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苦難與救贖:《我彌留之際》中人的本質(zhì)重建主題

2016-04-16 14:54:49
關鍵詞:約伯艾迪??思{

王 鋼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苦難與救贖:《我彌留之際》中人的本質(zhì)重建主題

王 鋼*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在《我彌留之際》中,??思{通過對本德侖一家?guī)в锌嚯y和考驗性質(zhì)的送葬之旅的描寫,藝術(shù)化地揭示出了苦難與救贖的辯證關系,突出苦難是人類救贖思想的重要外化表現(xiàn)形式之一,并由此引出死與生之間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關系及其之于人的本質(zhì)重建的重要性。

《我彌留之際》;苦難;救贖;人的本質(zhì)重建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14

《我彌留之際》是??思{繼《喧嘩與騷動》之后寫作的又一部杰作,美國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 om)稱贊它是“二十世紀美國長篇小說最出色的開篇”“一部深思熟慮的精心杰作”[1]。書名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第十一卷:“在我彌留之際,那個長著狗眼的女人是不會在我墮入地獄的時候為我合上眼皮的?!毙≌f采用類似《喧嘩與騷動》的多層次、多視角敘事方式來呈現(xiàn)故事內(nèi)容。整部小說由59段內(nèi)心獨白組成,分別借15個人之口說出,其中7個人來自本德侖家庭內(nèi)部,包括艾迪、安斯,他們的兒子卡什、達爾、朱厄爾、瓦達曼以及他們的女兒杜威·德爾。他們的故事和內(nèi)心獨白占據(jù)了小說絕大部分的敘事空間,構(gòu)成了小說敘事的主線。其余8位“外人”的敘述則從視角和敘事層次上豐富了小說的情節(jié)和畫面,構(gòu)成小說敘事的重要補充。而所有人物的共同敘述則交織出了一幅既丑惡又充滿希望與奮斗精神的人類前行畫面。??思{在小說中有意賦予所有情節(jié)和人物以二元對立的形式,從而為讀者增加了理解小說確定性的難度,也使得小說本身呈現(xiàn)出復雜的話語體系。

《我彌留之際》的故事情節(jié)相對簡單,主要講述本德侖一家之主安斯曾答應妻子艾迪在她去世后將其遺體運回家鄉(xiāng)杰弗遜鎮(zhèn)安葬。一家人為了信守承諾開始了一段既荒唐可笑,同時又堅定不移的冒險送葬之旅。在這次旅途中,表面看來是為了完成女主人的臨終愿望,但實質(zhì)上是這一家人借送葬之名分別實現(xiàn)自我不可告人的秘密。悲劇—喜劇、存在—幻想、清醒—瘋狂,生存—死亡等伴隨著送葬之旅的始終。最后這一家人克服現(xiàn)實和觀念上的種種困難,在經(jīng)歷了洪水和大火的考驗后,順利完成了送葬任務,同時實現(xiàn)了各自心中隱秘的愿望。小說在總體風格上呈現(xiàn)出一種悲喜交加的藝術(shù)效果,這與??思{在小說中設置了一個很好的調(diào)節(jié)機制來統(tǒng)攝整部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密不可分。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對于這次送葬之旅都負有責任和義務,但承擔這種責任和義務又是對他們自我精神的一種折磨和考驗,正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某種神秘張力幫助作家深刻地刻畫出了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和本質(zhì)。

關于《我彌留之際》的主題,評論家莫衷一是。有評論家認為小說反映了??思{對于一種不能被重建的、從未達到過的圓滿的尋求,因為在小說的結(jié)尾,除了達爾被當作瘋子送入精神病院外,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圓滿實現(xiàn)了各自的愿望。也有評論家持相反意見,認為??思{在小說中把人類的狀況描寫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而家庭罪惡則是災難中最可怕的災難。甚至還有評論家將小說中的人物和《喧嘩與騷動》中的人物進行對比,以此來說明小說展現(xiàn)的矛盾與沖突:

和《喧嘩與騷動》中的康普生家一樣,本德侖一家人被一種看不見的、但異常牢固的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ㄊ埠瓦_爾的生活并不比他們的父母好多少??ㄊ差^腦冷靜,注重時效,和杰生·康普生一樣只看重這個世界的表象,他希望在杰斐遜鎮(zhèn)弄到一個“格拉福風留聲機”。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他變得越來越獨立、自我。杜威·德爾并不像凱蒂·康普生,但她也是個心隨欲動的女人,這樣的結(jié)果是她懷上一個叫雷夫的男人的孩子,她想在杰斐遜鎮(zhèn)買到的是一種能讓自己流產(chǎn)的藥物。安斯和艾迪的二兒子達爾對他的母親有一種超越正常范圍的愛戀(像福克納對莫德小姐),可艾迪對他一直很反感,這一點簡直讓他瘋狂。達爾和昆丁·康普生在性格脆弱這一點上很像,不過他不像昆丁那樣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永遠抓不住自己想法的要點。他與自己痛苦的辯論還讓人聯(lián)想到哈姆雷特:“我必須、或者我不能把自己掏空,在一個陌生的房間睡覺。如果我還沒有被掏空,那么我已經(jīng)空了?!彼偪竦丶刀仕牡艿苤於驙?,后者是他母親與一個叫維特菲爾德的傳教士私通而生下的孩子。艾迪非常寵愛朱厄爾,愛他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孩子,其中一大原因是因為朱厄爾身上沒有安斯的基因,他是來自上流社會的男人的兒子。至于朱厄爾本人則是個自私而殘忍的人,他是相信這家的所有人(除他之外)將他的母親逼進了墳墓,而他對自己發(fā)誓絕不會饒過他們。瓦達曼是這家最小的孩子,他在書中扮演著一個和《喧嘩與騷動》中的班吉類似的角色,或者說,他看到的比他能訴說和理解的要多。年輕的他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幻覺。比如,因為擔心母親會在棺材里被悶死,他在棺材蓋上鉆了幾個孔,結(jié)果把艾迪的臉刺破了。他對于旅程的終點——杰斐遜鎮(zhèn)的渴望,不過是一個玩具火車。[2]

無論如何闡釋小說的主題,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思{在小說主題的展示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上確實存在模糊和含混之處。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難言之隱和純良動機,但似乎又都有陰暗和罪惡的一面,很難明確界定人物的好壞、是非。那么??思{為什么要如此矛盾地處理小說的人物和情節(jié)呢?在這種既包含神圣責任和使命又同時兼具滑稽和可笑、甚至是自私的罪惡的送葬行為背后,??思{究竟要傳達和展現(xiàn)怎樣的思想觀念?本文試圖從苦難與救贖的辯證關系入手,分析闡釋小說的人類本質(zhì)重建主題,為小說的可能性解讀提供一個新的路徑。

有評論者認為《我彌留之際》“可讀但不可能被理解;可意會但無法言傳;可感受但不能被分析”[3]。也有評論者認為《我彌留之際》是??思{“最復雜、最令人迷惑不解的長篇小說之一”[4]。姑且不論這些論斷是否言過其實,但無疑小說并非如情節(jié)所顯示的那么簡單,有必要深入挖掘潛藏在小說“外層思想”之中的“里層思想”。所謂文學作品的“外層思想”和“里層思想”,原本是G. M. 霍布金斯(G. M. Hopkins)用來分析詩歌層次意義的一種方法,弗萊(Northrop Frye)在《神力的語言》一書中借以分析所有文學作品的層次意義。外層思想是一種“表層思想”,主要指向一種“字面或有意識的意義”;“里層思想”則對應“外層思想”指向一種“意象和隱喻的脈絡”,它經(jīng)常構(gòu)成表層思想的“補充”,但也有可能是一種“否定”[5]。考察《我彌留之際》的批評史,柯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曾為讀者指出一條通向小說“里層思想”的路徑:“要想考察??思{如何利用有限的、鄉(xiāng)土的材料來刻畫有普遍意義的人類,更有效的方法是把《我彌留之際》當作一首牧歌(pastoral)來讀?!保?]布魯克斯所謂的“牧歌”,主要指向英國詩人兼批評家燕卜蓀(William E mpson)提出的“用一個簡單的世界來映照一個復雜的生存狀態(tài)”[7]的批評方法。在布魯克斯看來,只有充分揭示《我彌留之際》表層意義下深度的社會和生活價值,才能真正理解小說的思想,也才能合理而令人信服地解釋小說中的敘事矛盾。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思{對《我彌留之際》偏愛有加。早在 1931年剛剛完成小說不久后的一次采訪中,他就認定這是他當時寫作的“最好的小說”[8]。緊接著在1932年的一次采訪中他又再次表示“傾向于最喜歡《我彌留之際》”[8]32。后來在弗吉尼亞大學任住校作家回答學生提問時,他再一次強調(diào)《我彌留之際》不僅在他的所有小說中相對來說更“易讀”,而且“也最有趣”[8]53。至于《我彌留之際》的創(chuàng)作過程,??思{同樣有過多次表述。在為現(xiàn)代文庫本《圣殿》所撰寫的序言中,他略帶贊揚和自豪地描述道:

那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夏天,我當時在發(fā)電廠找到一個活兒,是晚班,從下午六時到次日早晨六時,當?shù)氖沁\煤工。我把煤棚里的煤鏟進手推車,推車進廠房,把煤倒在火夫身邊,讓他一揮鏟就能把煤送進爐口。十一點光景,大家都要上床了,暖氣用不著那么熱了。于是我們,也就是火夫和我,可以喘口氣兒了。他總是坐進一把椅子打瞌睡。我則在煤棚那里對付著搭起了一張桌子,那兒就跟運轉(zhuǎn)著的發(fā)電機隔著一堵墻。機器發(fā)出一種深沉、永不停歇的哼哼聲。一直要到四時我們才有活兒,那時得清除爐灰,讓暖氣再熱起來。在這些晚上,十二時到四時,我用六個星期寫成了《我彌留之際》,連一個字都沒有改。我把稿子寄給史密斯,并在信里對他說,我成敗就在此一舉了。[9]

1956 年在接受《巴黎評論》記者斯坦因(Stein)采訪時,??思{再次談到《我彌留之際》的創(chuàng)作,并稱之為“神品妙構(gòu)”之作:

有時候技巧也會異軍突起,在作家還未及措手之際,就完全控制了作家的構(gòu)思。這種就是所謂“神品妙構(gòu)”,作家只消把磚頭一塊塊整整齊齊地砌起來,就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了,因為作家還未著筆,他整部作品從頭至尾每一字每一句,可能早已成竹在胸了。我那部《我彌留之際》就是這樣的情形。那可也不是容易寫的。認認真真的作品從來就不是容易寫的。不過材料既已齊備,那多少可以省一點事。那時我一天干十二小時的力氣活兒,下班以后才能寫作,只寫了六個星期左右就寫好了。我只是設想有那么一些人物,遭受了最平常、最普通的自然災害,就是洪水和大火,我讓這些人物的發(fā)展完全由著一個出自本性的單純的動機去支配。[10]

很顯然,后一次表述與前一次相比,??思{意在突出《我彌留之際》的創(chuàng)作目的,即讓本德侖一家經(jīng)受洪水和大火的考驗。這一創(chuàng)作目的后來在他回答弗吉尼亞大學師生提問時也得到了進一步證實:“我把這個家庭放置到人類可能遭受的兩種最可怕的災難之中:洪水和大火。”[11]而小說人物艾迪也有類似的話語:“他是我的十字架,將會拯救我。他會從洪水中也會從大火中拯救我。即使是我已經(jīng)獻出自己的生命,他也會救我?!保?2]在??思{眼中,《我彌留之際》描述的絕不僅僅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送葬之旅,而是一次苦難與考驗相結(jié)合的救贖之旅。它是一部現(xiàn)代人的《奧德賽》,或是現(xiàn)代版的《天路歷程》、《約伯記》、《出埃及記》,苦難與救贖的觀念縈繞在小說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對此,評論家菲利普·魯爾(Philip C. Rule)評價說:“在尋找《我彌留之際》蘊含的宗教價值時,評論家們提到了古希臘、羅馬的影響,加爾文教和基督教的總體啟示。然而沒有哪個因素像《舊約》精神那樣如此彌漫于小說的格調(diào)里和外觀上。主題、態(tài)度以及頻繁使用的措辭和韻文旋律都來自對‘前基督教’體驗的書面表達。具體來說,小說整體上帶有《約伯記》的強烈暗示?!濒敔栠€進一步補充認為本德侖一家在送葬中表現(xiàn)出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猶如《出埃及記》中“人們四處流浪,朝著一個難以捉摸但又全在的上帝那兒奔去一樣”,是“人類奮力發(fā)展的典范”[13]。

