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崔弼輯《波羅外紀》考述

2016-04-13 10:44:59趙磊廣州黃埔區(qū)博物館廣東廣州510730
惠州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清代

趙磊(廣州黃埔區(qū)博物館,廣東 廣州 510730)

?

清崔弼輯《波羅外紀》考述

趙磊
(廣州黃埔區(qū)博物館,廣東廣州510730)

摘要:《波羅外紀》一書由清代廣東番禺縣舉人崔弼輯錄,約成書于嘉慶五年,是自隋至清中期最完整記載廣州南海神廟歷史的資料集。全書共八卷,體例上采用了融入個人評論、依時序列舉表格與客觀記錄考證等三種不同的組織形式;內(nèi)容上將神廟內(nèi)外各種實際存在的景物以及各類虛擬化的故事傳說都一一記錄。該書不僅保存了許多歷史信息和第一手資料,還對有關問題進行細致考證,使敘述飽滿、論斷具有說服力,提升了全書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清代;崔弼;波羅外紀;南海神廟

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曰:“南海于南海鎮(zhèn)南,并近海立祠……并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1]卷七:140,位于現(xiàn)今廣州市黃埔區(qū)的南海神廟自此建立,此后直至清代這里均為歷代官方祭祀南海神的場所。在民間,因自唐代起神廟內(nèi)即種植有高大茂盛的波羅樹,民眾又俗稱其為“波羅廟”。清代,廣東番禺縣人崔弼將南海神廟相關碑刻、史實、傳說、民俗等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輯而成書,取名為《波羅外紀》。如今,該書作為研究南海神廟的基本史料被廣泛運用,并已取得諸多研究成果,較具代表性的有王元林《國家祭祀與海上絲路遺跡—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海神廟古遺址古碼頭》、黃淼章《南海神廟》等。然而,學界對于該書本身卻缺少關注,截至目前尚未有專門的研究成果發(fā)表,論文試全面考察該書,對其成書、體例、內(nèi)容和價值等進行一番探究。

一、崔弼其人及成書情況

崔弼,字積匡,號鼎來,其自稱“弼,神部邑人,居當峰側,去神祠五十里”[2]自序:4,南海神廟所在地時歸番禺縣管轄,故稱己為“神部邑人”。崔弼幼時聰穎,“少承家學,年12能詩,未弱冠成詩一卷,名《丱兮集》”[3]326,成年后曾赴京城、江浙等地游歷,家中積累藏書數(shù)萬冊。嘉慶六年(1801年),崔弼參加廣東辛酉科鄉(xiāng)試,中舉人,時主考官為帥承瀛,《清史稿》載:“帥承瀛,字仙舟,湖北黃梅人。嘉慶元年一甲三名進士……先后督廣西、山東學政”[4]卷三百八十一:11621,后任禮部侍郎、浙江巡撫等職,“以廉著稱”[4]卷三百八十一:11622,道光二十一年“卒于家”。嘉慶九年(1804年),帥承瀛在為《波羅外紀》題記時稱“番禺崔生年逾五十矣”[2]帥承瀛題記:3,可知中舉人時崔弼已年近五旬,進而可推測其當出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后。崔弼的才學受到本地士紳的廣泛肯定,嘉慶十五年(1810年),時任廣東布政使曾燠曾上門拜訪,并贈詩贊揚。道光初年,崔弼卒,“年89歲”,時任兩廣總督阮元題其墓云:“詩人崔鼎來寶藏”[5]369。崔弼其他著作還包括《珍帚篇》、《游寧草》、《兩粵水經(jīng)注》等。

《波羅外紀》一書的成書年代值得探討,該書封面印有“嘉慶甲子二月鐫”,書中謝蘭生序亦落款“嘉慶甲子初春南海謝蘭生敘并書”[2]謝蘭生序:5,嘉慶甲子即嘉慶九年(1804年),但此為初次刊刻年份,其成書應更早。崔弼自序云:“故采訪俚事為詳,時嘉慶五年冬番禺崔弼言”[2]6,落款為嘉慶五年(1800年)冬;又從該書內(nèi)容的時間跨度上來看,全書最早的一篇為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李邕《冊祭南海神祀》,最晚的則為清嘉慶五年(1804)御賜匾“靈濯朝宗”[2]卷六:15??梢?,嘉慶五年時崔弼應已基本完成《波羅外紀》書稿,嘉慶六年中舉后再進行編訂,并在刊刻前請主考老師帥承瀛、友人謝蘭生題序,最后刊刻成書。《波羅外紀》現(xiàn)存為清光緒八年本,仍稱“博陵崔氏補勒”,似由崔弼后輩族人補充再行刊刻、流傳至今。

