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力
“報告文學 ”之名,如果不是從日文用以翻譯 reportage之專名“記錄文學 ”(kiroku bungaku)改造過來的,即應直接出自現(xiàn)代漢語對西文 reportage一詞的移譯。無論如何,之后它大約又從漢語進入日文,變成 “記錄文學 ”的同義詞。今人對十二、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敘事,既不是在報道一件 “新聞事件 ”,更不可能要求敘事者對他的講述對象具備任何 “直接的體驗 ”。不過現(xiàn)代人仍可能通過對當日和日后遺留下來的各種語文的諸多記錄,乃至以這些或詳或略的記錄為依據(jù)而形成的第二手研究著述進行綿密的、富有想象力的考察、梳理與分析,并加上對歷史遺跡的實地勘探、對該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學者和其他相關人員的訪談,從而寫出一部以蒙古帝國和元代蒙古人為歷史題材的 “報告文學 ”—《成吉思汗、他的繼任者們與今日中國的形成》的特殊風格正表現(xiàn)在這里。作者用略帶夫子自道的口吻說,為做到這一點,寫家必須把 “深諳敘事技巧 ”與“對歷史充滿興趣 ”兩者密切結合起來。該書成功的秘密,已經(jīng)被作者自己一語道盡了。這篇 “報告文學 ”甫開卷便讓人眼睛一亮。它宣稱,為了展開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 “整個故事 ”,需要的 “不是拍一部電影,而是九部 ”。九部?多么惹人注目的一個數(shù)字!為什么恰恰是九部?熟悉
《蒙古秘史》的人不難立即想起這部史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神秘數(shù)目:“九次犯罪休罰者 ”、“九言語有的每百姓 ”(說九種語言的百姓們)等等。那是一個充滿吉利意味的非限定數(shù)詞。就像一個與你共享某種秘密的人只需對你微微地眨一眨單眼,馬上就能讓你懂得不再需要他明白說出來的意思,從一開頭,你便切實地知道,作者將要講述的,乃是一個先已何等深刻地感染了他本人,并已被內(nèi)化進他的感知深處的故事。如果你會在閱讀過程中被這本書感動,那么這首先是由于它的作者自身在直面蒙古文化之時有著一顆崇敬和被感動的心。
該書有將近十分之七的篇幅,用來描繪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這對祖孫 ”。對被認為是成吉思汗埋葬地的肯特山地勘探記和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墓的采訪記,又占據(jù)了剩余篇幅中的三分之一強。因而留給經(jīng)歷了中間兩任大汗(如果加上為 “西北諸王 ”所承認的阿里不哥合汗,那就是三任大汗)在位的 “過渡時期 ”的,只有全書篇幅的百分之七多一點,其中還有相當部分是用來記述 “拯救帝國 ”的偉大女人,即蒙哥和忽必烈生母梭魯禾帖尼的。那幾段勘察記都非常引人入勝。如記上都遺址:“地上散落著碎石瓦礫,我收集了幾塊,觸碰到了令人敬畏的東西 —哦,天哪,上都的塵土!”又如書里這樣描寫神圣而難以靠近的肯特山:
從遠處看,肯特山似乎很容易接近:海拔不算太高,離烏蘭巴托僅二百公里,開車只需一天。但是,三十公里的進山之路蓋在永凍層上面,春天時融化成泥漿路,夏季的雨水使人寸步難行。一九九二年,這片區(qū)域最終辟為國家公園,開始順其自然地發(fā)展。群山突入,迫使道路必須經(jīng)過一座落滿灰塵的木橋才能渡越克魯倫河 ……山脈海拔約二千五百米,光禿禿的山頂突兀地立于樹林之上,就像削發(fā)和尚們的腦袋。這里是鹿、麋、熊、狼的領地,這些物種的棲息地向北延伸至西伯利亞針葉林。進山之路要通過沼澤,翻越陡峭的山脊,橫跨多石的克魯倫河淺灘。
作者力圖追尋的,很可能是永遠揭不開的謎底。因為正如書里告訴我們的,蒙古國最具智性和歷史感,也最有潛力能找到埋葬歷代大汗的失落墓地的人們,其實并不愿意現(xiàn)代人去叨擾他們心中最不容褻瀆的那片山陵的寧靜和它的圣潔性。
