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剛
對古埃及文明了解甚少,沒有親眼見過的金字塔,以及在域外的數(shù)家博物館看到過的古埃及的大量文物,只給我留下了一個強烈的印象: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似乎全部勁頭都用來思考和應對死亡了。前些時來華講學的德國知名埃及學家、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者揚 ·阿斯曼(Jan Assman)的一席話,倒似乎是印證了這一點。在阿斯曼看來,古埃及人全部活動的中心議題,歸納起來無外乎兩個: “如何得到后人永久的回憶 ”和“以什么樣的形式記憶先人 ”。
死亡讓所有的生命,不斷地成為過去。尋常情況下,過往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難免墜入忘川。正像濟慈的詩句所云:“人的一生,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上?!北蝗诉z忘是自然的,被后人的記憶所眷顧,反而是特殊的和異常的。可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想要被別人想起、被后人記住,又仿佛是人心中最常見不過而近乎本能一樣頑固的愿望。在中國,要按《呂氏春秋》的說法,夏禹的時代,就開始了 “功績銘乎金石 ”的傳統(tǒng)。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從神廟到墓地,從城市到山間,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碑銘,要讓自身的成就在后人的記憶中獲得永恒的存在。
近年來,歷史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這樣一些概念,在學界和更加寬泛的文化生活中成為熱點。在歷史學界內(nèi),甚至有人稱之為 “記憶的轉(zhuǎn)向 ”。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自下而上的史學 ”的興起頗有關聯(lián)。歷史學開始更多地關注普通人在過往生活中的經(jīng)歷,
關心他們吃什么樣的食物,他們的穿著如何,他們?nèi)粘;顒拥姆秶⒈舜私煌姆绞?,他們的家庭生活,他們怎么看待性和死亡。一句話,歷史學開始重視人們生活在某個特定的過去是什么樣的情形。盡管史學觀念的變化,大大拓寬了史料的范圍,繪畫、墓志、賬本、教會名冊、法庭審判記錄等等,都成了史家搜羅考察的對象。但過往歷史上,更有能力和機會留下自己活動的各種痕跡的,畢竟不會是 “沉默的大多數(shù) ”,比之精英而言,要追索民眾的過去,終究還是更多史料不足的缺憾。可是,如果探究的對象是距今未遠的時代,不就有著當事人對其經(jīng)歷的鮮活記憶可以憑借了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的口述史(oral history),就是由此發(fā)展起來的。
常識上,我們總覺得,人們對于自己過往的經(jīng)歷,固然也有 “事如春夢了無痕 ”的情形,但是,它們一旦進入了人們的記憶,就得到了保存。記憶的內(nèi)容就仿佛儲存在倉庫里的物品。雖然難免會有磨損甚至朽爛,但不管怎樣,人們的記憶總是或多或少地保存了過去的真相。當然,如果你想從記憶中知道過去真正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那你對于人們的記憶需要保持警惕??汕О倌陙矸e累下來的史學家法和史家技藝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對文字史料的勘定稽核。文字史料和記憶,不也一樣要經(jīng)受史家的考驗和揀選嗎?
最早從事口述史的人們,大致就有著這樣的期待:過去的經(jīng)歷就塵封在采訪對象的腦海深處,等待著被人喚醒??墒?,幾乎是在同樣的時間,不同領域不同國度的口述史的實踐者們,都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現(xiàn)象,讓人們很難再繼續(xù)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待記憶。人們發(fā)現(xiàn),即便是在沒有理由懷疑受訪者主觀用心的情形下,也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出人意料的情形。有的時候,受訪者會把他在事后才可能得知的信息,摻雜到自己對特定往事的回憶之中。有的時候,受訪者把自己不同時段不同經(jīng)歷中的各種元素,重新組裝成了一樁實際并未發(fā)生的事情。腦科學和心理學對記憶的研究,更多地揭示了記憶作為人們應對當下的工具的一面。口述史的實踐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人們往往在對往事的講述中,有意無意地抬高自己的地位,過度強調(diào)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常常把自己解釋得清白無辜,而讓別人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且,就同一件事情采訪同一個當事人時,不同的詢問方式或者不同的采訪時間,都會導致不同版本的回憶。