關于輯錄《波羅外紀》的目的,據(jù)崔弼自述言,原因有二:其一,目睹“白沙碑僅三百年,而鳥鳥成馬,漸就頹泐,歷代摹榻當事疲于奔命,安知不曳之而倒,使粗沙大石權磨治乎?弼懼文亡勒于石者久之而不能辨也”[2]自序:3,即為保存南海神廟內(nèi)碑刻文字等歷史資料而輯是書。其二,“又懼時古在之不能游龍門,然禹穴采徃績也,抄廟中見在可讀之碑,與父老所傳靈著事實,或詩文之有涉于南海廟,而不必鐫之石者,皆編而付之梨匯,不事渡扶胥之江,手寫一弖而殿寢之壯觀”[2]自序:3,即為了使時人了解南海神廟的碑刻、口耳相傳的故事等有關內(nèi)容時,不必千方百計遠來廟中,只需一覽此書即可。帥承瀛題記云“呈所輯《波羅外紀》,并錄列圣諭祭南海神文,及前賢碑碣,與所事詩引,上起李比海、韓昌黎、蘇子瞻、楊誠齋……陳白沙、湛甘泉諸先生,暨本朝名公卿鴻裁巨制,糜不披羅”[2]帥承瀛題記:4,贊揚該書完備,又道“恭承祀事者,手茲一本,其雖未歷扶胥之境,而祝融之廟貌與伏波之鼓”[2]帥承瀛題記:6,給予了很高評價。謝蘭生序云“今崔君鼎來以釋禹貢志河渠注水經(jīng)之才之學,而聊于波羅一江,以彂凡而起例,意猶存乎,見少未嘗以告,自多使崔君畫出其才,興學以遍記天下名山大川,觀者又將採其面目,而不徒興望洋之嘆”[2]謝蘭生序:6-7,將《波羅外紀》與“以釋禹貢志河渠注”對比,認為輯此書具有重要意義??梢姡诶蠋熍c好友心目中,《波羅外紀》一書達到了崔弼最初預想的目的。

二、基本體例與主要內(nèi)容

《波羅外紀》全書共約7萬余字,包括文字196篇、表1個、插圖2幅。該書卷首分別為帥承瀛題記、謝蘭生序及崔弼自序各1篇,序言后為雍正二年朝廷頒布的《諭沿海居民敬神》1篇,大意因“近者江南報上海崇明諸處海水泛溢,浙江又報海寧海鹽平湖會稽等處海水沖決堤防,致傷田禾”,并將水災的原因歸結為“近海居民平日享安瀾之福,絕不念神明庇護之力,傲慢褻瀆者有之”,因此,所有百姓要“人人心存敬畏”,才能“必獲永慶安瀾”[2]諭沿海居民敬神:1-3。推測該諭令或能夠凸顯朝廷對敬神的重視,崔弼才將其專門抽出,安排在正文之前。諭令后為崔福葆繪圖畫2幅,一是波羅全圖,分成0張印刷,波羅全圖為乾嘉時期東起虎門西至魚珠段珠江兩岸的景物,內(nèi)中特別標示出“大小虎門”、“南崗頭”、“蓮花城”、“獅子塔”、“大、二濫尾”、“鹿步司署”、“御碑亭”、“南海神廟”、“浴日亭”等18處景物[2]波羅全圖:1-10;二是銅鼓畫,分成2張印刷,旁有文字曰“銅鼓東大西小,大者面徑三尺五寸五分、高一尺九寸六分,面較鼓身四邊寬出寸許,腹?jié)u縮下,又漸廓,面綴六鼃,周以雷文;小者面徑二尺八寸三分,高一尺二寸,腹尚微廓,腹小乃縮,制同,皆有臍,微凹”[2]銅鼓畫:3,詳細介紹了南海神廟內(nèi)大小銅鼓的形制、尺寸及特點。

