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
上博藏簡所見傳說人物名號綜考*
王輝
摘要:《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一到九冊中,包含眾多傳說人物,名號紛繁復(fù)雜:同一人物有多種名號,同一名號用字多有不同。結(jié)合傳世文獻及甲骨金文、漢代簡帛材料,廣泛搜集人物的不同名號及名號的不同書寫形式,對神農(nóng)氏、顓頊、大庭氏、后稷、皋陶、瞽叟等六個傳說人物名號分別作匯考,分析總結(jié)名號用字中的通假、異體等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上博簡; 傳說人物; 名號; 匯考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一到九冊中,包含眾多傳說人物。結(jié)合其他出土材料及傳世文獻來看,這些人物的名號紛繁復(fù)雜。具體可從兩方面來說:
以下擬結(jié)合甲骨、金文、漢代簡帛及傳世文獻,廣泛搜羅上博藏簡中傳說人物的不同名號及名號的不同書寫形式,對其中六個略有可說的人物的名號及其用字作分析和總結(jié)。【內(nèi)為出土文獻材料】[內(nèi)為傳世文獻材料]。
一、神農(nóng)氏
楚簡中“神”字屢見不鮮,字形皆作從“示”、“申”聲,《容成氏》作“慎”是唯一的例外。從出土材料來看,“神”、“慎”聲母不相通,我懷疑“神農(nóng)”最初應(yīng)為“慎農(nóng)”,因“治農(nóng)”而得名?!稜栄拧め屧b下》:“神,治也?!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引洪頤煊:“按《月令》‘毋發(fā)令而待,以妨神農(nóng)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神農(nóng)皆謂治農(nóng)?!薄吧鬓r(nóng)”即謹農(nóng)、治農(nóng),亦即《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班固所說:“教民耕農(nóng),故號曰神農(nóng)?!焙髞怼吧鳌弊诸€化,讀音與“神”相近,最后被“神”字取代?!稜栄拧め屧b下》又云:“神,慎也?!边@是楚簡將“神農(nóng)”寫作“慎農(nóng)”的有力注腳。*大西克也:《戰(zhàn)國楚簡文字中讀作舌根音的幾個章組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15—516頁。
如此,則傳世文獻所見神農(nóng)之神或當依楚簡用字讀為慎。
【神戎】[神農(nóng)、神莀、神由]《銀雀山壹》簡255作“神戎”。
《通雅》卷20謂崔希?!堵怨拧纷鳌吧袂_”、董逌《錢譜》作“神由”。“莀”、“農(nóng)”異體字,《玉篇·艸部》謂“莀”“古文農(nóng)”;《汗簡》、《古文四聲韻》均以“莀”為“農(nóng)”字*參看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第266頁,2006年。。作“由”者,或以音近相通:由為影紐幽部,農(nóng)為泥紐冬部,韻部有陰陽對轉(zhuǎn)關(guān)系。
【炎帝、炎啻】[炎帝]“炎帝”見于楚帛書甲篇、馬王堆帛書《刑德小游九宮圖》,王家臺秦簡《歸藏》作“炎啻”,“啻”讀為帝。
【赤帝、赤啻】[赤帝]炎帝又稱“赤帝”,見于《銀雀山壹》簡172背、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第45行等亦見?!端⒌亍と諘住泛?28正、129正、《日書乙》簡134、136、孔家坡漢簡《主歲》(簡429貳)作“赤啻”。
二、顓頊
【端琂、端玉、湍玉、端玉、顓玉】[顓頊、顓玉、顓畜]《上博七·武甲》簡1作“端琂”,陳佩芬指出“端”讀為顓;“琂”從言玉聲,與“頊”(從頁玉聲)聲同可通(《上博七》第151頁)?!艾J”與《說文·玉部》訓(xùn)作“石之似玉者”從玉言聲之“琂”非一字。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第54行作“端玉”,劉樂賢曰:“端、顓二字皆從‘耑’得聲,頊字從‘玉’得聲,故‘端玉’可以讀為‘顓頊’?!?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51頁?!缎痰滦∮尉艑m圖》作“湍玉”,饒宗頤謂“湍”為“顓”之異文,“玉”為“頊”之省書*饒宗頤:《馬王堆〈刑德〉乙本九宮圖諸神釋——兼論出土文獻中的顓頊與攝提》,《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第93頁。,非是;“湍玉”、“顓頊”亦是音借關(guān)系?!蛾庩栁逍屑灼?、孔家坡漢簡《司歲》(簡437)作“端玉”,陳松長、劉樂賢均讀為顓頊*陳松長等:《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帝”字頭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頁。劉樂賢:《孔家坡漢簡〈日書〉“司歲”補釋》,簡帛網(wǎng)2006年10月10日。。何浩認為“端玉”當為顓頊的本字,《大戴禮記》、《史記》謂顓頊“依鬼神以制義”、“潔誠以祭祀”,對照山東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上所繪顓頊,確實是手捧玉圭、恭謹事神、上可通天、下以教民的形象*何浩:《顓頊傳說中的神話與史實》,《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剡啻】[黑帝]顓頊又稱“黑帝”??准移聺h簡《主歲》(簡435貳)有“剡啻”(),整理者讀為炎帝(《孔家坡》第182頁)。不過依照漢人祭祀的所謂“五色帝”*參看何泳:《秦、漢祭祀五色帝初探》,《寶雞師院學(xué)報》1985年第1期;許哲娜:《試論傳統(tǒng)五色帝文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2011年。,前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青帝”、“赤帝”、“黃帝”、“白帝”,則此處“剡啻”當為“黑帝”無疑,簡文抄訛。
【高昞、高陽】[高陽]顓頊號高陽氏,《上博五·三德》簡9作“高昞”。“高陽”見于春秋晚期秦公大墓石磬(《秦文字集證》圖版5960)、《馬王堆壹·老子前》第99行下、101行上等。
三、大庭氏
《漢書·古今人表》作“大廷氏”。
四、后稷
五、皋陶
六、瞽叟
古書多作“瞽叟”、“瞽瞍”,《漢書·古今人表》作“鼓叜”?!锻ㄑ拧肪?0曰“字書作‘叜’”,《說文·部》謂“”“從人,象左右皆蔽形”,“讀若瞽”?!队窈!肪?05引作“皷”、“鼓”,作未知所據(jù)。
通過分析人物名號的用字,不僅能夠總結(jié)通假、異體、訛誤等現(xiàn)象,根據(jù)名號的用字習慣,還可以判斷以往釋讀之誤。楚帛書甲篇“帝()”,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指帝嚳,名夋、俊,李零、季旭升以為“”指舜*李零:《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2頁。季旭升:《讀郭店、上博簡五題:舜、河滸、紳而易、墻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27輯,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第116頁。,但舜楚簡作形,或訛作(郭店·唐虞》)、(《上博九·舉王》簡10),可見釋“舜”不可從。楚帛書甲篇“為為萬”,或釋為“禹”*參看徐在國:《楚帛書詁林》,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853—857頁。;《上博五·競建》簡7字,陳佩芬釋為“禹”(《上博五》第173頁),李學(xué)勤有專文論述*李學(xué)勤:《〈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禹、龍解》,《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第232頁。。楚文字禹多寫作“”,從土?!肚迦A叁·良臣》作,不從土。但該篇非楚文字因素甚多,此亦典型之一。二形釋“禹”亦不可信。
【責任編輯:張慕華;責任校對:張慕華,李青果】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2.010
作者簡介:王輝,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濟南250100)。
基金項目:山東大學(xué)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項目(2015GN018);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青年項目(14CYY028)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