盡管書寫同一主題的其他作者可能會以全然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問題,但毫無疑問,本書所設定的框架與內(nèi)容搭配,是十分契合于作者的寫作宗旨的。他要敘述的那個故事的核心是,在祖父把當日中國的一部分并入幅員遼闊的 “大蒙古國 ”的基業(yè)之上,孫輩又怎樣把整個蒙古高原變成了元代中國的一部分。事實上還不止蒙古高原,當代中國版圖內(nèi)的其余內(nèi)陸亞洲諸地域,再加上云南,合并在一起,成就為一個與漢文明區(qū)域共命運的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 “大中國 ”,這正是元朝留給后代中國人的最重要的一筆政治遺產(chǎn)。該書以 “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 ”作為書名,其所要突顯的,恐怕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至今誤以為,元朝之所以能達成如此業(yè)績,不過是依恃強大的武力,把漢唐模式的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官僚制體系覆蓋到前所未有的幅員之上而已。他們沒有明白的是:漢唐國家建構模式用來控制位于以雨養(yǎng)農(nóng)業(yè)為經(jīng)濟基礎的漢地社會之西國土的制度資源,就是所謂 “羈縻 ”體系;而依賴此一體系,根本不足以將超出當代中國一半以上國土的中國內(nèi)陸亞洲各地區(qū)鞏固地納入統(tǒng)一國家版圖。因此,元朝在奠定近現(xiàn)代中國版圖方面的巨大貢獻,不是用它沿襲甚或擴展了源于漢唐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官僚制模式的固有功能就可以解釋的。它還充分調動了源于內(nèi)亞邊疆帝國國家建構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資源。這一點此處不再贅述。
這樣看來,本書作者的有關見解,似乎也存在 “大門找對,小門摸錯 ”的些許缺憾。他十分精準地指出:“在三十多年中,[忽必烈 ]創(chuàng)造出一種政府形式,這種政府更多地帶有漢家色彩,但也獨具復雜的世界主義性質 ”;“他可以忽視北京而在上都進行統(tǒng)治,但如果他那么做,就等于宣布自己永遠是一個外人 ”??墒钱斔徊恍⌒囊詾椋昂霰亓覜Q定建立 ”的是 “一個中原王朝 ”,當他斷言 “這究竟是個什么性質的國家呢?蒙古帝國?中原帝國?忽必烈很快就明白,為了自身的統(tǒng)治,中原傳統(tǒng)必須先于蒙古傳統(tǒng) ”之時,他就無意中站到了與當年那些竭力主張 “能行中國之法,則中國之主也 ”的漢家儒士們完全相同的立場,低估了內(nèi)亞傳統(tǒng)在元朝國家建構中所起到的極重大的作用。
這樣看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祖孫二人,似乎也不像本書作者所說:一個 “把中國變成了蒙古的一部分 ”,另一個則 “把蒙古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兩人玩的是一場 “把歷史倒了個兒 ”的二人轉。在元之前,歷代王朝都只有開國皇帝才能在死后被尊稱為 “太祖 ”或“高祖 ”之類帶 “祖”字的謚號,其他皇帝的廟號則多帶 “宗”字。元代最先有 “祖”字謚號的皇帝是忽必烈,他在死去的當年便獲稱 “世祖”。十多年后,成吉思汗才被追賦以 “太祖 ”廟號。兩個 “祖”字皇帝,表明兩人都是開國皇帝;由此可知,元人明白漠北大蒙古國和漠南的元王朝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而不只是首都搬過一次家的同一個國家而已。明清帶 “祖”字廟號的皇帝都不止一個,元人的此種意識因此也變得越來越難以被后人察覺。以至于在今天,作為一個跨越多國邊界的世界性帝國的大蒙古國,與屬于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的元帝國之間在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仍很少被我們的教科書提說。
從“中國 [歷史上 ]疆域發(fā)展的原因在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人的作為 ”這一見解出發(fā),作者試圖提出并予以解答的另一個問題是,既然成吉思汗的領土遺產(chǎn)已遠遠延伸到今日中國邊界之外的廣闊地帶,為什么忽必烈不能完整地繼承它們?“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應該完全倒過來問:為什么中國這么 ‘???為什么她沒有更遠地伸入中亞?”
