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治
(莆田第二十五中學,福建莆田351146)
步步經心步步為贏
——淺談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陳天治
(莆田第二十五中學,福建莆田351146)
說明文的枯燥無味,注定了學生讀說明文興致索然。但是,說明文又是中考必考題目,師生都必須耐下心來閱讀并理解說明文。路找對了,說明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就不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只要教師能讓學生樹立文體意識,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精心的教學,化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而學生又能主動細心的研究說明文的寫作特點,那么假以時日,學生是可以很快抓住一篇說明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很好的考場發(fā)揮。
文體意識;生動講解;多讀抓重點;說明方法反推
說明文的考查,已經成為福建各地中考的必有之題。雖然試題中出現的都是一些簡易的說明文,但從考后各種分析數據來看,學生的得分率不盡如人意。不要說中考,就說平常的當堂測試來說,很多學生的完成情況也很不理想。從結果來看,學生普遍無法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答題時,信馬由韁,不管是不是關鍵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提高學生說明文閱讀水平,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慢慢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分析的能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有文體的意識,讓他們明白有三種基本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并明白三種文體的區(qū)別。記敘文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情的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目的是以情感人;議論文以論述道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為主要內容,目的是以理服人;而說明文以介紹科學知識,解說事物為主要內容,目的是以知授人。明白了三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有助于學生對手上的材料進行歸類,然后有的放矢的對材料用相應的方法進行分析,學生訓練有素后,做起來就輕車熟路了。知道某篇文章是說明文,學生頭腦中就不會該說打比方的時候,卻說是比喻的修辭手法。該說舉例子的時候,卻說這是事例論證。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剛開始肯定是很低下的,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摸索,并在摸索當中少走許多的彎路。教師深入淺出的生動講解,可以極大的縮短學生的自我摸索時間,達到比較高的學習效率。于漪認為:點撥,開竅,把學生教得聰明起來,是語文教學育人的又一重要內容。[1]像阿西莫夫的短文《被壓扁的沙子》,過去在上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先讀,讀完再問:本文說什么?很多學生一臉茫然,答非所問者比比皆是:“這篇文章是寫如何壓扁沙子。”“這篇文章寫火山爆發(fā)?!薄斑@篇文章寫外星人。”如此淺顯的文章,學生卻覺艱澀難懂??梢娬f明文對學生有很大的殺傷力。后來筆者反思了這節(jié)課的失敗之處,認為是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尚不成熟,教師的講解又不能生動形象,導致學生無法領悟,若再教,那么學生需要教師在講解時加入感性的東西,來幫助他們確定思考方向。后來,再教這一課,筆者首先告訴學生:本文的作者是在研究恐龍滅門慘案的罪魁禍首。這話馬上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接著告訴學生:現場有兩名嫌疑人,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撞擊”和“火山”。然后告訴他們:現場留有犯罪證據“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最后請他們:共同研究到底是哪個犯罪嫌疑人留下了這犯罪證據。有了這別出心裁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四個提問,學生的“辦案”熱情馬上高漲起來,個個摩拳擦掌,都想當名偵探柯南了,都認為自己是福爾摩斯了,都想把兇犯找出來,以便繩之以法。因為步驟得當,方向明確,學生就愿意反復閱讀原文,并主動和同學交流自己的“辦案心得”,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白了作者的寫作要點,學生也就很快的找出本文作者所認為的兇手是“撞擊”。
懂得一些竅門之后,有些簡易說明文就可以讓學生自行摸索。告訴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對手上的文章進行反復閱讀。說明文不比于記敘文,記敘文的文章會有各種各樣的場面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這樣的描寫使得文章內容具體可感,加上優(yōu)秀的記敘類文章,總是能做到故事情節(jié)生動曲折,學生讀完一遍后就很容易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印象模糊,也能說出一二。但是,說明文大多比較平實、客觀,事理比較抽象,很多學生提不起閱讀興趣。初讀也仿佛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讓他們中規(guī)中矩的多讀幾遍,哪怕是強迫也好。張志公老先生就特別強調多讀:如果讀一遍就丟在一邊,往往印象模糊,讀過之后略微回味,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古話實在是真理,只有在多讀中,學生才會一步步由淺入深地感悟文章的內容,知道作者的寫作意圖。
文章在經過學生的反復咀嚼之后,學生多多少少會對文意留下些許印象,那么要讓這樣的印象變的深刻,就需要學生進行精讀,弄懂每個段落的意思。說明文的段意概括是比較簡單的,需要教會學生找到段落關鍵詞或者段落的中心句,而這兩樣內容,在典范的說明文當中的位置是比較固定的,通常作者會在文段的開頭第一句或者前幾句就寫出來。例如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就非常好的體現出這兩方面的特點。本文從第三自然段開始一直到第九自然段,段落開頭的第一句話要么是中心句,要么就是點明關鍵詞。像第四自然段的“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和第六自然段的“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墻和廊子”,這兩句話就用關鍵詞給學生明確點明了文段的說明對象:前者是要介紹假山和池沼,后者是要介紹花墻和廊子。前文提到的其余段落中,除第三段在第二句外,每一段都可以用第一句作為文段的中心句。學生掌握了方法,那么這篇文章每一段的說明對象和全文要介紹的主要內容就基本掌握了。由點及面,掌握全文要領也就不在話下了。以上方法也比較適合運用在《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中。
各個作家的寫作方法各有千秋,不一定每一篇都會在固定位置給讀者歸納好主要內容。如果無法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那么這時我們還可以教學生從說明方法反推回來,來確定一段話的主要內容。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很多: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據、繪圖表、摹狀貌等。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些方法呢?因為作者使用了說明方法后,能提高說明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使得說明對象更具體,更生動,讓閱讀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強說服力,達到其傳授科學知識的目的。所以教師可以叫學生先找出某個段落中的說明方法,然后在思考作者用這種說明方法要達到什么目的,這樣也能很快找出或者概括出文段的意思。《生物入侵者》的第四自然段用到了列數據的說明方法,如“11種鳥類”“9種滅絕”“6次看到棕樹蛇的身影”。學生對這樣的奇聞異事,都很感興趣,這樣里面的數字就能讓人感覺到棕樹蛇的危害。于是學生就可以根據數據概括本段的意思為“棕樹蛇的危害”,這時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原文有沒有表述的句子呢?學生很容易就找出原文的“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這句話,從而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
提高學生說明文的閱讀能力,訓練的方法當然是很多的,除了以上由點及面的方法外。還可以由面及點,先從大局出發(fā),再深入每一段落。余映潮認為:經過訓練的學生在閱讀分析方面,也許就會有一些很理性的意識,也許因此找到一點“悟”的途徑。[3]教師的訓練可以要求學生先理清一篇文章的說明順序,《大自然的語言》中,作者用“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這些詞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順序。也可以要求學生先熟悉文章,指出說明文的結構,《中國石拱橋》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話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那么學生也就很快明白作者的說明對象,所以第四段到第八段就是分說部分了,最后兩段又是總說部分了。
總之,學生的說明文考試的得分能力高低取決于平日里閱讀能力的高低,而閱讀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平日里的由淺入深的訓練,只要教師的教學“步步經心”,學生學習步步經心,那么最后學習效果必然是“步步為贏”。
[1]于漪.追求綜合效應[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3]余映潮.中學語文教例品評[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