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燦
和記者做朋友?
■張燦燦
曾經(jīng)有段時間風靡過一個議題: “人的一生應該交幾個朋友?”這大概脫胎于美國的諺語: “人的一生必須交兩個朋友,醫(yī)生和律師?!边@種說法進入中國后,經(jīng)過本土化的洗禮,就演變成多種熱門職業(yè)的排列組合:有的是醫(yī)生、教師,有的是醫(yī)生、警察、銀行家,有的還列出了修理工、出租車司機、早餐攤主,甚至還包括地痞混混、黑社會等灰黑色職業(yè)。
撇開這種交友觀的功利性不談,僅僅調研一下入選職業(yè)的頻次,會發(fā)現(xiàn)記者被提及的次數(shù)很少。按理說,記者見多識廣,洞察能力強,多數(shù)還善于分析研判,這樣的人,你不想和ta做朋友嗎?
常言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多數(shù)時候朋友間并不是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關系。比如,和某類人群成朋友,影響談不上紅與黑,而是你的一切趨于公開。你和段子手做朋友,你的生活瑣事或者人生經(jīng)歷可能就變成一個段子,博人一笑或者催人淚下;你跟導演做朋友,那么很有可能看電影時發(fā)覺其中的橋段似曾相識,臺詞耳熟能詳;而你跟記者做朋友,你的三言兩語或許就成為新聞素材,你在不經(jīng)意間就變身采訪對象,赫然出現(xiàn)在報道中。
是不是可以輕易得出 “不要輕易和文字工作者做朋友”的結論?當然,這只是笑談。但誰能接受,做新聞,記者只要在朋友圈轉一圈就完成了?
好記者需要采訪技巧和很強的突破能力,所以會有老師傳授 “和采訪對象做朋友”的經(jīng)驗之談,提示新手記者一定要重視人際交往,爭取與采訪對象建立更緊密、更信任的關系。這也是新聞行業(yè)的功利性追求。一個好的采訪對象,甚至可能決定你整篇報道的高度。所以攻克這個關鍵人物,事關重大。在 “挖掘事實真相”的天然使命前,為了突破采訪不得已采取的一些手段或技巧,似乎可以忽略不計。
“放輕松,不要緊張,我們就是聊聊天” “你可以信任我” “這里只有我們兩個人,你可以說出你真實的想法”……在所謂的 “艱難”采訪中,這些話常常作為開場白。在不嚴肅提示的情況下,就開始采訪;和采訪對象套近乎,稱兄道弟,在朋友般的嬉笑怒罵中就完成工作。在行使采訪權過程中,在以隱形采訪為名的報道中,這些做新聞的套路,司空見慣。
記者出身的美國新聞學教授肯·梅茨勒在 《創(chuàng)造性的采訪》中說:采訪對象享有什么樣的權利呢?記者在采訪開始的時候,不會發(fā)出 “米蘭達警告”,也不會用下面的話來安慰被訪者: “你有權利保持沉默。如果放棄這個權利的話,你所說的每句話都有可能,而且必將被用來做于你不利的報道素材”。
事實上,不要對采訪權誤會太多。它保障了記者在法定權限內記錄和搜尋信息,選擇采訪對象及方式的權利,但是與之相抗衡的,是他人保護隱私和拒絕分享的權利。美國職業(yè)記者協(xié)會也明確提出了一條原則,除非 “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公眾的利益息息相關,而且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否則不可偷拍和匿名采訪。同樣,作為朋友的采訪對象,能否讓記者保證獨立思考,也是報道是否客觀公正的一個變數(shù)。
設想一下,假如所有采訪前都加一句 “我是記者,接下來我們的談話可能會被用于新聞報道,你可以選擇繼續(xù)或終止”,誰能預料到會有多少優(yōu)秀的報道會根基不牢?對采訪對象而言,可以和記者做朋友,但至少采訪開始前,你要意識到,你可能會控制不住談話之后的局面;而對記者而言,也可以和采訪對象做朋友,但上述理智專業(yè)的提示不可或缺。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總編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