我以為,在上述 “倒過來問 ”的問題背后,隱藏著一個先驗的假設性前提,即被這一對祖孫先后統(tǒng)治的國家,屬于同類項。如果我們對成吉思汗帝國和忽必烈創(chuàng)立的元朝之間的區(qū)別有明確意識,如果我們清楚忽必烈雖然保持著 “大汗 ”名分,他的王朝本身乃是蒙古帝國分裂的產(chǎn)物,那么真正的問題就應該按另一種方式 “完全倒過來問 ”:蒙古帝國為什么會無可避免地走向瓦解?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里簡要討論過這個問題?,F(xiàn)在把相關文字轉引在下面:
就像吉本評論羅馬帝國為什么會衰亡一樣,若要問蒙古帝國為什么會這么快就分裂消亡,也可以非常簡單地回答,就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
蒙古帝國產(chǎn)生與演變的過程,可以簡化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來予以說明。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初期的 “間接統(tǒng)治 ”體制。征服初期,誰能攜帶著一片有幾個或者數(shù)十個城池的土地去投誠,誰就可以在承諾納貢、入質、從征、入覲,后來又加上置監(jiān)(就是設置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的達魯花赤監(jiān)督各地)等條件的前提下,獲得直接治理那片土地的世襲權利,變成蒙古間接統(tǒng)治體制下的大大小小的 “世侯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局勢變化,當世侯治理下的地方社會發(fā)生各種矛盾,當世侯與世侯之間、世侯與蒙古統(tǒng)治上層之間發(fā)生各種摩擦沖突的時候,最高統(tǒng)治者就無法避免地需要對地方治理表達自己的各種意志。漸而漸之,間接統(tǒng)治的體制也就逐步向著代表蒙古高層當局意志和利益的直接統(tǒng)治體制過渡。于是跟著就有另外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相繼發(fā)生。
一是隨著凌駕于世侯層面之上的蒙古帝國對每個大型地區(qū)的直接治理日益增強,導致這個治理體系在每一個地區(qū)都卷入越來越深入的地方化進程。因為不必要,事實上也根本做不到撇開各地原有的統(tǒng)治體系,去憑空創(chuàng)造一套全新的治理體系。在原有統(tǒng)治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局部修正和更改的方式,總是最經(jīng)濟和最有效的方式。
各地治理體系地方化趨勢的發(fā)展,極大地加深了它們之間基于各自文化而形成的不同制度體系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我們看到的再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蒙古帝國要在如此廣大的地域內(nèi)維持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治理體制,最終會無可挽回地變成一種越來越力不從心的努力。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裂隙從而也必然地越來越深刻了。蒙古帝國實際上早已開始按照原來不同的大文化區(qū)把帝國分成幾個統(tǒng)治區(qū)域來管治了,而它后來的分裂正是沿著這幾道縫線實現(xiàn)的。一句話,如同本書其實已經(jīng)畫龍點睛般地指出過的那樣:像蒙古帝國 “這樣龐大而多樣化的政體永遠也無法擁抱在一起”!
