將繼續(xù)發(fā)生變化。為了讓這個系統(tǒng)徹底停止——徹底遏制全球變暖——需要的不僅僅是松開油門,而且需要拉桿剎車。“拉桿剎車”需要施行各種大范圍的干預措施,這些措施合稱為“地球工程學”(geo-engineering)。
我們面臨的實證問題是,是否無須地球工程學干預,僅憑簡單的終止碳排放就足以使氣候變化在觸及2攝氏度警戒線之前滑行一段后自動停止?答案顯然是未知的。也許我們足夠幸運,但現存很多因素如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持續(xù)狀態(tài)、海洋熱沉、北極夏季冰川消融和極地凍土解凍都表明人類正處于危險之中:二氧化碳一旦釋放,將會在大氣中存留數十年。只要其存留在大氣中,就會形成溫室氣體(GHG),增加的溫室氣體濃度會加劇氣候強迫(Climate forcing)。
海洋不僅是碳匯,也是巨大的熱沉。在過去的10年,海洋從大氣中吸收的熱能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這減緩了大氣變暖的速度。但熱能的吸收是雙向的,現在即便是深海海洋層也比從前暖和。因此,即使人類停止更多氣體排放,氣候變化仍舊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因為海洋會慢慢將其存儲的熱能釋放到大氣中。
北極夏季的海冰正在快速消融。由于消失的冰雪降低了反照率(地表反射),海冰融化已經進入了反饋循環(huán)⑧。分布在極地的海冰加速了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永凍層的消融。永凍層土壤封存著大量比二氧化碳更為強大的溫室氣體,即甲烷。隨著永凍層消融,甲烷得到釋放,產生放氣現象。這一放氣現象目前已經開始(沙科娃,2010)。目前永凍層中甲烷的儲備量尚不確知,但它的儲量足以迫使氣候變化突破升溫2度的警戒線。
所以,極地的反饋循環(huán)帶來的將是一系列可預見后果。氣候升溫的可能性如此之大,以至于僅僅是“走開”,即按照“無為”的方式將難以達到人類預期目標,氣候很可能會越過警戒線。如果那樣的話,對于各國政府而言,一切游戲就結束了。這就是為何新的綠色環(huán)保模式要依賴于干預性措施的原因。
道家思想和干預性實踐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緊張關系,這可在《道德經》第29章中看出來: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舊式環(huán)保主義思想基礎是保守、保護和不干預。老子反對“取天下而為之”。在此,“無為”的思想與不干預的觀點是契合的。現在,環(huán)境保護主義正在發(fā)生改變,干預是必然的,舊式的“放手和停止”的規(guī)則已經無法適應危機的轉化。不過,要注意這里涉及三個概念,而不是兩個概念?!盁o為”與“非干擾”相一致,“非干擾”與“干預”互為對立。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無為”也一定與 “干預”互為對立呢?我們可以把“無為”簡單地理解為本質上是被動的“非干擾”嗎?
顯然,在字面上將道家思想中的“無為”理解為“不行動”,不僅夸大了“無為”的內涵,而且導致了一種錯誤的解讀。利維婭·科恩(Livia Kohn)在仔細研讀了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的研究后認為,應該將“無為”理解為一種處于流動空間的態(tài)勢,類似莊子的“逍遙游”的概念?!皩⑸D變?yōu)橐环N統(tǒng)一的流動體驗”(科恩,2014:19)。保持流動,事實上就是處于流動之中;與流動保持一致,意味著“無為”并不是被動的和惰于變化,因為流動在本質上是主動和動態(tài)的。
對于“無為”的動態(tài)解讀,可參照帆船上風和帆的相互作用。受到風的驅動,帆船順風而行,船體與風流動空間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與風的流動空間一致不是指船體保持與風向完全平行航行。如果將帆船置于一個鐘面,風從十二點方向吹來,那么帆船朝著六點鐘方向運動將會是極其緩慢的。在航行中有效利用風力的方法是與風向構成一定角度前行。事實上,快速的航行是盡可能變換方向并以船體所允許的角度接近風的方向。在帆船比賽中,這個方向大致是始終控制在接近10點或兩點的角度(不能非常接近12點,因為那樣船會靜止不動)。要借助風力航行,帆船自然要處于風的流動中,這就例證了“無為”的道理。而最優(yōu)化的流動是在統(tǒng)一的流動體驗中處于“無為”狀態(tài),即進入風中并調整處于某一特定角度,而不是被動地受風吹動,被動地向后行駛。
如果這就是“無為”的概念,那么“無為”就不是被動的,也不是節(jié)制的,因為帆船實際上是主動地參與了風的運動。因此,“無為”是一種參與方式,其在本質上不排除干預。此外,在當前危機的情況下,干預的目的不是去改進,而是修復;不是改變,而是復原;不是試圖去控制或占有它,而是嘗試去修補造成的損害。諸如地球工程學這樣的干預性行為將類似外科手術,目的是修復破裂的機體,而不是改變機體性質。雖然所有手術都是侵犯性的,但最好的手術,應該是對病人造成最小損傷,給予病人最大康復機會,因此是侵犯性最小的手術?!盁o為”所強調的,無論是在帆船航行的例子還是在手術的例子中,都是與環(huán)境最為和諧的行為。這樣理解的話,無為就是一種平緩、強大而溫和的方式。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它是理智的、無摩擦和高效率的。
