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群
最近,江西高三學生因手機被沒收且告知了家長,手持水果刀將班主任刺死;就在此前一天,福州一所初中的英語課堂上,因為不喜歡老師上課方式,一個學生要求全班表決“彈劾”老師,老師當即離開。
每有學生無視課堂的情況,任課教師總會負責地暫停上課進程,或者暗示,或者明示違紀學生。性格急躁的教師可能會使用批評性的語言去阻止學生違紀,而在眾多同學面前受到點名“待遇”的學生肯定會不甘示弱地與老師爭辯以挽回面子。這樣,一場師生間的語言沖突就產(chǎn)生了。
首先,教師應該放下“唯我獨尊”的姿態(tài),主動把孩子叫到辦公室,請他把剛才的事情經(jīng)過復述一遍。這個過程非常必要,教師可以通過這個舉動讓學生消除心里的過結(jié),而且仔細聆聽,教師也可以辨別出該生的個性,然后根據(jù)他個性的特點進行談話教育。教師可以誠懇地把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講給學生,讓他能體會到老師的真誠和尊重,尊重是順利交流的基石。
老師對學生的愛,必須以尊重為前提。愛學生,就要相信他,尊重他,以合理的方式教育他。有道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每個學生發(fā)展的起點不同、發(fā)展的優(yōu)勢不同,充分挖掘?qū)W生自身的潛能與特長,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去關(guān)愛他們,了解他們,用真誠與愛心去跟他們溝通,愛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金鑰匙。對他們的愛一定要真誠,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用真誠打動他們,他們才會為你打開心扉。無論怎樣交談,想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前提是我們必須對學生投入感情,從心里熱愛學生,才能走進學生多姿多彩的心靈。記得有位哲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恰恰被賦予是神圣的職業(yè)。
批評要講目的:批評的目的是啟發(fā)覺悟,不是為了傷人自尊心,不是為了解氣。語言要有分量但不傷人,求效果而不是求痛快。批評要講態(tài)度:要心平氣和,以理服人,少發(fā)脾氣,避免粗暴。批評要講說理:通過分析,肯定其合理的成分和積極的因素,要聯(lián)系時間、地點、條件作具體的分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批評要講方法:有的需含蓄一些,有的需個別談心,有的則非當眾指出不可,有的要通知家長配合,有的則不通知家長為宜。批評要講謹慎:該處分的處分,但處分的決定最好不要在火頭上做出,要冷一冷,待大家冷靜下來,把感情的成分排除后再做決定,處分達到教育的目的即可。
批評后要注意觀察改正情況,發(fā)現(xiàn)微小的進步就及時表揚,這樣,有批評有表揚,才能做到是非分明,獎懲得當,樹立正氣。
總之,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心中,可以給學生帶來永留心中的溫馨,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深藏心底的傷痕,做一名教師必須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工作影響的不只是學生的一時,更有可能是學生的一生。
當然,必須鄭重聲明,我們談尊重與愛,并不是認為學生暴力歸咎于教師。感性的講,學生打老師肯定是不對的,是難以容忍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教育已不單純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它已演變?yōu)橐豁棌碗s的社會工程,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而對社會、學校、家庭等各種力量的重新整合。學生暴力它迫切要求我們正視這一現(xiàn)實,警惕教育從“師道獨尊”這一極端走向“唯生獨尊”這一極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為的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而絕不是什么都是學生有理,更不是唯學生的喜好是從,也不是一切以學生的意愿為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教育。倘若如此,我們只能造就一批狹隘、任性、自私自利、心理不健康的“問題人才”。學生暴力事件屢屢發(fā)生,是當事教師的悲哀,也是當下教育的悲哀。課程改革倡導新型師生關(guān)系,要求教師依靠自己廣博的知識和雄厚的實力,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贏得學生的尊重,贏得做教師的尊嚴,也要求家長、社會盡可能的理解教師,少一些責難,多一些寬容,切莫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寄托在教師和學校身上,只有弘揚正氣,凈化教育環(huán)境,科學教育,才能使這些帶刺的小花開得更加絢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