書里提到的另一條有趣信息,是牛津大學的分子人類學家團隊在二○○三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他們從分布在自里海東至太平洋西岸各地的十六個族群中,發(fā)現(xiàn)一個由大約一千六百萬個體所攜帶的龐大的 Y染色體基因 C3星簇。盡管這一千六百萬人如今分屬于不同的 “人種 ”或族群,對他們之間存在的共同父系血統(tǒng)已全然無知,但他們確實擁有同一個男祖先,一個被追溯為十三世紀前葉的東亞男人。導致此人的 “基因特征橫穿北中國和中亞到處播撒 ”的動力,顯然 “只能是席卷遼闊地理范圍的純粹的政治力量 ”。這個“政治力量 ”,被認為就是蒙古帝國的對外擴張。盡管 “最初的結論是,成吉思汗提供了基因傳播的 ‘途徑 ”,但該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卻變形為將成吉思汗本人指為這個 “家族 ”的共同祖先。
根據(jù)對上述研究成果的追蹤考察,我們今天可以知道:這個轟動一時的實驗報道,在時間尺度上的分辨率很低;確實有一個源于原蒙古人群體的父系基因曾經(jīng)大范圍地傳播過,但它的發(fā)生時代可能要比蒙古人的興起早數(shù)百年,甚至近千年;這個基因與來自被族譜記錄為成吉思汗后裔的許多現(xiàn)代蒙古人的基因測試結果皆不相符。
很少有一部 “報告文學 ”,哪怕它篇幅再大,會像此書那樣擁有多達十二頁的參考文獻目錄。但是,對于蒙古學這樣一個擁有長久東方學傳統(tǒng)的國際性學科領域,靠十二頁的參考文獻來處理如此宏大的論題,仍然是遠不夠充分的。作者不諳漢文,對他想要至善盡美地描寫元代中國更構成一樁巨大的障礙。他能以 “跛足 ”起舞,而且還跳得如此精彩,只能讓人感覺欽佩和驚奇。同時,對西方中國學能向不懂漢文的讀者傳播如許廣泛而又精深的專業(yè)化知識,亦不由得讓人心生驚嘆。
不過,也因為上述限制,書中還留有不少尚欠準確的地方。它說:“前代的皇帝們通過幾個執(zhí)行機構進行統(tǒng)治,忽必烈看到,這是一劑不幸的藥方,因此他只立一個中書省?!薄巴ㄟ^幾個執(zhí)行機構進行統(tǒng)治”,必是指中書、尚書和門下三省而言。但是變?nèi)橐皇?,在元之前的金朝已?jīng)實現(xiàn)了。忽必烈 “只立一個中書省 ”,恰恰是承襲的金制,不過為宣示更張舊制,把在他之前已仿效亡金設立過的 “尚書省 ”改名為 “中書省 ”而已。滅宋名將伯顏,被南宋人傳為 “百雁 ”的諧音,以附會顯然只是事后才廣泛流播于民間的一句讖語:“江南若破,百雁來過。”可是上述諧音語詞卻被馬可 ·波羅在他的游記里訛傳為 “百眼 ”,遂使意思變得難以理解。本書徑取馬可 ·波羅之說,殊為失考。
對于 “大元 ”的漢式國號,書中很正確地解釋道,“元”字“代表了初始力量 ”。可它接著說,這也是 “為什么它仍然是今天中國貨幣單位名稱的原因 ”?!霸弊鳛楝F(xiàn)代中國貨幣單位的名稱,是它被當作 “圓”(即圓形金屬貨幣及貨幣單位的名稱)字之簡化字來使用的結果。故而在后一場合,“元”字與 “崇高、最初、偉大等諸如此類的意思 ” 似無涉。成吉思汗發(fā)下的征聘丘處機前往興都庫什的詔書,被此書誤以為是 “一塊石碑 ”。此外,在上都用來建造 “竹殿 ”的竹子,也根本用不著舍近求遠,從云南運過去。未知此說出于何處。
書里還說,蒙古軍隊首次侵入高麗國時,高麗王 “把蒙古人擋在海灣,而自己躲藏于一個近海島嶼上 ”。實際情況是,高麗王撤退的去處,是位于漢江中的江華島;流亡小朝廷在那里躲了十來年。蒙古人幾次三番勒令高麗王 “出海就陸 ”,他就是不肯出來。十多年前,趁訪問首爾的機會,我曾經(jīng)去瞻仰過江華島上的高麗王宮遺址。讓人完全想不到的是,把江華島與陸岸隔開的江面絕對無法用 “寬闊”兩字加以形容。蒙古鐵騎被一道狹窄的江面一攔就是十多年。足可見 “尺有所短 ”,誠非虛言。