插圖后為全書正文,共分八卷,分別為神靈、廟境、法物、遺蔭、年表、碑刻、文賦和詩文,其組織形式有3種:其一,卷一至卷四主要記錄有關動態(tài)并具有變遷性質的景物,雖然作者仍立足于客觀地記述有關史實,但諸多篇目明顯地融入了個人的好惡與判斷,如卷一靈著篇,“此段似非靈著,以有期廟一語,故錄之”[2]卷一:13,說明記錄明萬歷官軍破廣中疍賊事的原因;卷二海光寺篇,在看到廟門前“盡致閨房秘器淫褻之圖”,遂鄙夷道“恬不為怪”[2]卷二:3;卷三銅鼓篇,在看到《粵東金石略》中有“內(nèi)有陽識漢伏波將軍所鑄七字”時,即親去驗證,“辛卯六月,自東郡按試歸,時值修廟,語道士徑啟視之,則其內(nèi)光潔無一字”,因此說“記載之不足憑也”[2]卷三:2;卷四則明顯地對所載遺蔭進行了選擇,廣州植物種類繁多,南海神廟周邊何止波羅、榕、木棉三種,物產(chǎn)豐富亦不止魚、蝦、赑屃三類。其二,卷五依照年代時序,以列表形式將自上古以至清乾嘉時期的歷代官方祭海之事一一記錄,使讀者一目了然。其三,卷六至卷八,重點客觀記錄碑刻、文賦和詩文的內(nèi)容,并在某些篇目結尾處加上少量的考證性文字。

正文各卷主要內(nèi)容具體為:卷一神靈,記載了南海神廟內(nèi)“位北極而常尊,圖南溟而永奠”[2]自序:5的主要神靈,包括南海神(附禮器、祭品、祭田)、明順夫人、六侯、列朝祭??甲C和靈著等,共5篇。卷二廟境,記載了當時南海神廟內(nèi)及周邊有關景物,包括波羅江、戙旗岡、尉遲巖、龍頭石、海光寺、凝真觀、屈公祠、陳籧覺祠、鹿步巡檢司署和浴日亭等,共10篇。卷三法物,記載了前代留傳下來、現(xiàn)為“廣利之威靈斯在”[2]卷三:2的物品,包括銅鼓、鐵船和鐵酒槽等,共3篇。卷四遺蔭,隋文帝初建南海神廟時曾命“多蒔松柏”[1]卷七:140,使歷代在修葺廟宇的同時亦形成了培植古樹名木的慣例,該卷記載了南海神廟內(nèi)及周邊的波羅樹、榕、木棉、魚、蝦和屃赑之異等,共6篇。卷五年表,追溯隋代廣州南海神廟建立前軒轅氏、有虞氏、夏商、周、秦、兩漢、魏(三國)、宋(南朝)、北魏等歷代祭祀高山廣水之事,又梳理史實,記載了隋代近海立祠之事,以及自唐至清歷代皇帝歷次下令祭祀之事。卷六碑刻,記載了當時南海神廟內(nèi)保存的歷代碑刻,共59篇,包括:唐碑2、元碑10、明碑24、清碑23,其中,宋乾道重修碑、慶元四年尚書省牒,元延祐七年祀海記等9篇未錄內(nèi)容。卷七文賦,記載了歷代與廣州、南海神廟有關的文人辭賦,包括粵會賦、波羅廟賦、波羅銅鼓賦、張邑侯甘霖記、南海廟施田記、擬南海神廟碑和修阿公坑記等5篇。卷八詩文,記載了歷代文人詩文作品,共104首,其中,唐詩1首,宋詩5首,明詩24首,清詩74首;涉及詩人共44人以上,唐1人,宋3人,明18人以上(有數(shù)首未知作者),清22人。

