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香
( 福建師范大學 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
?
法律法規(guī)
關于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當性探析
陳詩香
( 福建師范大學 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
在我國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大部分專家學者都支持肯定論,認為應賦予檢察機關民事公訴權,立法上的趨勢亦是如此。就我國的國情及構建民主法治國家的目標而言,檢察機關被賦予民事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資格具有存在之合理性。其應然性表現為:一是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能夠充分被保護;二是有力保障了我國公民的正當權益;三是擴充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實然性體現在:一是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主體資格的賦予具有穩(wěn)固的憲政基礎;二是現代訴權理論突破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的理論障礙;三是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具有現實的法律基礎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檢察機關;民事公訴;法律監(jiān)督;適當性
近年來,關于檢察機關是否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成為我國法學理論界與實務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檢察機關應否具有民事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資格在我國學理上有著兩種學說,即肯定論和否定論,但大多數的理論學者及我國當前的立法精神都傾向于支持肯定論。因此,從當前立法機關進行一系列的立法活動來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將會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上予以完善和有所作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不論是應然還是實然,都是具備一定合理性的。
在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民事公益訴訟作出了一個較為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該條指出若發(fā)生了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法律沒有作出具體限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雖然在此條文中沒有清晰的授予檢察機關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資格,但是不論從當前的立法動態(tài)還是從以往的司法實踐來看,付予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是我國未來立法中的一種趨向。
(一)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客觀上有力保障了國家及社會公共利益
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艱難建立,到如今,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但與此同時,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步伐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在國有資產保護領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和消費者權益領域等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其中不乏有些單位或個人采取一些違法行為,對國家對社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第一,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數額巨大。自20世紀90年代起至今,國有資產流失形勢與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一般與日俱增。據相關統(tǒng)計,每年國有資產流失數額為800到1000億人民幣,此種資產流失不同于“有形”的違法犯罪活動,大多不以貪污、盜竊等違法犯罪方式存在,而以一種隱秘的、不可見的形式存在,如存在于國有企業(yè)的資產重組、改制、投資及轉讓等民事活動以民事法律行為合法的外衣掩蓋形成的。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有企業(yè)法人責任主體的廉潔意識模糊、經營方式失誤以致將國有資產“貴買賤賣”的現象,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據統(tǒng)計,從2015年1月到目前為止,已有至少180位企業(yè)負責人、高管被帶走調查、或被逮捕被定罪。其中大面積地涉及“密集式”貪腐案件,呈現出了一種“鏈條式”的腐敗或稱“塌方式”的腐敗,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如2013年8月底,國企老大中石油的貪腐案件中,就有40余名相關中高管理層人員被帶走調查。一些國有資產管理者為謀求其個人私益,在發(fā)現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缺陷后,以低估國家所有資產的方式來謀取暴利,大肆的揮霍和浪費國家資產,最終將國家所有資產流入了個人私囊。因此,將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寄托在國有企業(yè)負責人身上,讓其提起訴訟維護國家利益的方法是不現實的,檢察機關是一個國家利益的代言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與減少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更具有可操作性。[1]
