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優(yōu)質與公平:*中國基礎教育的戰(zhàn)略選擇

2016-04-14 08:33:15楊克瑞
當代教育科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公平優(yōu)質政府

● 楊克瑞

優(yōu)質與公平:*中國基礎教育的戰(zhàn)略選擇

●楊克瑞

中國政府在基礎教育發(fā)展中歷經波折,始終處于優(yōu)質與公平的兩難的選擇之中。其中的誤區(qū)就在于,二者的責任都集中于政府一身。破解之道就在于教育市場體制的建立,這也意味著政府應當從過去的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責任政府,實現政府教育職能的轉身,即政府保障教育的基本公平,由市場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如此方可以最終形成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的現代化教育新體制。

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優(yōu)質教育;公平教育;教育市場化

“學區(qū)房”、“擇校難”這些人們熱議的話題背后,無不反映出人們對于優(yōu)質教育的強烈需求。的確,優(yōu)質教育是人們都渴望的,公平教育同樣是人們的基本追求。然而,優(yōu)質與公平,這是魚與熊掌的關系,其內在的沖突性,卻一直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中國基礎教育的基本政策,恰恰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左沖右突,左右為難。正是在這種困境之中,中國的基礎教育才不得已選擇了均衡化發(fā)展戰(zhàn)略。顯然,對于基礎教育優(yōu)質與公平的最終追求,基礎教育的均衡化戰(zhàn)略似乎只能是權宜之計。因此,如何走出優(yōu)質與公平的二難處境,正是中國基礎教育必須正視的戰(zhàn)略選擇。

一、政府無限教育責任的反思

基礎教育,通常是指小學階段至整個中學階段的教育,其相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具有基礎性作用。之所以將教育的優(yōu)質與公平問題限定在基礎教育階段,這是因為它與高等教育乃至幼兒園教育都有著鮮明不同的特點,即它基本上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政策幾經變遷,雖然人們能夠透視出其中的歷史背景,但仍然繞不開一個最為基本的理論認識,即教育一定是政治化的產物?是否可以有自己的發(fā)展邏輯?顯然,教育要走出自己的發(fā)展邏輯,就必須走出泛政治化的陰影。政府與教育的關系,也必須從曖昧走向清晰,即能夠清晰界定政府的教育職能。

應該說,政府與教育的關系,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政府職能的確立,這是義務教育運動的一項成果。義務教育意味著政府主動承擔起全民基礎教育義務,但在具體的理解與實踐過程中,各國有很大的不同。這不僅有義務教育年限長短的參差不一,更重要的是,具體到義務教育的意義及實施方式方面,世界也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通常,人們認為義務教育是現代化工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但是,在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英國,其并非義務教育運動的發(fā)源地,而且其推廣力度也明顯低于歐洲大陸國家。英國直到1870年才通過了《福斯特法案》,即教育署署長福斯特提出的義務性質的初等教育法案。更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的目標,也僅僅旨在彌補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不足,即在沒有學校的學區(qū),設立公立初等學校。所以,英國政府介入基礎教育的使命,在于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為社會提供充分的教育機會,就此而言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公平。

如果非要探究其中的關系,歷史的真相恰恰是,義務教育運動的興起,并非工業(yè)革命的使然,反而是宗教改革的一項副產品。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意志地區(qū)所掀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就是希望人人直接閱讀《圣經》以實現個人的信仰,即“因信稱義”,從而擺脫天主教牧師的愚昧教育。這種教育啟蒙的思想,在后來的啟蒙運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形成了影響廣泛的公共教育思想。例如,曾任法國任布列塔尼高等法院的總檢察長拉夏洛泰(La Chalotais),在1761年和1762年兩次為高等法院草擬《關于〈耶穌會規(guī)程〉的報告》中都嚴厲抨擊了耶穌會對法國政治與教育的不良影響,強烈主張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yǎng)國家公民,這樣的教育,無疑應由政府來承擔實施。[1]不難看出,當初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府建立公共教育的初衷,在于限制羅馬天主教的教育權,從而使民眾的教育擺脫宗教思想的束縛,走向世俗化的公共教育。換句話說,公共教育思想的源頭,來源于世俗化教育,而非今天公共產品理念。然而,正是因為有了公共教育的長期實踐,后來又附會出了教育公共產品的理論,這顯然是一種典型的因果倒置認識。

