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思
摘 要 自我控制是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包括壓制會妨礙目標(biāo)行為實現(xiàn)的渴望、情緒、沖動或互相競爭的活動的能力。但是,除了壓制這些沖動,提前避開誘惑物同樣也是自我控制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手段。因此,如果預(yù)料到自己無法壓制沖動,則可以通過提前避開誘惑物,避免激發(fā)沖動而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
關(guān)鍵詞 自我控制 壓制沖動 避開誘惑物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biāo)識碼:A
除了天賦與機會,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成功呢?Duckworth和Gross(2014)認(rèn)為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包括壓制會妨礙目標(biāo)行為實現(xiàn)的渴望、情緒、沖動或互相競爭的活動的能力(Baumeister & Vohs,2007)。
自我控制耗盡模型由Baumeister 和 Heatherton(1996)提出,Muraven 和Baumeister(2000)在其基礎(chǔ)上更加概括地提出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5個假定:首先,自我控制力量是執(zhí)行自我功能過程中的必要因素;其次,自我控制力量是有限的,人們在同一時間只能壓制有限數(shù)量的沖動;第三,所有的自我控制操作都用到同樣的資源;第四,自我控制的成敗依賴于人們自我控制力量的水平;第五,自我控制力量在自我控制過程中會被消耗,就像肌肉施力后變得疲勞而功能下降一樣。該模型以及相關(guān)的研究認(rèn)為無法壓制沖動意味著自我控制的失敗。根據(jù)這樣的邏輯,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更傾向于壓制沖動,卻無法解釋以下的研究成果:Hofmann,Baumeister,F(xiàn)rster和Vohs (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比其他人報告出更少頻率的壓制沖動;Imhoff,Schmidt和Gerstenberg (2014)發(fā)現(xiàn)比起特質(zhì)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特質(zhì)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報告在每天的生活里嘗試更少頻率的自我控制練習(xí)(Fujita,2011)。
Hofmann et al.(2012)認(rèn)為高水平自我控制的人更傾向于避開誘惑物和問題,而不是抵制和解決它們(Fujita,2011)。確實,Hofmann et al.(2012)的假設(shè)得到了支持:Ent,Baumeister和Tice(20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特質(zhì)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們比特質(zhì)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更有可能選擇在無分心物的環(huán)境中工作。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和誘惑物這一信息的實際使用,使得他們做出減少暴露在將會使他們自我控制出現(xiàn)失敗的情境中的選擇。
對于上述不一致的研究成果,F(xiàn)ujita (2011)認(rèn)為原因是一些研究者通過直接把被試暴露在需要通過壓制沖動來達到自我控制的研究方法讓人誤以為壓制沖動失敗就是自我控制失敗了,他們沒有讓被試自己選擇是暴露于誘惑物中還是遠(yuǎn)離誘惑,他們認(rèn)為避開誘惑物與壓制沖動一樣,應(yīng)當(dāng)是人們自我控制成功所采用的一種機制。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即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事物,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擾亂。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十分清楚要避免沖動,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避開誘惑物,如一個節(jié)食者走路回家,可能會選擇另外一條路線,故意繞開一個面包店。因為這樣就不需要直接面對誘惑物,不會因為看到、聞到烘烤食物而激起沖動,因此不需要相應(yīng)地努力壓制沖動。自我控制不是通過努力壓制沖動而是通過調(diào)節(jié)一個人的環(huán)境選擇決策來取得成功的。因為不再有沖動的激起,也就不再需要相應(yīng)的其壓制這些激起的沖動,努力壓制沖動的視角無法解釋節(jié)食者選擇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是否取得了自我控制成功。當(dāng)人們能夠預(yù)期到潛在的自我控制失敗時,他們會預(yù)先限制他們在接下來放縱于誘惑物中的可得性和機會(Trope & Fishbach,2000;2005)。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隨著年齡而增長(Mischel,Shoda,& Rodriguez,1989),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兒童對暴露于誘惑物面前會損害目標(biāo)達成這一效應(yīng)的覺察能力隨年齡而增長(Mischel & Mischel,1983;Mischel et al.1989)。4歲的兒童錯誤地認(rèn)為暴露于誘惑物前能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而7、8歲的兒童則明白移開誘惑物是一個有效的策略(Mischel & Mischel,1983)。
Fujita (2011)認(rèn)為測量自我控制的工具應(yīng)當(dāng)包括除了壓制沖動之外的其它方法,如主動避開誘惑,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在編制新的測量工具上進行研究。盡管目前我們知道人們會通過壓制沖動和避開誘惑來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但是什么樣的人更善于運用避開誘惑,在什么時候運用避開誘惑的方法還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壓制沖動和避開誘惑這兩種機制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Baumeister,R.F.and Heatherton T.F.(1996),Self-Regulation Failure: An Overview,Psychological Inquiry.
[2] Baumeister,R.F.,Vohs,K.D.,& Tice,D.M.(2007).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6,351-355.
[3] Duckworth,A.,& Gross,J.J.(2014).Self-Control and Grit: Related but Separabl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3(5):319-325.
[4] Ent,M.R.,Baumeister,R.F.,& Tice,D.M.(2015).Trait self-control and the avoidance of tempt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74,12-15.
[5] Fujita,K.(2011).On Conceptualizing Self-Control as More Than the Effortful Inhibition of Impuls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5(4):352-366.
[6] Hofmann,W.,Baumeister,R. F.,F(xiàn)?rster,G.,& Vohs,K.D.(2012).Everyday temptation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desire,conflict,and self-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2(6):1318-1335.
[7] Imhoff,R.,Schmidt,A.F.,& Gerstenberg,F(xiàn).(2014).Exploring the Interplay of Trait Self-Control and Ego Depletion:Empirical Evidence for Ironic Eff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8(5):413-424.doi:10.1002/per.1899.
[8] Mischel,W.,Shoda,Y.,& Rodriguez,M.L.(1989).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244,933-938.
[9] Mischel,H.N.,& Mischel,W.(1983).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Child Development,54,603-619.
[10] Muraven,M.and R.F.Baumeister,Self-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does self-control resemble a muscle? Psychol Bull,2000.126(2):247-259.
[11] Trope,Y.,& Fishbach,A.(2005).Going beyond the motivation given:Self-control and situational control over behavior. In The new unconscious(pp.537-563).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