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麗
摘 要 極限配合教學是確保機械類專業(yè)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huán),掌握相關知識為今后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但該課程專業(yè)術語、符號、圖形、計算多,學生在學習時對知識難于理解、符號難于記憶,缺乏學習興趣。文章針對這些實際問題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做了一些新嘗試,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法促進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 極限配合 優(yōu)化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TG80-4 文獻標識碼:A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技工學校機械機電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聯(lián)系設計系列課程和工藝系列課程的紐帶,是架設在基礎課、實踐課和專業(yè)課之間的橋梁,因此如何教、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程基本術語、符號和圖表多,難于記憶,理解形位公差帶的涵義難度大,量具的測量方法較多,學習內容抽象,再加上技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接受新知識速度慢,對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致使很多學生在學習一些基礎理論、基本原理時感到較困難,繼而產生厭學情緒。通過進行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選擇教學內容,把握“夠用”原則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按照理論知識“實用”、“夠用”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內容,加大必須掌握、與生產實踐緊密聯(lián)系、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的章節(jié),減少實際使用少、理論性強的內容,重點講述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量具的使用、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內容?!肮饣瑘A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一章主要講解基本術語、查閱數(shù)值表和有關的計算方法,弱化與精度設計相關的公差帶與配合的選用內容;“形狀和位置公差”一章的重點是形位公差項目的理解和標注的識讀;“表面粗糙度”一章重點是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其標注;“技術測量的基本知識及常用量具”一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量具的使用方法。經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篩選,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任務,突出重點,注重實際應用教學,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理論知識和提高技能水平,有利于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2對測量技術的學習,采用一體化教學方式
常用量具測量這一章節(jié),可以改變教學順序,將其安排在學完其他章節(jié)后再進行學習,這樣讓學生能有一定的識圖能力和掌握機械知識,容易看懂圖紙要求,使用量具進行測量。授課形式主要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首先明確課程項目,提出任務,組織學生思考,接著引出學習目標、分組、分配學生填寫任務分配計劃表,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展示,最后老師講評,總結學生展示的亮點,講清楚任務要求,演示量具測量的使用方法,給出正確測量結果,同時點評學生在討論、自評和互評中出現(xiàn)的疑惑。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找出解決任務的方法和正確答案,并通過相互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注重符號、圖形和圖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該課程的一個特點是符號、術語和圖表較多,有些題目還需要看懂圖形,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先了解學生機械制圖的掌握情況,再進行相應的教學,特別是具體應用時,分別講清楚每個符號的意義、術語的定義與內涵、怎么使用圖表查出公差值與極限偏差值,再通過舉例子,將其三者聯(lián)系起來,講慢講細,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符號、術語的定義和圖表的用法,同時還可以將一些常用的符號匯集在小卡片上,讓學生每天記憶幾個新的符號,復習幾個已學的符號,這樣便于學生掌握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4充分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開展直觀教學
多媒體教學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它能靈活地運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信息,而且還可以從視覺、聽覺方面加大對學生的刺激,加深知識在腦海里的記憶,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在普通條件下難以觀察到的過程能直觀而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三維立體圖形到二維圖形的轉換過程。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不僅可以直觀地進行教學,還可以到企業(yè)或生產車間錄制視頻片段使學生對工程實踐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對現(xiàn)代制造技術在企業(yè)的應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工程實踐在制造業(yè)的地位、發(fā)展方向、未來前景,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結語
總之,對于本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因材施教,改進教學內容,更要博覽群書,拓寬視野,不斷實踐,善于反思,增加授課的藝術性,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量將最多、最主要、最有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課程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紅杰.互換性與測量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010.
[2] 呂衛(wèi)華.《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之我見[J].職業(yè)技術,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