細致考察上述篇目可知,書中在記載與南海神廟直接相關的實際存在景物外,還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將與南海神廟有些許聯(lián)系的內(nèi)容一一記錄,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空間上,從廟內(nèi)擴展到神廟周邊,如尉遲巖、龍頭石、戙旗岡等均在南海神廟之外,尉遲巖甚至“在南海神廟后五里”[2]卷6:43。又如明代黃佐《粵會賦》以廣州為中心,鋪陳嶺南大勢,謂“百粵之會,是為南?!保?]卷七:1;又描摹歷史勝跡,云“尉佗”、“漢唐”、“蒙狄”、“宋社”[2]卷七,3-5;又詮釋繁華勝景,言“蓋廣南之富,傳自古昔”[2]卷七:9。其二,虛實上,記載實實在在景物的同時,亦收錄各類故事、傳說,除靈著篇載唐長慶年間南海神招進士張無頗為婿、宋乾道年間朱景文前身為南海神幼子、明嘉靖年間有人渡海時見南海神現(xiàn)身等靈異事件外,還有記載了諸多傳說故事,包括明順夫人傳說一則“廟之東有岑姓冒夫人之族,其男婦抱嬰孩入廟置座前囑姑娘懷汝去之即不哭”[2]卷一:6;東山神傳說一則“新興有東山神者,處女采桑過焉……女失所之有一紅絲自屋起牽入廟中,追尋之兀坐無聲息矣,泥而塑之,稱羅夫人”[2]卷一:6;達奚司空傳說一則“相傳波羅國有貢使攜波羅子二登廟種之,風帆忽舉,舶眾忘而寘之。其人望而悲泣,立化廟左,一手加眉際作遠矚狀,即達奚司空云”[2]卷一:8,以及仙人羅隱鞭石入海事一則、銅鼓故事三則以及赑屃傳說一則等。此外,崔弼還在全書最末處附上自撰“六候贊”6首、“明順夫人宮詞”10首以及“皇帝八旬萬壽睹安南王入覲”10首等相關詩文,其中后者贊揚當今天子明圣,“交趾”、“老撾”、“朝鮮”等“萬方”為“臣妾”[2]附頁:5-6的繁盛景象。

三、特色與價值

無論是從搜集、保存史料的角度考察,還是在論述、考證方面衡量,《波羅外紀》均呈現(xiàn)出與前代同類典籍不同的特色,且具有更高的史料和研究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該書是自隋以至清中期最完整記載南海神廟歷史的資料集

考察前代典籍,有關南海神的內(nèi)容多為零星的記載,在系統(tǒng)性、豐富性方面遠不及《波羅外紀》。一是歷代官修正史,包括《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等史籍中的禮儀志以及有關人物傳記,其記載僅為國家祭祀規(guī)范與有關祭祀人物的個人經(jīng)歷等,較少專門提及南海神。二是歷代官修地理志,如宋代神宗時期王存等編修《元豐九域志》有“扶胥七鎮(zhèn)”[6]卷九:7的記載,南宋理宗時期祝穆編修的《宋本方輿勝覽》對廣州的前代歷史進行了簡要敘述,王象之《輿地紀勝》載廣州及番禺、南海各縣,并提及“南海廟碑”、“浴日亭”、“黃木灣”、“南海廣利王廟”[7]卷八十九:2819-2878;明英宗天順年間由李賢、彭時等編修的《大明一統(tǒng)志》載“南海廟有二,一在府城西一十五里,一在府城東濱黃木灣”[8]卷七十九:1213,著意指出南海西廟的存在,可見,上述地理志多是僅對南海神廟及周邊的地理環(huán)境與個別景物有所提及。三是歷代方志,包括明嘉靖年間黃佐編《廣東通志》記載了南海神廟、銅鼓以及碑刻等,《廣州志》增加了祭祀禮儀等;清雍正年間郝玉麟、魯曾煜編《廣東通志》相對于前代史志增加了戙旗岡、相對岡等條目,乾隆年間金烈、張嗣衍等編《廣州府志》又增加了海光寺、羊城八景等條目,但均是對南海神廟部分景物進行了簡要記載,且重復率較高。四是文人筆記、詩詞,宋方信孺撰《南海百詠》中有“南海廟”、“浴日亭”、“銅鼓”、“波羅蜜果”、“王登洲”、“靈化寺”和“花山寺”等與南海神廟有關景物的記載[9]65-75;劉斧《青瑣高議》有《廣利王記》載南海神幫助官軍討賊故事。明代瞿佑《剪燈新話》記潮州士人余善文獲南海神邀請為新殿寫詞之事;明末清初屈大均撰《廣東新語》分“海神”、“南海神”、“南海之帝”三篇記述了南海神有關的事跡、傳說等[10]卷六:203-208。清范端昂撰《粵中見聞》載南海神廟歷代受封情況、廟宇形制以及達奚司空傳說等;與崔弼同時期的李調元撰《粵東筆記》追溯了歷代有關南海神的祭祀事宜;翁方綱《粵東金石略》載“南海神廟碑”、“宋開寶南海神廟碑”、“紹興乙丑六侯碑”等12塊碑刻情況[11]卷二:13-21,這些記載中多未進行考證,存在不少錯漏。在前代諸多典籍中,明郭棐編、清陳蘭芝增補的《南海廟記》較為完備,共收錄各類文字90篇。其中,郭棐自撰《南海廟記》1篇,敕詔類4篇,記類1篇,文類13篇,詩72篇??梢姡旁姵蹙咭?guī)模外,其余篇目均遠不及《波羅外紀》齊備。