第二,觸目驚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問題。近些年,中國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件頻頻發(fā)生,因水污染引起的事件占一半左右。據國家監(jiān)察部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國近幾年每年的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之上。中國環(huán)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的會議上,對2015年度全國環(huán)境狀況及環(huán)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了一個報告,陳吉寧指出:從當前全國范圍上來看,中國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環(huán)境污染嚴重、生態(tài)受損程度大、環(huán)境事故的頻發(fā)等問題嚴重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如在空氣質量方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中,僅有73個城市達標,空氣質量污染度較高,部分區(qū)域冬季霧霾天氣頻發(fā);在水環(huán)境質量方面,水污染問題突出,城市黑臭水、水體富營養(yǎng)化、近岸海域局部污染嚴重;此外,在全國土壤環(huán)境狀況方面,泥土重金屬含量超標規(guī)模較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惡劣,環(huán)境污染問題已經亮起了紅燈。檢察機關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具有技術處理上的優(yōu)勢,其擁有專業(yè)的法律監(jiān)督隊伍,法定的調查取證權,擅長處理專業(yè)性強和取證難度大的環(huán)境問題,適宜代表國家對這些損害環(huán)境公益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之訴訟。
第三,公司、企業(yè)侵害消費者權益以及不正當競爭事件層出不窮,對食品藥品安全產生嚴重影響。在2016年的3·15晚會中,曝光了很多無良商家及企業(yè)的違法行徑,假冒偽劣商品、貿易誆騙和壟斷經營等現象大量呈現,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了社會公眾利益。在這類公益性民事侵權行為中,侵害者往往是在某個行業(yè)占據市場絕大多數份額,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型經濟組織體(如公司或企業(yè)),而受損害者卻是分散的社會民眾。而作為個體散戶與強大人、財、物組織體的企業(yè)之間,二者的人力、物力及各種信息資源的差距顯然是不可比擬的。在這種損害廣大消費者利益的行為面前,單個的消費者顯然勢單力薄,即使消費者提起了訴訟,也會因為對方在掌握信息資源、人物上的優(yōu)勢而選擇放棄訴訟或采取妥協(xié)的方式和解,使受損害方的利益得不到公正的解決和適當的民事司法救濟途徑。對于這種受損害者人數多,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且危害性大的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件,若無國家機關從維護社會公益的角度站出來支持受損害者,用民事司法程序救濟廣大民眾利益的話,不僅廣大社會民眾的利益無法得到救濟,市場的經濟秩序無法維持,而且對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也會產生影響。因此,此種訴訟由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檢察機關來進行也是顯而易見的。[2]
(二)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充分保障了我國公民的正當權益
在十八大四中全會上提出要進一步的落實“依法治國”的方針后,我國正努力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國家。我國是一個民主集中制的國家,自上而下講,國家的法治意識提高了;與此同時,經過法治“耳濡目染”的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也在提升。但公益訴訟是一個特殊的訴訟,它所保護的是國家及社會公共的利益,我國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歸根結低,這些國家及社會公共利益都是人民的利益。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往往是在人財方面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企業(yè)和單位,在這些主體面前,公民個體若是要作為兩造中的一造自然就顯得寡不敵眾。因此,在以往,我國公民面對損害國家、社會的違法行為常常是敢怒不敢言,習慣于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3]雖然近年來,公民的法治意識在提升,他們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開始把目光移向了社會公益,開始為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呼喊,并向法院討要說法。但公民常常在證據收集與適用法律方面缺乏相關認識及沒有采取有效手段、方法,導致庭審中存在相關證據空白、適用法律錯誤等問題,往往出現敗訴的結果,從而不能準確有效的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從人權保護來看,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也應成為我國公益訴訟中重要的一個關注點。在當代世界格局中上,我國是一個注重民眾人權保障的大國,我國簽訂和加入了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公民的人權保障承擔著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在很多時候,侵害公民人權的行為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保障人權不以受侵害公民人數的多寡為救濟對象,即使是侵害公民個體的政治權利、人身權利等合法權利時,我國有關機關也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保護。當公民個體人權權利被侵害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公民合法的人權權利都有被侵害的可能,所以實際上國家機關對公民個體人權權利的侵害予以救濟,也是對當前的公共利益予以救濟,是符合公益訴訟的訴訟目的的。目前在我國的在實踐中呈現的公益訴訟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如環(huán)境保護問題、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問題等方面,所關注的多是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這類群體分布在不同的行業(yè),往往在身理、心理方面存在著缺陷,或者經濟條件、家庭條件都不容樂觀及受教育水平低等情況,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由于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易受到侵害,當受到侵害時,寄希望于他們自身提起訴訟尋求民事司法的保護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現實情況是他們不僅不敢起訴,而且通常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起訴,從而無法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在實踐中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也為構建和諧社會埋下了隱患。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國家有義務維護公民的正當權益,檢察機關作為維護國家及社會公益的國家機關,對這些弱勢群體的保護也是不容推辭的義務,對于這種救助性的民事公益訴訟背后體現的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人文關懷,是人權保障的重視。[4]
