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花
做“蘇格拉底式”教師
夏梅花
蘇格拉底;教師;知識
師者,助生之不知也。蘇格拉底通過與人辯論的形式,不斷引導人去意識自己知識不完善的地方,從而促使他人開始新的思考,獲得新的認知。
學習是一個辯證否定的環(huán)節(jié),其核心是“揚棄”。教師如若喚起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與沖突,便能使學生的思維完成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一個螺旋式上升歷程。首先需要教師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學生理解新知識建立“超鏈接”。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中,既要建立與前一課知識在邏輯結(jié)構(gòu)上的聯(lián)系,也要建立與其他相關知識甚至跨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知識既有橫向的了解又有縱向的把握。其次,教師需要引發(fā)新舊知識間的 “沖突”。知識間的“沖突”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師者,思教之不高也。蘇格拉底與他人談話時給人感覺是他要向他人學習,從而在與他人的談論中幫助他人掌握知識。而教師往往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將奉為“真理”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學不是簡單的“填鴨式”灌輸,讓學生被動地接收,往往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思考,使原始的知識帶有教師主觀的理解。
學習的作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習的過程,還應該體現(xiàn)在教育之后的反映。教育效果不僅要看學生在試卷中對知識的理解,更要關注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正如英國教育改革家坦普爾說:“問題不在于他們18歲時怎樣,重要的是他們之后成為怎樣的人?!边@要求教師要考慮的是,用何種方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學會運用知識。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在忘卻背誦的知識、丟掉教材和筆記之后,存在于腦海中能幫助自己做出正確判斷的知識。換言之,教學所留下的不是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復述,而是思維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作用僅存在于教師教學的那幾年,其余都是靠學生自己去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伙伴。
師者,知己之不足也。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苯處熞矐撛诮虒W中不斷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教學的一大任務是使知識和學生一樣 “有血有肉”,這對于教師來說是個巨大挑戰(zhàn)。這取決于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僅包括專業(yè)知識還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素養(yǎng),教育學和心理學是教師必備的知識。教師在職前師范教育階段都學習過理論知識,但卻在教學實踐上左支右絀。例如如何運用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去轉(zhuǎn)化一個“后進生”,如何提高中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使優(yōu)秀學生戒驕戒躁、踏實努力地學習等。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是優(yōu)秀教師必要的素養(yǎng)。一個教師僅擁有前兩項素養(yǎng)或許可以滿足應試教育的需要,卻很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
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是不斷學習的教師,必須是有“引力”的教師。教師的“引力”來源于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開拓新視野。我們常說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教師也應該是不斷在教學中成長的人。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持續(xù)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思考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G451.6
B
1005-6009(2016)49-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