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男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作品時,往往只抓“主要的”進行分析,常常忽略了作品中著墨不多的那些“次要”內容。用這種方法去解讀高考中文學類文本的閱讀,就會無法全面領悟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有時候想要表現(xiàn)“主體”,但又不直接寫,而是通過那些“次要的”來寫,以使“主體”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樣常??梢云鸬綗o法替代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次要的”內容在作品中的作用也舉足輕重,不可忽視。
高考散文中的非主體性材料,經常出現(xiàn)在狹義的主體內容之外,這些材料看似與中心、主體關系不大,但不可或缺,是作者精心構思設計的。這類材料或穿插,或補充,或引述,或描寫,常出現(xiàn)在文章開頭、中間或者結尾部分。
下面,結合具體的例子,談談非主體性材料在散文中的作用。
比如,散文文本閱讀《寒鳥》中第三題設置為:文章在寫寒鳥的飛行過程中插入描寫“高樓某個窗口的某個人”的吃驚,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可以作這樣的思考:這篇文章表現(xiàn)的主體是寒鳥及其生存狀態(tài),插入描寫的“高樓某個窗口的某個人”的吃驚,很明顯屬于描寫類的非主體性材料。
可以先找到原文:“天空模糊了鳥影,風聲湮沒了鳥聲。當高樓某個窗口的某個人偶然望見幾乎遮住了半個天空的鳥群,驀地吃了一驚:怎么會有這么多流浪的鳥啊,它們能到哪里去呢?”
對原文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得出:
1.鳥群數(shù)量非常龐大,這從作者的遣詞造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遮住半個天空的鳥群”、“這么多鳥”等;2.某個人對寒鳥的飛行行為是持不理解的態(tài)度,他認為這群鳥兒是在流浪,作無目的的飛行。
因此,不難得出答案:(1)表現(xiàn)出空中飛行的寒鳥之多;(2)突出“人”對寒鳥飛行行為的不理解。很多學生會認為,到此答案已經全面了,可是有一個細微的點,卻被學生忽略了,那就是為何作者選用的是“某個人”,而非具體的一個人。這一點,恰恰是為了與寒鳥這一群體對應,“某個人”所代表的是人類這樣一個群體。在文章的倒數(shù)第三段出現(xiàn)了這樣的文字——“鳥的生存法則與人的生存法則是如此不同”,所以還要補充一點:(3)引出下文,為下文寫寒鳥與人生存法則的不同埋下伏筆。
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學生考慮前后文之間的關系時,只是關注最靠近的部分,而距離稍遠的內容就很容易被忽視,這往往是答題時非常關鍵的一點。
再比如,2012年浙江高考文學文本閱讀材料選用的是當代散文家甘典江的作品《母親的中藥鋪》,文中有一題設置為:第4段中作者寫由藥名引發(fā)的聯(lián)想,有何用意?(5分)
可以先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對題目中的關鍵詞發(fā)散思維:
“聯(lián)想”,意味著有所拓展,勢必增加文章的內容,“聯(lián)想”的內容也要有所關注,具體探究“聯(lián)想了哪些內容”,產生“聯(lián)想”表現(xiàn)了什么。
繼而找到原文:“我望著那些神秘莫測的抽屜,瞅著那些貼著標簽的藥名,興奮不已:什么‘半夏,黃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當然,也有的是礦物和其他異類,比如,‘朱砂、雄黃、海馬,不由得使我產生了相關的聯(lián)想:這朱砂,肯定就是國畫中傳統(tǒng)的紅色顏料吧?李可染曾用頂級朱砂繪過四張毛主席詩意圖《萬山紅遍》,已成畫史上的經典。至于雄黃,不就是許仙意氣用事的東西嗎?所謂的海馬,只是相當于一條小魚而已?!?/p>
通過對原文內容分析得出:中草藥的名稱是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作者自然地聯(lián)想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顏料、繪畫作品以及神話傳說,海馬的聯(lián)想更是富有生活氣息。
再結合文章的主旨:作者以母親中藥鋪的變遷為線索,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依戀和對母親的真摯情感。
從而不難得出答案:(1)點明藥名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2)表現(xiàn)“我”對中藥的好奇心和親近感;(3)豐富文章的內容。
通過以上兩篇例文及例題的分析,正可謂:“無心插柳處,匠心獨運時。”學生在散文文本的閱讀中,只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研究,才會參透其中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