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定位是司法機關,在地位上不從屬于任何行政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行使獨立的法律檢察權,不受“他系統(tǒng)”的機關、其他個人和社會團體的非法干預,參與案件的辦理無單位自身的利益,處于一種相對超然的地位。賦予檢察機關民事公訴權,是基于我國現有國情的需要,也是符合檢察機關客觀上角色定位的需要,從而也有利于有效的保障人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是對該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擴充
我國《憲法》第129條對人民檢察院的職能作出了規(guī)定,該條文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的性質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與此同時《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1條也作出了規(guī)定,該條款的內容與《憲法》第129條的內容相同,明確界定了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地位。由此可得,我國的檢察機關是作為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唯一的職權是進行法律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可體現為對立案、偵查、審判和執(zhí)行等活動的監(jiān)督。[5]在民事公訴程序當中,人民檢察院的監(jiān)督職能主要體現在訴訟階段。檢察機關的民事法律監(jiān)督職能包括:第一,對認定的案件事實和適用的法律確有錯誤,人民法院作出了已生效的民事裁判,人民檢察院有權提起抗訴;第二,針對審判人員在民事審判活動中發(fā)生的一些職務犯罪情形,檢察院依有權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對其他程序的民事審理活動、民事的執(zhí)行活動進行監(jiān)督等。在民事行政訴訟范疇,實踐中的做法是檢察機關內設一個民事行政檢查監(jiān)督部門來負責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工作,最常用的監(jiān)督方式是提起檢察建議和提起抗訴兩種?,F行法中對檢察機關是否享有公訴權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這是體現了成為法的滯后性。當檢察機關在面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害時,因為無法可依,無適格主體提起訴訟,案件沒有進入到訴訟環(huán)節(jié),檢察機關不能對此行為進行有效法律監(jiān)督,由此若是少了司法保護這最后一道防線,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障效果是微乎其微的。[6]
建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通過修改和制定相關法律賦予檢察機關以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權,可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化,無形給實施違法行為的單位、企業(yè)、團體或個人形成強大的壓力,以促進嚴格執(zhí)法,真正有效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也有益于實現我國民主法治國家的建設。
前文從檢察機關客觀上保障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及完善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三大方面,論述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存在著制度建立之前提。不僅如此,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還具有充分的現實正當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具有穩(wěn)固的憲政基礎
國家實施了法律監(jiān)督制度,是為了保障包含《憲法》在內法律體系的統(tǒng)一實施,民主法治國家其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和軌制將更為完善,在國家法律監(jiān)督體系中絕不可忽略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活動。
我國1982年頒布經過四次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第三章國家機構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接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一章第1條中,對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也作出了規(guī)定。我國檢察機關的檢察權來源于法律的授權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的性質,檢察機關的存在根基是法律監(jiān)督職能。從中國檢察監(jiān)督制度的創(chuàng)立至今,檢察機關的民事公益訴訟實踐探索活動及理論探索,都不等同于西方國家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訴的內容。西方檢察機關是行政機關的性質,更多的是代表政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往往在政府的行政活動不足以保護公益時尋求司法保護所采取的,它不同于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屬性。由于中西方國家憲政體制的差異,我國是實行“一府兩院”的結構,檢察機關是司法機關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機關,分屬于不同的系統(tǒng),檢察機關之所以能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正由于其是法律授權的國家專門法律監(jiān)督機關,依法履行法律監(jiān)督的職責所決定的。我國檢察機關是作為國家的訴訟代表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不同于西方的政府訴訟代表人),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公共利益的重視與保護;另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監(jiān)督與懲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構建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國家的進程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現代訴權理論突破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的理論障礙