明白了英國義務教育的緣起,有助于澄清一項基本的理論認識,政府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職能到底如何界定?英國的情況至少表明,政府義務教育的職能,是有限的。其在推進義務教育運動中,并沒有包攬義務教育活動。換句話就是,政府有提供教育的義務,但這決不是一項排他性規(guī)定,并沒有排斥其它社會個人或團體舉辦教育。正是有了這種看似保守的教育制度安排,英國保留了大批收費高昂的優(yōu)質學校,即公學(public school)。換用今天經濟學的話語分析,義務教育的供給,可以是政府,但更應該是市場。二者選擇的合理機制應當是,只有在市場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才有必要彌補市場的失靈。確立義務教育的政府有限責任,恰恰是明確政府教育定位的基本前提。

義務教育過程中之所以往往難以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原因還在于,政府義務意味著社會福利,而擴大福利往往可以占據道德的制高點。正因如此,義務教育運動總是被人們視為正面的積極活動,對于其發(fā)展的邊界很少受到社會的反思,政府的教育職能也隨著膨脹,日益走向無限責任狀態(tài)。[2]反觀一些冷峻的批判觀點,更顯得尤為可貴。197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對美國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學校的問題在哪里?”在他看來,公立學校如同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一樣,低效與浪費。他甚至把公共財政體制比喻為經濟宇宙中的“黑洞”,它在吸收資源的同時,“釋放”的生產卻在收縮。[3]既然不經濟,政府的公立學校為什么又能夠大行其道呢?弗里德曼對此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剖析。在他看來,視教育為國家的責任,這并非教育觀念的進步?!氨M管這些論點都是在增進公眾利益的名義下提出的,但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員對公立學校運動的支持,大部分出于自私自利的狹隘動機。他們期望,由于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學生的家長直接交學費,他們將得到更牢靠的職業(yè)、更有保障的薪金收入以及對教育更大的控制權?!保?]這樣的分析,的確給人以入木三分之感。然而,說出了問題的真相,未必就能夠受到社會的歡迎。不過,即便退一步而言,貌似免費的義務教育,也不等于家長不交學費,只不過是用納稅的方式,完成了間接交費而已。

無論怎樣,在義務教育的名義下,政府到底應當提供何種質量的教育水平,顯然是難以界定的,但決不是無限責任的。一方面,政府提供義務教育的財政來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市場化背景下的政府,本身就應當是有限的,其只能提供最為基本的權利服務。這種最為基本的權利服務,實質就是為社會提供公平與正義。如2000年美國克林頓總統(tǒng)簽署“農村教育成就計劃”(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就是美國政府為農村學校教師和學生所提供的專項補助,這就是政府在教育公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5]而優(yōu)質教育根本就不是美國政府的議題,市場,為其供給了充足的來源。

二、優(yōu)質教育有效供給途徑分析

提供大量的優(yōu)質教育,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使命。正是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優(yōu)質教育有效供給不足,才出現了廣受詬病的“擇校難”問題,這既加劇了人們對于教育公平的渴望,同時也助推了出國留學的低齡化,形成了巨大的外匯流失。那么,面對巨大的優(yōu)質教育需求,政府如何來承擔這一歷史使命呢?

傳統(tǒng)上,人們往往會不加思考地將這一希望寄托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充足的優(yōu)質教育。然而,這里事實上包含著一種理論上的悖論,即全部優(yōu)質的教育,是否還被認可為優(yōu)質教育?部分優(yōu)質教育,這顯然又回到了重點學校模式,有悖于當今的教育公平理念。換句話來說,優(yōu)質教育靠政府供給,這可能就是一種認識誤區(qū),亟需批判,也亟需當前教育政策部門對此能夠清醒地認識。為什么說優(yōu)質教育的實現不能依靠政府提供?這在中國是一個較為復雜、被人們所長期誤會的一種認識。首先,誤會的根源在于義務教育的福利觀。既然人們相信義務教育應該由政府來提供,自然,人們也希望政府所提供的教育是優(yōu)質的??蛇@里的問題就在于,政府所提供的教育,首先必須保證公平,即統(tǒng)一。如果政府舉辦的公立學校是標準統(tǒng)一的,其優(yōu)質又如何體現呢?