一個有趣的事例,出現(xiàn)在意大利學者波特利(Alessandro Portelli)的研究中。一九四九年,意大利一家鋼鐵廠的一名工人,在參加反對意大利加入北約的游行示威活動時,在沖突中被警察槍殺??墒窃诙旰蟛ㄌ乩麑χT多親歷者的采訪中,很多人把此事記錯了,將事情發(fā)生的背景,記成了是在一九五三年反對資本家解雇和開除工人的抗議活動中。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lric Neisser)則專門研究了 “水門事件 ”后尼克松身邊白宮工作人員狄恩(John Dean)在參議院做證會等場合提供的證言。與別的研究相比,奈瑟的研究有著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狄恩所回憶的諸多場景,都有著當時留存下來的錄音帶可供比對。兩相對照,很容易發(fā)現(xiàn),狄恩的證言,常常會把事后甚至是 “水門事件 ”成為公眾關注的丑聞后才可能得知的信息,合并到他對當時發(fā)生的事情的記憶中,也經(jīng)常把本來處于邊緣位置的自己的作用加以放大。記憶如此靠不住,讓我們想要從中找尋過往真相的企圖大打折扣,當然讓人沮喪。可是,事情還有另一面。比如,波特利就發(fā)現(xiàn),比起把槍殺事件和北約聯(lián)系起來,工人與資本家、與作為資本家代理人的國家的對抗,對受訪者來說,才是更加廣泛、更有意義的經(jīng)歷,也更能把他們戰(zhàn)后的經(jīng)歷解說為融貫的一體。人們對往事的記憶會受到當下的影響,要服務于當下的需要。波特利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口述史料告訴我們的,不僅是人們做了什么,而且還有他們想要做什么,他們相信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現(xiàn)在他們認為自己做了什么。美國猶太裔歷史學家彼得 ·諾維克(Peter Novick)對有關大屠殺的歷史記憶的研究,也很可佐證這一點。
諾維克曾經(jīng)寫過《那高尚的夢想:客觀性問題與美國歷史學界》那樣一部精彩紛呈的史學史著作,他另外一部著作《美國生活中的大屠殺》(此書的歐洲版另有一個書名《大屠殺與集體記憶》)也堪稱才華橫溢之作。大屠殺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后半段,可是紐倫堡審判結(jié)束之后,戰(zhàn)后很長時期,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歐美其他國家,大屠殺很少被人提及,有關大屠殺的記憶,在施害者、受難者、旁觀者那里似乎都被湮沒了。我自己去年聽過一位研究大屠殺的法國猶太裔女學者的講演,她就談到,自己的親人中有不止一位大屠殺的遇難者,可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她從來沒有聽到自己的父母說起過這個話題。大屠殺成為熱點問題,有關大屠殺的紀念館、各種形式的紀念物、電影、圖書大量出現(xiàn),見證者的言說被人采集和傾聽,這一現(xiàn)象,主要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的美國發(fā)生的。諾維克的著作想要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對大屠殺的記憶成為熱潮,為何是在 “此時 ”—距離大屠殺的發(fā)生已經(jīng)四十余年,在親歷者已經(jīng)風燭殘年日漸稀少之時?為何是在 “此地 ”—不是在大屠殺發(fā)生地的大洋彼岸的歐洲,而是在美國(猶太人占美國人口總數(shù)不過百分之二左右,其中與大屠殺有直接關聯(lián)者更是為數(shù)甚少)?粗略說起來,對于有關大屠殺的記憶在 “二戰(zhàn) ”之后沉寂多年,諾維克提供的解釋因素與別人并無太大分別:“二戰(zhàn) ”結(jié)束不久,分裂的東西德分別成為冷戰(zhàn)中兩大敵對陣營中的成員,國際政治的格局讓大屠殺的話題變得不合時宜了;精神分析學說讓我們知道,人們總是傾向于壓抑難以承受的創(chuàng)傷記憶;作為受害者的猶太人對于自身遭遇的屈辱感,讓他們覺得難以啟齒等等。但諾維克對后來的大屠殺熱潮的解說,倒是引起了猶太人群體的反彈和憤怒。在他看來,以華盛頓的大屠殺紀念館、波士頓等地的大屠殺紀念碑、眾多的紀錄片和音像材料所象征著的這個熱潮,原因當然很復雜。比如,從前的美國文化向來是崇拜西部牛仔一般的英雄硬漢的,可后來有一種將社會政治劫難的受難者在道德上純潔化、偶像化的受難者文化(victim culture)逐漸得勢,這就使得大屠殺受難者的形象,不再具有讓人尷尬或者產(chǎn)生恥辱感的成分了。諾維克更加強調(diào)的是,此時的美國,猶太人的社會政治影響力前所未有地強大的同時,猶太人群體的身份認同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離開故土,離散了兩千年的猶太人,是靠著對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的頑強依附,靠著自己的血緣紐帶,才維系了猶太民族的身份認同的。而如今,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在日益世俗化的社會中,越來越難以充當有效維系猶太人群體的因素;十九世紀以來曾經(jīng)激勵過眾多猶太人的猶太復國主義夢想,在以色列建國以后也不復具備它從前的功能;越來越普遍的與異族的通婚,使得猶太民族的血統(tǒng)也越來越混雜。