若從訴訟法的角度研究民事公益訴訟,我國2015年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對符合民事公訴的訴訟條件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其中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案件的條件如下:(1)有明確指出的被告;(2)起訴要求有具體清晰的訴訟請求;(3)具有侵害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初步證據或線索;(4)該案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該法院的管轄范圍。從該條解釋,我們可總結出民事公益訴訟具有以下特征:(1)不要求原告與被訴的具體民事行為之間有利害關系;(2)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客觀上是為充分保障社會的公共利益;(3)訴訟的起因是因為被告的行為違法,侵害社會公益。
而傳統(tǒng)的訴訟理論與之相反,當事人要提起一個訴訟必須具有訴的利益,即原告必須與被告的民事行為具有切身的利害關系,若無法滿足傳統(tǒng)訴訟法上的這一要求,案件就不可能提上訴訟及之后的審理程序。在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中,按照現有法律規(guī)定,原告是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不是民事行為中的直接利益人,受損害的最直接承受者是國家和社會,提起民事公訴目的是為有力保障國家和社會公益,或者為了維護客觀上現有的法律秩序。因而,若根據傳統(tǒng)的訴訟理論,實踐中,相關主體提起民事公訴的案件往往因法院認為無起訴資格而被駁回。在《布萊克法律大辭典》中對原告提起訴訟的資格進行了解釋,辭典指出對司法性的爭端提起訴訟的某一個人,無疑須具有將該爭端請求于司法程序的足夠利益(即可以理解為提起訴訟的原告要求有訴的利益),這就是傳統(tǒng)訴訟法理論的由來。[7]雖然傳統(tǒng)訴訟法理論秉著原告進行訴訟必須有該爭端導致的切身利益的損失,具有利害關系,其目的是為了避免濫訴,避免被告受到官司的無端糾纏而費時、費力,但基于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賦予某些主體為避免國家和社會公益進一步的受到損害享有的訴訟權,已具有必然性。
當代的訴權觀念, 是將實體法和訴訟法分離開,當二者的分離達到必然的程度時(如程序法不在只是實體法的工具,程序法也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現代訴訟理論產生了,也意味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傳統(tǒng)的訴權制度也在慢慢的分崩離析。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訴權理論,當事人是基于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提起訴訟,訴權是依據實體法才產生,訴訟法在法律地位上是附屬于實體法而存在。我國以前也采用這種學說,所以才形成了“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在近代西歐國家法典化運動的影響之下,國家司法權的連續(xù)擴張,實體法和訴訟法之間也逐漸開始分野和彼此獨立。當前眾所周知訴訟法是一種程序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在訴訴法作為獨立程序法的地位出現之前,為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實體法和訴訟法二者之間的關系, 有學者開始對訴訟法的本質進行不斷探索,總結與歸納出了“現代訴權理論”,現代訴權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訴訟理論無法超越的瓶頸。[8]現代訴權理論表明,即使原告與特定的民事糾紛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也可以享有訴權向法院起訴,這就為我國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構造了一個理論依據。
(三)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存在現有的法律基礎及成功的實踐經驗借鑒
關于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雖然目前在還沒有哪個法律明確授予檢察機關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但就從當前我國存在的法律規(guī)范、在實踐中檢察機關取得經驗成果以及今后司法改革大環(huán)境來看,在立法上授予檢察機關具有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權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長久。
根據最新修訂、頒布及施行的《刑事訴訟法》中,就有關于檢察機關對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相關規(guī)定,如在該法相關法條規(guī)定了,若為國家財產或集體財產被侵害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同時,可附帶提起民事訴訟。這個條款在一定意義上證明了檢察機關可以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提起民事訴訟。與新《刑事訴訟法》同年修訂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其相關條文也對公益訴訟作出了規(guī)定,如前文所述民訴法第55條對民事公益訴訟的類型及提起主體做了一個大體上的規(guī)定。接著在2015年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用專章對公益訴訟做出了最新受理條件的說明。該新解釋第十三章第284條對提起民事公訴的程序主體及對象利益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滿足以下4個條件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受理,一是案件已列明了被告;二是有進行訴訟之主體提出了具體清晰的訴訟請求;三是對被侵害的社會公益有初步證據及線索;四是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及該法院的管轄范圍。以上的這兩條(民訴法第55條、新民訴法司法解釋第284條)就為我國檢察院提起民事公訴的立法留了一個口子,只要是國家的有關機關為維護社會公益就可提起,那我國檢察機關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另外,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舉國落實依法治國的方針,探索并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制度。在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為構建我國檢察機關作為適當主體提起民事公訴制度添磚加瓦。