(二)該書注重記載了作者親見景物,保存了較多一手史料

值得稱道的是,該書記錄了乾嘉時期作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景物,保存了清中期諸多第一手的歷史資料。一是戙旗岡,“在南海廟前東南江心里許,祀神建岡其上,故名”[2]卷二:4;二是尉遲巖,“在廟后五里。巖高數(shù)丈,中有石室,旁有清泉。土人稱阿公坑,祀敬德其中,以為尉遲曾居此地也”[2]卷二:4,并載道士借此騙錢事;三是龍頭石,“在尉遲巖東,上多飛瀑、多怪石。今此山萬石鋒厲向前,卻有奔注汪洋之勢”[2]卷二:4-5;四是海光寺,“在廟內(nèi)東邊,僧二房,與道士分理廟租香火”[2]卷二:5;五是凝真觀,“在廟西偏,道人所居,凡官府來祭,齋宿于此”[2]卷二:5,又載道士為免于拓印碑文將廟內(nèi)碑刻打爛事;六是屈公祠,“在廟門內(nèi)東北,祀番禺沙亭鄉(xiāng)屈原裔族子屈鑑,族孫懷義皆舍田以供祀事者”[2]卷二:6;七是陳籧覺祠,“在屈公祠南,下公名大震,宋寶祐進士、禮部侍郎、知全州,亦舍地入廟,以廣廟基者”[2]卷二:6;八是鹿步巡檢司署,“在海光寺東”[2]卷二:6;九是波羅誕,記載了清乾隆、嘉慶年間波羅誕的盛大場景,“波羅廟每歲二月初旬,遠近環(huán)集如市,樓船花艇小舟大舸連泊十余里,有不得就岸者,架長篙接木板作橋,越數(shù)十重船以渡,其船尾必監(jiān)進香燈籠,入夜明燭萬艘,與江波輝映,管弦嘔啞,雜竟十余夕,連聲爆竹起火,通宵登艫而望,真天宮海市,不是過矣”[2]卷二:11。有關波羅誕如此詳細記載,在目前可見的古代典籍中堪稱唯一。