“擇校難”成為了中國特色的一道教育難題,它既沖擊了傳統(tǒng)貌似公平的教育秩序,也限制了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女對優(yōu)質教育的消費需求。中國的教育主管部門充分發(fā)揮了行政管理職能,以學區(qū)模式嚴防死守,畫地為牢。完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的僵化教育制度,是一種人為的制度壁壘,其結果只能是怨聲載道。那么,有沒有一種疏導的方式來化解擇校過程中的矛盾呢?這就應當從理論源頭上來梳理優(yōu)質教育的有效供給問題。

優(yōu)質教育的有效供給是否充分的問題,實質上是一種市場均衡問題。首先,優(yōu)質教育的產生,是市場競爭發(fā)展的結果,其必須依靠市場的機制與力量。這是因為,優(yōu)質首先是比較的產物,沒有競爭與比較,自然無從判斷優(yōu)質的存在。其次,優(yōu)質教育體現了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對教育消費的差異化需求。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帶動消費品牌化的發(fā)展,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們對于優(yōu)質教育的大量需求。顯然,差異化的教育需求,只能是教育市場充分發(fā)展的結果,而不應是來自政府供給。

從實踐上來看,國內外真正的優(yōu)質教育,都是市場供給的結果。眾所周知,英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擁有舉世公認的優(yōu)質學校,這就是以伊頓公學為代表的貴族學校,一種歷史悠久的私立學校,即所謂的公學。顯然,英國的優(yōu)質教育,來源于市場供給,而非政府供給。市場自動形成了優(yōu)質教育的均衡,政府反而靜享其成。美國上世紀末興起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更是將教育的自由選擇權交給學生及家長,借助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教育的優(yōu)質化發(fā)展。[6]特許學校之“特”,就在于它打破了學區(qū)制的弊端,鼓勵家長的自由選擇,讓家長掌握教育評價的話語權。[7]由此看來,如果建立了順應市場的疏導機制,家長消費的自由就是可以得到尊重支持的,品牌學校就可以享受到市場的青睞,“擇校難”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只不過,公辦學校的收費,屬于財政性收費,統(tǒng)一上繳財政,再反過來支持薄弱學校的發(fā)展,這其實是一舉兩得的妙棋。只不過,由于當前中國僵化的教育體制,“擇?!眴栴}不僅難倒了學生及家長,甚至也捆著了教育主管部門的手腳。

堅持教育的改革,就要勇于攻克“深水區(qū)”。中國未來優(yōu)質教育的供給改革,必須依賴于教育市場的發(fā)達。可喜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教育市場的發(fā)育提供了前提條件,借助于市場的力量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優(yōu)質教育資源,這既有完全意義上的私立學校,如北京私立匯佳學校、上海民辦金蘋果學校,也有公辦學校改制后形成的民辦公助學校,如山東省昌樂二中。特別是后者,對于以公辦學校為主體的中國基礎教育界而言,更具有借鑒推廣價值。

2002年,昌樂縣政府與山東科文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為期九年的教育合作協(xié)議。山東科文科技公司負責昌樂二中新校區(qū)的投資,獲得了學校品牌的使用權。強大的資金注入也使學校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其從2008年開始相繼整合了濰坊市奎文實驗初中、濰坊實驗中學、濰坊峽山雙語學校,以及濱州行知中學等。顯然,借助于市場的力量,昌樂二中猶如滾雪球般發(fā)展壯大,依靠品牌完成了學校管理和教學理念的輸出,成為了山東當地優(yōu)質教育的典型代表。[8]因此,當地盛傳這樣的認識,“濰坊教育看昌樂,昌樂教育看二中”。昌樂二中,可以說就是依靠市場力量辦好優(yōu)質教育的成功典范,為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探索了一條成功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鑒于昌樂二中在市場改革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其合同即將到期時,昌樂縣政府和投資方協(xié)商決定,保持著昌樂二中目前的民辦高中模式!

民辦優(yōu)質教育的成功之路,充分表明,市場才是優(yōu)質教育的最佳提供者,優(yōu)質教育的發(fā)展,也只有借助于市場機制才能形成均衡。這是因為,市場具有自發(fā)的競爭機制,只有在市場中,優(yōu)質教育才可能脫穎而出,并在市場中走向飽和狀態(tài)。再者,優(yōu)質教育可以產生一種示范帶動效應,促進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就是這個道理。應當說,中國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早已建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應當成為人們的共識,不應當再成為教育問題討論的爭議。然而,由于基礎教育階段的義務教育特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反而趨于復雜。我們認為,政府負責基本義務教育的公平實現,市場負責優(yōu)質教育的供給,二者共生的教育機制,才是一種成熟的教育體制,才能實現教育優(yōu)質與公平的共贏。這就需要探索一條政府與市場的均衡發(fā)展模式,共生共贏。