有不少錯誤出在不同語言間的對譯上。比如說 “阿里不哥 ”(Ariq-Bge)作為人名,本來不意譯也罷。若執(zhí)意求其文義,則當譯言 “潔凈神巫 ”;而書中卻說它是 “阿里 ‘強者 ”的意思。蒙古人稱奉佛教為國教的西夏國國王為 “不兒罕 ”,意即 “佛王 ”;書里譯言 “圣者”,亦不甚確切。至于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 “曲雕 ·阿蘭 ”之名的后一詞 “阿蘭 ”,說它與義為 “大營盤 ”的蒙古語辭 “奧魯 ”(Auruq,即流動中的 “大后方 ”)為同一個字,那簡直就有點匪夷所思了。按該詞為蒙語 Kdege Aral的漢字音寫,譯言 “砂島 ”;它與奧魯一點關系也沒有。
最后還想提一提成吉思汗在布哈拉說過的那句著名的話:“我是上帝之鞭。”在最初記述這件事的波斯文著作《世界征服者傳》中,此語原寫作 “我是胡達的懲罰 ”(因手邊沒有波斯文原書,故無法引證原文轉寫)。其中的 “胡達 ”是阿拉伯語 “安拉 ”的對譯語。波斯文里被轉譯為 “胡達 ”的這個詞,在成吉思汗的原話中究竟為何,已無更直接的史料可供檢證??墒菐缀蹩梢钥隙?,他提到的必定是蒙古人信奉的 “長生天 ”(Mngke Tenggri)。至于 “上帝之鞭 ”,則無疑是西文在翻譯前引波斯語文獻時才使用的語詞。
讀一本好書,往往是對閱讀者智力的一種挑戰(zhàn)。你可以從書里汲取許多新鮮有益的養(yǎng)分,同時生發(fā)出一些與原作者不太一樣的見解,也會為發(fā)現(xiàn)了若干可以糾正作者疏略之處的地方而暗生幾分得意。揣著陰謀論不肯釋懷的人,則會從太多的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太多居心叵測的長老會密謀的影蹤。不過,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有平常心、有良知的人應當遵循的讀書之道。
本書作者約翰 ·曼(John Anthony Garnet Man)是一位多產(chǎn)作家,從一九九七年至今已出版過十八部作品,包括《我們這個星球的誕生》(一九九七)、《戈壁:荒漠尋蹤》(一九九七)、《從 A到 Z:二十六個字母如何型塑西方世界》(二○○○)、《古登堡革命:改變世界的天才與他的發(fā)明》(二○○三)、《成吉思汗:生平、去世與再生》(二○○五)、《阿提拉:挑戰(zhàn)羅馬的蠻族國王》(二○○五)、《幕府:最后的武士》(二○一一)、《薩拉丁:生平、傳說與伊斯蘭帝國》(二○一五)等。
他時常來中國,為了有關長城、秦始皇、馬可 ·波羅和元朝歷史的寫作。因此我們曾有過兩三次見面和交談的機會。他有一種溫文爾雅的典型英國風度。也許由于這里的空氣質量,他的嗓音總是嘶啞的;也許因為太忙碌,他總是帶一點疲倦神態(tài)。但當談話進入狀態(tài),他馬上就變成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明固執(zhí)的追問者。無論什么話題,他一定要追問到形成一個對他來說是很明確的結論,包括 “無法完全確知 ”的結論,才肯罷休。閱讀本書時,我一面很容易,也很自然地回想起他的這種談話風格,一面還禁不住在猜想:那么,他的下一本書,又會討論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呢?是的,他今年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但我相信,他還會有新書帶給他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