我希望這能澄清有關地球工程學的問題。地球工程學不是一種肆意手術行為(例如為了美容所做的整形手術),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干預行為,目的是為了恢復系統(tǒng)的完整性。在道家思想中并不存在那種反對為促進生命而進行干預的思想。只要目的是為了拯救地球,為了治愈大地母親,為了推動自然界的運動,這種干預就是得到授權的。道家的格言是人類是“看護世界萬物的宇宙的長兄”。我想,如果我們肩負著道家所賦予的照料世間萬物之責任,我們將會張開雙臂擁抱地球工程學。因此,地球工程學并不是與“無為”不相容,相反,“無為”有助于人類判斷何種策略更為優(yōu)化。侵犯性低的地球工程策略,比如涼爽屋頂和二氧化碳洗滌器可能比那些侵犯性更強的措施如海洋施肥或太陽輻射管理等更與“無為”理念相一致⑨。
讓我們反思文明演變中道家思想的作用。一個可持續(xù)的文明應該充分利用后消費主義的“不積”模因和“無為”的豐富內涵,并視其為真正高效的方式——平緩、無摩擦的“無為”。
“無為”不僅可適用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工程學領域,也可應用于經濟領域。市場與自然界的沖突揭示出一種生產性和高效性之間的逆向關系。在公路上行駛低效配置的汽車是有益于市場的,但卻是不利于自然的。同樣,一列高效、高速運行的列車是有利于自然的,但卻不利于市場。低效才能刺激市場增長,而市場增長必然導致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惡化。對此,《2013世界現狀報告》是這么表述的:
人類越高效,就需要越少的經濟活動、原材料、能源和工作達到滿意的生活程度。當GDP漲幅速度高于生活滿意度時,效率就會降低。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將GDP最小化,以便能維持高標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活質量。(科斯坦薩,2013:39)
總之,“無為”是一種處于高效流動空間的活動,它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參照標準評估各種地球工程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還可作為一枚指南針,為人類可持續(xù)經濟發(fā)展指明一條真正的出路。
注釋:
①本文的英文版發(fā)表在《道家思想研究雜志》(Journal of Daoist Studies)2014年第七期,第226至241頁。
②有關此類研究議題的例子有高級可持續(xù)性研究所(IASS)和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在2013年4月24至26日在柏林舉辦的“宗教和精神視域下的氣候工程學”會議。
③參見全球碳足跡網,《2012年度報告》第27和36頁。來源: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images/article_uploads/2012_annual_Report.pdf.
④2攝氏度警戒線指的是在1980年氣溫基礎上地球表面溫度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就能保證氣候穩(wěn)定。
⑤2012年美國消耗的能源中81%來自化石燃料,而在1973年,這個數據達到93%。參見“看看美國能源消費胃口如何改變”?!稌r代周刊》,2013年10月24日。
⑥“無為”分別出現在《道德經》的第2,3,37,38,43,48,57,63和64章中。
⑦此前理查德·西凡尼(阿卡·理查德·勞特利)曾在1973年在保加利亞瓦爾納市舉辦的第十五屆世界哲學大會上宣讀題為“需要一種新的環(huán)境倫理嗎?”的論文。
⑧明亮的冰會比暗色的開闊水面反彈更多的太陽輻射。隨著冰雪融化,北極圈明亮的反射區(qū)域在縮小,而周圍暗色更易于吸收輻射的區(qū)域面積擴大,導致更多太陽輻射被吸收。這種以熱能方式進行的能量輸入造成了反饋循環(huán)。冰雪消融越多,更多海水變暖,而更多海水變暖又導致更多冰雪融化。
⑨涼爽屋頂是一種陸地反照率改進技術,指通過在屋頂、停車場和車頂涂刷反射性漆,從而抵消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變暖。碳洗滌器包括各種不同裝置,比如“人造樹”(K.萊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洗滌巾”(D.凱斯,卡爾加里大學)可大規(guī)模生產并能將二氧化碳過濾(然后可將其隔離在地底下)。海洋施肥是通過向海洋投放鐵等營養(yǎng)物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太陽能輻射管理包括通過化學云播種或驅散高層大氣反光金屬片減少太陽輻射。
(譯者:梁燕華,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英國赫爾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高建立】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600(2016)05-0023-06
作者簡介:馬丁· 舍恩菲爾德(Martin Sch?nfeld),美國坦帕市南佛羅里達大學哲學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比較哲學、環(huán)境倫理學和康德哲學;在比較哲學領域,其研究包括康德哲學的中國根基、儒家哲學的生態(tài)學維度以及道家的“無為”思想。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