三、政府與市場:一種教育均衡模式的構建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經歷了公平、優(yōu)質,再回到均衡的不同階段。政策的搖擺變化,既反映了國家頂層政策設計良苦用心,也反映出了政策的壓力與困惑。充分反思這一歷史變遷,更有助于人們對于政府教育職能與使命的深刻認識。

第一,公平至上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進行,教育領域也進行了所謂人民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之前近乎半壁江山私立學校與教會學校,逐步被關閉或者改造為社會主義的新學校。公平至少成為了政府辦學的道德制高點,政府單方舉辦教育的模式由此形成,這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窮國辦大教育,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也就成為了當時的教育常態(tài)。

第二,優(yōu)質教育階段:隨著中國政治的撥亂反正以及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推進發(fā)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勇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成為了時代的精神象征。在這種背景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推動優(yōu)質學校的發(fā)展,就成為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各級各類的重點學校由此誕生。在當時分數公平的背景下,學校之間的不公平乃至個人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已經難以兼顧了。

第三,均衡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不公平,終于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被撕開。在市場經濟面前,當初政府以政策及財政的傾斜所打造的各級重點學校,逐步顯示出差異化的市場價值,教育收費逐漸形成了市場化的差異。教育公平問題,再次成為了政府各項辦學政策所繞不開立論基礎。在公平模式無法統(tǒng)一、絕對公平不可能實現的背景下,教育均衡成為了進入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界無可奈何的一條折中選擇,這也成為了當今基礎教育的主旋律。

在上述的政策歷史變化之中,人們處處感受到政府的力量。然而,這恰恰是中國教育若干教育弊端存在的根源所在,即單一的政府行為,缺乏市場機制的構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回應了“擇校難”的根源所在??上驳氖牵?013年9月30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政策的基本精神,要借助市場主體的效率和專業(yè)化優(yōu)勢,來解決一些領域公共產品短缺、質量績效不高的問題。在這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之中,教育被明確列在首位。這無疑表明,中國政府舉辦教育的模式,已經從舉辦向購買逐步轉型,中國教育市場的空間,正在逐步被打開。[9]

正如前面的分析,只有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條腿走路,才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共贏,教育公平與優(yōu)質的共生。這就是,政府保障充分的教育機會,市場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二者職能清晰,才可能形成一種教育整體均衡的和諧發(fā)展模式。當然,主張政府放棄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而提倡由市場供給優(yōu)質教育,這勢必對當前中國的教育政策產生強烈的沖擊??傮w而言,研究的政策建議是:放棄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戰(zhàn)略,轉向教育優(yōu)質與公平兩手抓戰(zhàn)略;政府堅持公辦學校的公平招生,同時鼓勵民辦學校的優(yōu)質化發(fā)展;條件成熟后適時推進基礎教育的民辦公助、國退民進,創(chuàng)立公平與優(yōu)質整體均衡。

[1]張斌賢,王晨.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56.

[2]楊克瑞,謝作詩.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過度消費的中國教育問題[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4).

[3][4]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個人聲明[M].胡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89.91.

[5]李穎.美國農村教師保留策略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6]陳武林.公平與優(yōu)質:英美兩國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評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10).

[7]金添,王文.美國政府大力推動:特許學校再受追捧[N].中國教育報,2011-11-1(11).

[8]鄭鑫.BOT模式下昌樂二中的多贏之路[N].山東商報,2013-05-15(7).

[9]楊克瑞,李廣海.再論教育的市場化[J].中國教育學刊,2015,(3).

(責任編輯:劉君玲)

*本文系遼寧省經濟社會發(fā)展重點課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背景下遼寧教育資源配置的改革研究”(2016lslktzdian-14)研究成果之一。

楊克瑞/沈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教育經濟與管理

猜你喜歡
公平優(yōu)質政府
不公平
公平對抗
果桑優(yōu)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怎樣才公平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優(yōu)質
蔬菜桑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
淺談如何優(yōu)質開展“三會一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20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公平比較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图片| 锦屏县| 拉萨市| 县级市| 白玉县| 应城市| 伊通| 沂南县| 密山市| 林州市| 蓝田县| 灵丘县| 广德县| 长葛市| 德庆县| 依安县| 恩平市| 民权县| 泗洪县| 青岛市| 淮北市| 四子王旗| 定襄县| 西宁市| 合山市| 奉新县| 宽甸| 保康县| 博客| 灵璧县| 和田市| 沙坪坝区| 三门峡市| 阿鲁科尔沁旗| 浑源县| 广元市| 吐鲁番市| 突泉县| 法库县| 乐清市|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