這一切不免讓一些猶太人憂心忡忡,到了擔心猶太民族會最終融化消失、讓希特勒功成于身后(posthumous victory)的地步。在諾維克看來,猶太教信仰、猶太文化特征和猶太復國主義,都無法支撐當下的美國猶太人群體的身份認同。這個時候,他們唯一的共同之處是,如果不是他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他們的上一輩移民美國的話,他們就會同樣經(jīng)受歐洲猶太人的命運?!斑@就成了那個不斷被重復而在經(jīng)驗上又相當可疑的口號 ‘我們是一體 的歷史基礎?!痹谥Z維克看來,對大屠殺的歷史記憶成為美國生活中的熱潮,是因為它成了二十世紀后期美國猶太人身份認同的唯一共同指標,而且,這樣造就的歷史記憶未必對美國猶太人群體、對以色列就有利??梢韵胍?,諾維克這樣的論點,當然會在猶太人群體中引起軒然大波,足以讓他被有的人視作猶太人內(nèi)部的叛賣者。諾維克的論點未必就能被很多人完全接受,但他卻有力地表明,記憶與當下的相關性,不亞于它與過去的相關性。
簡單地說,對于歷史,人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過去不斷累積變化,以至于現(xiàn)在,當下乃是過去的結(jié)果;另一種則可以借用克羅齊著名的命題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來表達,那就是,過往的歷史是一片幽暗,只有當下的關切和興趣,才有如探照燈一樣,照亮那片幽暗中的某個部分、某些面相,過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當下建構出來的。對于記憶,也可作如是觀。人們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了過去,他們的記憶就是過去的經(jīng)歷遺存到了現(xiàn)在,是過去經(jīng)歷留下的痕跡,這是一種看法。另一種看法則是,記憶是人們從當下的視角出發(fā)、受到當下諸多因素影響的對于過去經(jīng)歷的建構。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堪稱研究記憶問題的先驅(qū)而很久之后才又受到重視。他就最直白地斷言過:從過去剩下來的,只是從當下的角度能夠建構起來的東西。記憶和當下的相關性,可以找到太多的例證。一份對早前巴黎面包師的口述史研究,關注的是他們對當年的學徒生涯的回憶。后來自己也成了面包坊主人的 “成功人士 ”,往往樂于把當年的艱辛,看作后來成功的必要代價。未能 “成功 ”的,則更多地記得當年的辛勞、屈辱和辛酸,把這看作人生經(jīng)歷社會不公平的開端。中國的類似情形,也可以在知青的回憶中看到。聲稱 “青春無悔”,知青經(jīng)歷幫助了自己磨練意志、了解國情的,大致都是如今人們愛說的各領域內(nèi)的 “人生贏家 ”。而對于該上學時下了鄉(xiāng)、返城以后失了業(yè)(“待業(yè) ”)、有了飯碗?yún)s又下了崗的更多數(shù)人來說,或許那更是一連串人生不如意事中的一環(huán)。
人們對于過往的記憶,究竟是 “遺存 ”還是 “建構 ”,目下的潮流,似乎更偏向這后一種視角。阿斯曼夫婦則更多地強調(diào),記憶是過去對現(xiàn)在發(fā)出的呼喚。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有著雙重的內(nèi)涵。一方面,記憶中畢竟有著過去留下的痕跡,即便扭曲和變形難以避免,記憶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的功能,終究不能取消,也無可替代;另一方面,記住過去,既是人類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前提,又是后人對前人所負有的道德義務。換言之,這其中既涉及記憶的真實性、記憶對于歷史學了解過去所具有的價值,又涉及與記憶相伴隨著的倫理問題。
就著這個話題,我們再回到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目前,世界上有三個主要的收集大屠殺相關證人證言的機構。在以色列的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和耶魯大學之外,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拍完《辛德勒的名單》之后,也建立了一個從事同樣工作的私人機構。如今世界上的諸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收集、采訪二十世紀諸多社會政治劫難親歷者經(jīng)歷的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的緣故,就是奧斯維辛、南京大屠殺、古拉格等等,都離我們越來越遠,見證者日漸凋零,人們都不免會提出與阿萊達 ·阿斯曼(Aleida Assman,她與其丈夫同為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者)相似的問題: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七十年后的今天,“在沒有幸存者和親歷者作為支撐的情況下,有關大屠殺的記憶如何持續(xù)到將來?”于是,搶救記憶、保存見證者證言的工作就顯得越發(fā)緊迫。單單在斯皮爾伯格的主持下,就有超過五萬份見證材料得到采集和保存。