(三)該書注重引述典籍,相關論述十分飽滿

崔弼在《波羅外紀》中旁征博引,據(jù)粗略統(tǒng)計,直接或間接引述的眾多前代典籍凡38種以上,充分體現(xiàn)了其積淀之豐厚、學識之良好。通過引述前代典籍,崔弼特別對有關神靈、景物進行了多重論述,使諸多篇目豐富飽滿。一是南海神,前代典籍闡釋神名時,多引《道書》言“南海君姓視名赤”,崔弼卻另引虞翻言“祝,大也。融,明也。南海為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開炎天,故曰祝融也”[2]卷一:1,其釋義較前典籍引有明顯進步;又引述古籍數(shù)種,有《史記》“共工氏以水乘木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2]卷一:4事,譙周《古史考》“炎帝與神農(nóng)各為一人”[2]卷一:4,羅泌《路史》“共工氏或為帝,或為伯,而不王。祝融氏或以為臣,或以為火德之主”[2]卷一:4,禮記注》“祝融為顓頊之子”[2]卷一:4等,匯總了南海神身份的多種說法,均為前代典籍所無。二是浴日亭,前代典籍有關浴日亭的記載多為簡要的地理位置、命名、詩詞等介紹,崔弼于此卻多有論證,先連續(xù)引《淮南子》日浴于咸池”,《書》“宅嵎,夷嵎,海隅也”,《羅浮》“朱明之天日之初,出山上必先見之,有見日臺焉”等語[2]卷二:7,對浴日亭之得名、形勢進行描摹,又引《新語》、《觚?!?、宋志》、《元志》、《明志》等對浴日亭有關人物、景物等歷史進行梳理、描述,使浴日亭一節(jié)豐富生動。三是銅鼓,引《晉書》“諸獠并鑄銅鼓,以高大為貴”[2]卷三:5,《周禮》“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事”[2]卷三:6,《南海廟二銅鼓圖跋》“廣州波羅江上南海神廟,銅鼓二”[2]卷三:7等史實,全面展示銅鼓的地位、作用等,又引《嶺表錄異》言有關傳說,再引《粵東金石略》、《皇華紀聞》等對銅鼓尺寸、形制、銘文等進行推測、印證。四是明順夫人,引述史實指出《新語》言“昭順夫人”、《道書》言“夫人姓翳名郁寥”等均錯誤[2]卷一:7,以及時人傳言明順夫人姓岑,以及相關傳說均是無稽之談。五是六侯,引《北史》“有達奚珣、達奚武皆貴族”、《咸陟堂集》“作突奚”、《六侯碑》“封助利侯”等史籍[2]卷一:8,說明達奚司空名稱、封爵之變化,并指“杜公司空”曾被誤寫為“社公司空”??梢姡罅康囊鍪瓜嚓P論述更加飽滿、充實。

(四)該書注重考證,有關論斷具有說服力

一是有關歷代祭祀情況的考證,卷一專辟“列朝祭??甲C”一節(jié),考察了漢、南朝宋、北朝魏、隋、唐、宋、元、明等歷代確立祭祀高山廣水、岳鎮(zhèn)海瀆的具有較大影響制度性規(guī)定,如漢宣帝神爵元年“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祠江海、洛水為天下祈豐年焉”[2]卷一:9,又如后魏景穆帝“每歲十月遣祠官詣州鎮(zhèn),徧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界內(nèi)而祈謁王畿內(nèi)諸山川有水旱則禱之”[2]卷一:9,將隋代近海立祠之前的祭祀情況同樣作為重要的祭祀活動,還原了官方祭祀南海神的整體歷史脈絡;卷五列表又詳細列舉出隋以后歷代皇帝的祭祀次數(shù),包括唐代高祖、太宗、憲宗各1次,宋代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寧宗、理宗各1次,元代世祖2次、泰定帝2次、順帝3次、成宗、仁宗各1次,明代太祖2次、憲宗3次、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孝宗、武宗、世宗、神宗、懷宗各1次,當朝順治1次、康熙10次、雍正2次、乾隆8次、嘉慶2次,考證較為齊全,亦基本符合史實。二是有關歷代流傳碑刻的考證。唐代《冊祭南海神記》文后就天寶十年(751年)赴南海神廟祭祀之人是“張九皋”而非“張九章”進行了考辨,并指出該文“先于昌黎”[2]卷六:3,而非韓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撰寫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為南海神廟的最早祭文;《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文后對韓愈撰該碑時間、地點、書寫者陳諫等進行論證,指出一些志書的錯誤。宋代《治平四年重修南海廟碑》文后錄余靖、章望之等相關人物的個人經(jīng)歷與主要事跡;《蘇東坡先生浴日亭詩》、《陳白沙先生浴日亭和東坡韻詩》文后則針對詩文細節(jié),與其他版本的文稿進行對比。元代《延祐七年祀海祭》文后推測道“此碑之陰有宋人碑,殘不可辨,祖擇之所題原石也,元人磨其面而刻其作,奚疑矣?!保?]卷六:43明代《入春三月登浴日亭步東坡韻》后又錄作者王命璿的基本經(jīng)歷。宋楊萬里《題南海東廟》文后,對詩文寫作時間以及已消失的南海神西廟進行了推測。綜上可見,崔弼在整理、收錄有關篇目時進行了大量細致入微的考證、辨別工作,由此增強了有關論斷的說服力。