《出埃及記》是《圣經(jīng)·舊約》最重要的史詩篇章之一,主要講述英雄摩西如何帶領猶太人擺脫埃及統(tǒng)治并抵達福地迦南的故事。利蘭·萊肯認為兩個核心要素貫穿《出埃及記》始終:其一是中心人物摩西,史詩由摩西的出生開始,至摩西的去世為止;其二是“旅行主題”及不斷重復的“考驗與救助”,人所面臨的各種經(jīng)歷與挑戰(zhàn),包括“為肉體的生存而斗爭、涉及他人與權(quán)柄的困惑、生與死、神與人的關系以及人類靈魂的善惡沖突”[14]等盡顯其中。《出埃及記》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由以上兩個要素決定的救贖主題,以色列人通過這次救贖達到了空前的團結(jié)與統(tǒng)一,并在屈辱與苦難中樹立了信心,實現(xiàn)了自由與光明。有著“詩和寓言的《創(chuàng)世記》”[15]美譽的《約伯記》是《圣經(jīng)·舊約》中堪與《出埃及記》相媲美的另一重要篇章?!都s伯記》在思想上是典型的“現(xiàn)代問題劇”,它“提出一個哲學或社會學的問題”[14]345,并由不同角色尋求各自的解決辦法,最終給出明確的答案。而藝術(shù)上約伯的生存道路則代表了《圣經(jīng)》完整的敘事環(huán)節(jié),即“從創(chuàng)世和墮落,歷經(jīng)埃及的艱險處境,三位長者傳送律法與智慧的講話,打破智慧鎖鏈的先知洞察力之閃光,進而獲得存在的最終景象,并明白我們是活在死亡之中”[15]197。但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shù)性,《約伯記》始終為一個核心服務:只有忍受苦難的考驗才能獲得終極救贖。正是這一點,《約伯記》回歸并強化了《出埃及記》的受難主題:“約伯是怎么陷入這個困境的,比之他該怎樣脫離這個困境,是不怎么重要的?!保?5]196

以《出埃及記》和《約伯記》反觀《我彌留之際》,可以看出??思{對于摩西和約伯式的苦難有著深入思考。??思{曾說:“我沒有主題,或者,可能有——你們可以認為它是對人類一種確定不移的信心,相信人類有經(jīng)受和戰(zhàn)勝客觀環(huán)境的能力?!保?6]《我彌留之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作這一觀點的理想注腳。盡管送葬的旅途充滿滑稽和私欲,但無疑在福克納心目中本德侖一家人空前團結(jié)的面貌及其合力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小說情節(jié)顯示,在送葬之旅沒有開始之前,本德侖一家實質(zhì)上處于一種名存實亡的狀態(tài),如女主人艾迪所感受到的那樣:家里幾乎沒有愛的存在,仿佛一切都是“結(jié)婚的報應”。她勉強接受了安斯,接著就是沒完沒了的生兒育女和逐漸了解“生活的艱難”。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艾迪甚至“相信自己會把安斯殺了”,因為艾迪感覺到了某種欺騙,感覺到安斯“躲在一個詞兒的后面,躲在一張紙做的屏幕后面”給了她“一刀”[12]172。這種現(xiàn)實的生存狀態(tài)既能說明這個家庭將要面臨的分崩離析的境遇,也能從小說情節(jié)上合理解釋艾迪婚姻出軌的原因及由此埋下的禍根。不僅艾迪與安斯之間存在對立和分歧,家庭其他成員間也都潛藏著各式各樣的對立關系,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被另外一個人隨時“殺死”。就是這樣一個家庭,福克納將其刻意置于宏大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安排他們?nèi)ネ瓿梢淮螞]有充分準備但又不得不完成的特殊“旅行”任務,無論他們之間如何缺乏一致性,但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齊心協(xié)力度過難關,才能最終抵達目的地,否則連保全自身都成問題。在此意義上,本德侖一家人與其說是與自然環(huán)境搏斗,不如說是與自己的命運搏斗。??思{告訴讀者,戰(zhàn)勝命運、自我救贖的關鍵就在于守信、責任和信心,這是人類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由苦難通向救贖之路上人類必須葆有的本質(zhì)屬性。盡管小說交代安斯“送葬”的主要目的是到城里安一副假牙,以便能在“吃起上帝賜給的糧食時也能像個人樣”,但在艾迪彌留之際他的一番表白還是讓讀者看到了自私中人性光輝的一面,體會出了信守承諾的重要性:“我了解她。不管大車在還是不在她都是不愿意等的。不過那樣一來她會感到很別扭,我寧愿付出大的代價也不能讓她感到別扭。她娘家的墓地在杰斐遜,她的親人都躺在那兒等她,她會感到不耐煩的。我親口答應過她,我和孩子們一定用騾子能跑的最快速度送她去那兒,好讓她靜靜地安息?!保?2]18-19旅程開始后,小說又借達爾的視角描寫了這一家人要經(jīng)歷的第一次考驗——湍急的河水、萬劫不復的山崖:

河本身還不到一百碼寬。我們眼睛里看到的只有爹、弗農(nóng)、瓦達曼和杜威·德爾是唯一不屬于那片荒涼、單調(diào)的景色的活物。這片景色有點從右朝左傾斜,讓人害怕,仿佛我們來到的這個荒蕪的世界正在加速運動,差一點就要掉到萬劫不復的懸崖底下去??墒菍Π兜哪切┤硕硷@小了。好像我們之間的空間其實是時間,是一種一去不復返的東西。好像時間不再是筆直地跑在我們前面的一條越來越短的線,而是變成了平行地奔跑在我們兩撥人之間的一條環(huán)狀的帶子,距離是這條線的加速增長,而不是兩者之間的空擋。兩頭騾子站在水里,它們的前腿已經(jīng)稍稍傾斜,后臀抬高。它們的鼻息現(xiàn)在也帶上深沉的呻吟聲;它們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眼光掃過我們時里面帶著一種狂亂、悲哀、深沉和失望的神情,好像它們已經(jīng)看到稠重的水里有著災難的陰影,它們說不出來,而我們卻是看不見。[12]146-147

大水過后又是大火的考驗,但每一次危急時刻,本德侖一家人都能依靠凝聚的力量和通力協(xié)作的精神克服困難、戰(zhàn)勝險阻。當外人嘲笑他們的行為,認為憑借一輛“搖搖晃晃”的大車根本無法完成送葬之旅,早晚車會“散架”而以失敗告終的時候,本德侖一家人又是憑借堅定的信念和毅力以“郵件必須送達”般的責任感完成了使命。從客觀效果來看,正是這次非同一般的旅程考驗了人性并挽救了本德侖一家人,使得他們在送葬的過程中既了解和寬容了他人,同時也重新認知并塑造了自我,繼而完成了一次滑稽但又無比偉大的重建人的本質(zhì)的過程。從這一層面來理解和詮釋小說,《我彌留之際》不僅揭示的是死與生之間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關系及其之于人的本質(zhì)重建的重要性,而且本德侖一家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看作是浮士德精神內(nèi)涵的完美演繹:凡自強不息者,終將獲得拯救。

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苦難并不僅僅是個體的一種現(xiàn)實選擇,它兼具雙重文化意蘊。一方面,它關聯(lián)著人的現(xiàn)實性態(tài)度,人在苦難中達到了人生的極端邊界,對于生命乃至世界的意義要提出決定性的質(zhì)問與考察。另一方面,它又深刻表明人渴求于終極實在性——上帝的強烈愿望,是上帝考驗人的本質(zhì)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這種雙重文化意蘊雜糅并折射于??思{小說的藝術(shù)呈現(xiàn)之中便是加繆(Albert Camus)所說的“奇特的宗教”,即“通過痛苦和屈辱有望贖罪”[17]。法國評論家克洛德-埃德蒙·馬涅(Claude Edmonde Magny)也有類似觀點,她將??思{的這種藝術(shù)呈現(xiàn)方式形象地描述為“人在自己亦難以闡明的歷史中極其痛苦地摸索前進”[10]219。詩人兼評論家羅伯特· 潘·沃倫(Robert. P. Warren)則強調(diào)??思{所描述的苦難及人的本質(zhì)重建主題是“我們這個現(xiàn)代世界所共同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的苦難和問題的傳奇”[10]57。艾倫·塔特(Allen Tate)則突出了??思{對從司湯達直至福樓拜和喬伊斯的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在作品中傳達出了“消極受難”的重大主題[10]264??铝炙埂げ剪斂怂垢菍⒖嚯y問題上升到生存哲學的高度,認為“??思{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一直關注著人類的忍受能力問題,他們能面對何等的考驗,他們能完成什么樣的業(yè)績”[6]94。由此可見,苦難在福克納的小說敘事中占據(jù)極其特殊的地位,它構(gòu)成了??思{人學觀及其宗教表達的一個基礎性要素,是??思{基督教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是福克納人類救贖思想外化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