史學研究中的情形固然是,任何一份相關的材料都可能豐富、修正甚或扭轉(zhuǎn)我們對某一歷史面相的認識。但就實際情形而論,在歷史研究中這些口述材料恐怕未必具有那么大的效用。以納粹大屠殺來說,普里莫 ·萊維(Primo Levi)在他的《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一書中一再強調(diào),像他這樣的還能夠講述奧斯維辛經(jīng)歷的人,是有著太多的特殊原因(比如他本人是個有著幫助他活下來的技能的化學家)、太多的僥幸,甚而是道德上的欠缺,才能成為幸存者,而他們是無法代表那些被淹沒了的絕大多數(shù)受難者的。另外,見證者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是在事情發(fā)生半個世紀之后,而我們已經(jīng)知道,口述的記憶即便在表面看起來最真實不妄的時候,也往往不是真相的保障。過于看重這些見證的史料價值,反而會帶來人們未必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歐洲否認納粹大屠殺的那些專業(yè)的或者半吊子的修正派歷史學家們,除了愛彈一些老調(diào)(比如,沒有確鑿無疑的文字史料,表明是希特勒本人啟動了一場針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之外,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在納粹滅絕營幸存者的證言中,找出各種大大小小的瑕疵,來質(zhì)疑證言本身的可靠性。這也是日本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時常用的手法。因此,有的學者倒更愿意強調(diào),傾聽、保存受難者的記憶,本身就是一樁具有道德價值意味的事情。更有人認為,采集大屠殺幸存者的證言,是因為這些證言已經(jīng)具有了某種神圣的遺跡的性質(zhì)。傾聽、記錄這些見證者的聲音,就成為具有神圣意味的政治行為和道德舉動。
二十世紀這一 “極端的年代 ”里,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生了太多社會政治的劫難,諸多的群體和個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和創(chuàng)傷。記住這一切,尤其是受難者難以名狀的哀傷痛楚和身心代價,成了我們和后人的一樁道德義務。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Czeslaw Milosz)的話來說就是:“活著的人從那些死去而永遠沉寂下去的人們那里得到了一條誡命:保存有關過去的真相?!睆膫惱斫嵌葋碚f,記住是義務,但人們的記憶又注定了是選擇性的,不可能全盤記住從倫理角度看來該記住的一切。現(xiàn)代信息儲存技術的發(fā)展,似乎為最大可能地保存記憶帶來了希望,但這并非記憶問題的解決之道???Google搜索得到的信息,并不足以構成鮮活的文化和道德資源。就仿佛案邊常備的《全唐詩》,并不能夠像記誦在心的 “三百首 ”那樣,讓人隨時受用。何況,從尼采到現(xiàn)代社會理論家盧曼,都強調(diào)沒有遺忘,個體和社會就無法有效地選擇和行動。
從現(xiàn)實政治角度來說,似乎也有同樣的困局。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之后,成立了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 ”,專門調(diào)查和處理從前因為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而造成的具體事件?!岸?zhàn) ”之初蘇聯(lián)軍隊殺害兩萬余名波蘭戰(zhàn)俘的卡廷森林慘案,遲至二○一○年俄羅斯官方才公布了相關的檔案材料。在這些情形下,無論是一個國家內(nèi)部的不同族群之間,還是不同國家之間 ,要達成 “和解 ”,追索 “真相 ”仿佛就都成了一個必要的前提??墒?,美國學者梅吉爾也提出過別樣的情形:在北愛爾蘭、巴爾干半島,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很大程度上人們所面臨的困局,卻是受制于關于過去的太多記憶,關于過往千百年來宗教和種族間連綿不斷的彼此沖突和相互殺戮的記憶。這樣一來,有的時候,我們所熟悉的 “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 ”,就真的是為著 “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 ”的目標,所需要采取的政治策略了。
“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 ”,類似的警句是我們所有人都耳熟能詳?shù)摹5幸粍t俄羅斯諺語,說的卻是另外一種意思:“誰記得太多,誰就感到沉重?!比绾螐臍v史記憶中了解過去,歷史記憶怎樣形成,該如何傳承,又負載著什么樣的倫理和政治的蘊含?無論在學理上還是公共生活中,這都是曖昧復雜而又無從回避的問題。
(《文化記憶》,揚·阿斯曼著,金壽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五年版;《美國生活中的大屠殺》,彼得 ·諾維克著,王志華譯,譯林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