四、結語

有學者稱贊道:“崔弼所撰《波羅外紀》記南海神廟歷代立石甚詳”[12]364,此語道出崔弼輯是書的難得之處。作為唯一保存至今的國家級的祭海廟壇,南海神廟凝結了長遠而厚重的歷史信息。雖然現(xiàn)代學者為保存有關歷史資料亦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缺憾仍存,其一,《波羅外紀》至今未點校出版,篇首帥承瀛題記、謝蘭生序、崔弼自序、禮器、祭品、祭田等篇目亦未被任何史料集重新收錄;其二,現(xiàn)在仍未有一套能夠涵蓋南海神廟所有資料的史料集,如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番禺縣諭示碑,內(nèi)載“廣州番禺縣正堂楊”審理“波羅廟住持僧吉云不守清規(guī),擅離職役”[13]55事宜,被一些權威的史料集舍棄或遺漏;其三,在更廣范圍內(nèi),包括歷代“岳鎮(zhèn)海瀆”祭祀情況等在內(nèi)的與南海神廟間接相關的資料亦未被整理匯集。事實上,《波羅外紀》的內(nèi)容又豈止“碑石”,其他有關傳說、見聞、考證等均包羅在內(nèi)、不一而足,因此,針對該書仍需深入開展專門性工作,促進歷史資料得到保護,價值得以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崔弼.波羅外紀[M].光緒八年(1882年)刊行.

[3]廣州市文化局.廣州文物志·清光緒波羅外紀[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0.

[4]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廣州市文物志編委會.廣州文物志[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

[6]王存.元豐九域志:第4冊[M].清光緒八年(1882年)刊行.

[7]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張智.中國風土志叢刊之北戶錄·南海百詠·南海百詠續(xù)編合訂本[M].揚州:廣陵書社,2003.

[10]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翁方綱.粵東金石略[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2]廣州市地方志.南海神廟文獻匯輯[M].陳錦鴻,點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13]黃埔區(qū)博物館.南海神廟碑刻拓片集[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趙佳麗】

Textual Research on Cui Bi’s Biography of the Boluo Temple

ZHAO Lei
(Huangpu District Museum,Guangzhou 51073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Biography of the Boluo Temple is a complete 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Guangzhou’s Nanhai Temple. The book was completed around the fifth year of Jiaqing in Qing Dynasty,written by Cui Bi,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from Panyu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Eight volumes in the book note down real object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emple and record all sorts of relevant issues and legends about the temple. A hug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first hand information makes the narratives full and arguments convincing,and improves the value of the book.

Key words:Qing Dynasty;Cui Bi;BiographyoftheBoluoTemple;Nanhai Temple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 5934(2016)01 - 0073 - 05

作者簡介:趙磊(1984 -),男,河南信陽人,博物館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史。

收稿日期:2015 - 12 - 07

猜你喜歡
清代
試論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及影響
宗族倫理視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從《創(chuàng)建蔚文書院官紳士民捐輸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書院教育
清代崇明縣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交易中“過投”的討論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4:02
漾濞| 洪湖市| 新兴县| 自治县| 黔西县| 衡东县| 高阳县| 岚皋县| 杨浦区| 桂平市| 江西省| 会理县| 尖扎县| 闵行区| 宿迁市| 慈利县| 綦江县| 娄底市| 兴仁县| 堆龙德庆县| 枣庄市| 晋江市| 建昌县| 报价| 江口县| 浮梁县| 汾阳市| 合水县| 西林县| 清河县| 宝坻区| 安化县| 邯郸市| 东方市| 铁岭县| 宾阳县| 翼城县| 余姚市| 文水县| 桦甸市|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