小說中作為家庭男主人的安斯曾慨嘆具有苦難和考驗性質(zhì)的送葬之旅是“一次劫難”,實則卻福禍相倚。猶如“出埃及”看似苦難無期,終獲自由與解放;約伯忍受苦難,看似悲劇,終獲上帝垂愛,彰顯公義。??思{在很大程度上領悟了《出埃及記》和《約伯記》悲喜交加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并以此來定位《我彌留之際》的主題和風格。誠如評論家米爾蓋特(Michael Millgate)所總結(jié)的:“福克納的主要目的更像是迫使讀者以比此書中的人物與行動第一眼看去所需要或值得的更高一層、更有普遍意義的角度來解讀這本小說,來理解本德侖一家人及其歷險的經(jīng)歷。還有,盡管這個故事讀來讓人不愉快,它時常具有一種陰霾的狂想曲式的氣氛,但是它使我們逐漸領會,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關于人類忍受能力的一個原始的寓言,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的一幅悲喜劇式的圖景?!保?8]

[1]哈羅德·布魯姆. 如何讀,為什么讀[M]. 黃燦然,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65,267.

[2] Jay Parini. One Matchless Time: A Life of William Faulkner [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4:150.

[3] Calvin Bedient. Pride and Nakedness: As I Lay Dying [J].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1968(1):62.

[4] Harold Bloom 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William Faulkner [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68:221.

[5]諾思洛普·弗萊. 神力的語言[M]. 吳持哲,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1-62.

[6] Cleanth Brooks. William Faulkner: First Encounters [M].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P, 1983:88.

[7] M. 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99:203.

[8]James B. Meriwether and Michael Millgate eds. Lion in the Garden: Interviews with William Faulkner,1926-1962 [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8:8.

[9]William Faulkner. Essays, Speeches & Public Letter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2004:177-178.

[10]福克納的神話[M].李文俊,編.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315.

[11]Frederick L. Gwynn and Joseph Blotner eds.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Class Confer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1957-1958 [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59:87.

[12]William Faulkner. As I Lay Dying [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0:168.

[13]J. Robert Barth ed. Religious Perspective in Faulkner's Fiction: Yoknapatawpha and Beyond [M]. Notre Dame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2:107-108.

[14]Leland Ryken. Words of Delight: A Lite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M]. Grand Rapids,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92:131.

[15]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M]. New York: A Harvest Book,1983:193.

[16]??思{評論集[M].李文俊,編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47-148.

[17]加繆.加繆全集:戲劇卷[M].李玉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591.

[18]Michael Millgate. 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78:110.

I106.4

A

1004-4310(2016)04-0061-05

2016-03-15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文化記憶理論下的美國南方文學經(jīng)典研究”(吉教科[2015]第124號)。

王鋼(1978- ),男,遼寧鞍山人,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猜你喜歡
約伯艾迪福克納
不語似無愁
讀者(2021年8期)2021-03-24 11:53:19
不語似無愁
青年文摘(2020年22期)2020-12-21 15:44:39
沒見到他
無辜受難
——論《約伯記》的“苦難”主題
威廉·??思{的《熊》
復調(diào)理論視角下的《圣經(jīng)·約伯記》中約伯信仰構(gòu)建
艾迪的困惑
甕底的世界——試論??思{小說中的甕及相關意象
艾迪注射液治療中晚期肝癌85例
沒落貴族的挽歌——??思{《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身體敘述
文昌市| 新闻| 木兰县| 惠安县| 介休市| 特克斯县| 卓尼县| 阿坝县| 鹤岗市| 孟州市| 宜川县| 专栏| 灵武市| 扬中市| 宁陵县| 钟祥市| 湘乡市| 泾阳县| 彝良县| 镇康县| 汶川县| 丹棱县| 资溪县| 姜堰市| 民丰县| 濮阳市| 连山| 长沙县| 河间市| 梧州市| 石柱| 延吉市| 新宁县| 锦屏县| 陈巴尔虎旗| 合水县| 南通市| 南汇区| 甘肃省| 伊吾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