1997年,河南省方城縣人民檢察院對一起國家所有的資產流失案件以原告的身份向其本縣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開啟了檢察院提起民事公訴的先河。據統(tǒng)計,自河南省方城縣檢察院進行民事公訴活動以來,至今在黑龍江、山東、河北、河南、貴州、浙江、上海等全國各地已有幾百起的民事公訴案件由檢察機關提起,全國各省市檢察機關都積極進行了實踐探索。[9]如河南省各級檢察院提起造成國家所有資產流失及侵吞國有資產的民事訴訟案件有近百起,法院作出生效判決的案件結果為全都勝訴,且敗訴的被告人全數零上訴,檢察機關進行民事公訴活動產生了正向的社會影響。法律授權檢察機關為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有利于最大程度協(xié)調好長期困擾下的調查取證和舉證難的難題,在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之下,檢察機關謹慎地行使民事公訴權,不僅不會影響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范圍內職權的行使以及避免濫訴,又能高效能配合人民法院的訴訟活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司法成本。
隨著《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試點方案》的頒布,在全國掀起了法學專家學者對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應處于何種角色的研究熱潮,出現了研究此專題的多篇文章。在實踐上進行的探索,如最高檢選擇了北京、內蒙古等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檢察院開展試點改革工作,試點改革工作的持續(xù)時間為兩年,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個試點地區(qū)的檢察院已向相關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將近20起,其中法院審理結案的有7起,而有6起法院均判決檢察機關勝訴,只有一起因行政機關糾正其行政行為檢察院撤訴的除外。檢察機關作為訴訟主體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在客觀上震懾了相關侵害人,同時推動公民及法人知法遵法、提升對維護國家及社會公益的意識。2015年我國立法機關的一系列舉措,各級人民檢察院踴躍推行,且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在2015年影響中國的十大法治進程的事件中,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也成功入選其中),社會效果良好。為取得的寶貴經驗也為之后建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訴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1]曾翀. 論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正當性[J]. 河北法學,2013,(3).
[2]廖中洪.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研究[J]. 現代法學,2003,(3).
[3]伍世功. 公益訴訟制度研究[M] . 長沙 :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4]廖中洪.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研究[J]. 現代法學,2003,(3).
[5]尹吉. 略論我國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立法[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11.
[6]尹吉,倪培興. 當代中國檢察監(jiān)督體制研究[M]. 北京 : 中國檢察監(jiān)督出版社, 2007:12.
[7]賀海仁.公益訴訟的新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
[8]張家慧. 訴權意義的回復——訴訟法與實體法關注的理論基點[J]. 法學評論,2002,(2).
[9]鄧思清. 論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07,(1).
(責任編輯:孫 強)
An Analysis of Appropriateness of Procuratorial Organ Instituting the Public Welfare Civil Action
CHEN Shixiang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80, China )
In China, most of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law theory and practice support the affirmative theory, that the right of civil public prosecu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and the trend of the legislation is also the case. In term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democratic and legal state, it is reasonable to establish the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of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Its inevitability goes as follows: first, it is effectively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public; secondly, it is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in China; and thirdly, it is to expand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of the legal supervision function. Its actuality goes as follows, procuratorial organs filed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has a solid constitutional basis; the modern right of appeal theory breaks through the procuratorial organ to bring the civil prosecution the theoretical obstacle; and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filed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legal basi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procuratorial organ;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legal supervision; appropriateness
2016-07-10
陳詩香(1990- ),女,福建寧德人,法學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
D925.1
A
1671-4385(2016)05-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