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小王太太搬進我們大院,時間已經很晚。大約是1960年的秋天,那時我剛從小學考入中學,那天正在上課,沒有見到小王太太搬進大院時的樣子。據說很堂皇,來了一掛紅鬃大馬拉的馬車,車上一色的樟木箱。有街坊仔細數(shù)了數(shù),一共搬進屋里十三個箱子。好家伙,這么珍貴的箱子,里面得裝多少值錢的玩意兒呀!一連好幾天,小王太太和她的十三個樟木箱,成了大院街坊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小王太太住在我們大院前院一間倒座房。照她那十三個樟木箱合計,這么有錢的主兒,不應該住這樣的房子。在老北京,倒座房一般都是南房,老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更何況這樣的倒座房,一般都是下人住的,要不就是存放東西的倉房或者做飯的廚房。不過,這間房子很大,小王太太挺滿意。過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時候小王太太急于搬家,冷手抓個熱饅頭,也就顧不上許多。
小王太太住進這間倒座房里,平常很少出來。她請了一個三十來歲的保姆,不在這兒住,只管買菜做飯。那個保姆很能干,也任勞任怨,見人就笑,低眉順眼的,很有人緣,街坊愛和她說話,很多關于小王太太的事,都是在和保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聊天時得知的。
我第一次見到小王太太,是她搬進來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春天到了,她難得出來曬曬太陽。那天,她穿著件絳紫色的夾旗袍,雖然寬松,依然顯得身材裊裊婷婷的??礃幼樱簿褪撬氖鄽q,算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她掃了我一眼,沒搭理我,只是折下屋前一枝剛開的紅山桃花,就轉身回屋了。看到她的真容,想起街坊們私底下的議論,說她從小是個孤兒,以前一直給人家做丫鬟,因為人長得俊俏,每做一回丫鬟,最后都被主人收了做偏房。主人都比她大好多,主人一死,大太太不容她,她便被掃地出門。這樣的命運,輪回在她的身上,一晃便從十幾歲到了四十多歲??吹剿缃竦倪@副樣子,哪一點能夠透露出歲月與命運的痕跡呢?
那年,全國正在鬧饑荒。家家糧食不夠吃,很多有錢人家的保姆都被辭退了,唯獨小王太太的保姆還留著。這時候,小王太太織起毛衣來了,她這樣一個一切事情靠保姆伺候的主兒,居然自己動手干活,而且,都是給別人織的毛衣,要掙這一點兒工錢,維持自己的日子和給保姆的月錢。街坊們都不由得一面贊嘆小王太太這個人挺仁義,一面又禁不住疑惑重重:小王太太那么有錢,至于自己去織毛衣賺錢嗎?有街坊問過保姆,說小王太太不是有那十三個樟木箱嗎?從那里拿出幾件寶貝賣給典當行不就齊了?保姆連說:那十三個樟木箱可是她的心尖兒,動不得的。
這才引出了小王太太以前的故事,原來她最后嫁的人,比她大整整三十歲,1949年以后,政府不允許娶兩個老婆,丈夫便帶著她從南方來到北京,兩人過了十一年,是和小王太太過得時間最長的一個男人了,這男人待她不錯,她算是過了十多年安心的日子。不過,再怎么不錯,那男人畢竟比她大三十歲,一病不起的時候,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指著家里的十三個裝滿東西的樟木箱,對她說把這些箱子拿走過自己的日子,箱子里的東西都很值錢,能幫助你過下半生的。男人死后,小王太太想起以前每一次自己輪回的命運,不敢久留,趕緊搬走這十三個樟木箱,饑不擇食找地方搬家。小王太太視這十三個樟木箱為命,那是這個男人留給她的一份情。也是,這么多年,先給人家當丫鬟,再給人家當小老婆,顛沛流離,總也跳不出這個命定的圈子。好不容易碰上一個好人,當然會讓小王太太攪心攪肺。街坊們忍不住感嘆小王太太這樣重情重義的人實在難找。
連小王太太自己也沒有料到,她的毛衣織出了名。這主要是她織的毛衣手工好,花樣新鮮。小王太太的花樣,是年輕時候在香港當丫鬟時學的,多年不用,不想派上了用場。那時候,港貨哪里見得到,當然新鮮了??诳谙鄠鞯目诒尞敃r王府井百貨大樓都派人打聽,親自找上門來,請小王太太給他們織毛衣,據說賣得相當好。每次到百貨大樓取毛線送毛衣,都成保姆的新活兒了。織毛衣,幫助小王太太和保姆度過了那幾年的饑荒。按理說,應該是小王太太回黃轉綠的時節(jié)了。誰想到,小王太太半夜起床解手時突然一個跟頭栽下去,再也起不來了。
第二天清早保姆來時才發(fā)現(xiàn)的,趕緊招呼街坊送小王太太上醫(yī)院。搶救是搶救過來了,但是,小王太太中風后半身不遂,說話都不利索了。那些年,一直都是保姆伺候她。伺候病人是最熬人的,都說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保姆這一伺候就是四五年。真是不容易,街坊當中沒有人不這么說。關鍵是這四五年的日子需要錢呀,小王太太無法織毛衣,斷了進項,多次指著那十三個樟木箱,說著含混不清的話。別人聽不明白,保姆是聽得明白的,知道是讓她打開箱子賣點兒里面的東西。日子總得過,不能總是用保姆的錢,保姆能有幾個錢,有錢能給人家做保姆嗎?街坊們也這樣勸保姆,別自己一個人死扛,扛到哪天算個頭?保姆卻說:“那些箱子,她自己從來都沒打開過,我去打開,再去賣里面的東西,怎么下得去手?她這一輩子夠不容易的了,待我也不薄,能扛到什么時候算什么時候吧!”
小王太太是1972年冬天去世的。那時候,我正在北大荒。聽說一切后事都是保姆和她的丈夫幫助料理的。無論保姆一家還是小王太太,都是有情有義的人。至今說起來,街坊們還會這樣感嘆。
1974年的春天,我回到大院,小王太太曾經住過的那間倒座房人去屋空。見到老街坊,我好奇地打聽那十三個樟木箱,街坊告訴我,小王太太臨終前用顫顫巍巍的手寫下一份遺囑,將這十三個樟木箱送給保姆。我問后來打開箱子知道里面藏著什么寶貝嗎?街坊對我撇撇嘴:“什么寶貝,都是舊書,讓保姆賣給收廢品的,沒賣幾個錢。”
我一直不相信這種說法。僅僅是舊書,犯不著裝進樟木箱子里,也許是保姆不愿意說出箱子里面藏的真的東西,免得露富招人嫉恨。我想,如果真是舊書,應該是老版本,明版或清版的,也說不定呢。(若 子摘自《文匯報》2016年2月28日,李 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