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我年輕時當過知青,當時沒有什么知識,就被當做知識分子送到鄉(xiāng)下去插隊。插隊的生活很艱苦,白天要下地干活,天黑以后,“插友”要玩,打撲克,下象棋。我當然都參加——這些事你若不參加,就會被看做怪人。玩到夜里十一二點,別人都累了,睡了,我還不睡,還要看一會兒書,有時還要做幾道幾何題。假如同屋的人反對我點燈,我就到外面去看書。
如今,我早已過了不惑之年。舊事重提,不是為了夸耀自己是如何“自幼有志于學”?,F(xiàn)在的高中生為了考大學,一樣也在“熬燈頭”,甚至比我當年熬得還要苦。我舉自己作為例子,是為了說明知識本身是多么誘人。當年文化知識不能成為飯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一些青年對它還是有興趣,這說明學習本身就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知識的目的在于“溫故”,有文史修養(yǎng)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現(xiàn)在以至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么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xiàn)時現(xiàn)世的一個小圈子里,狹窄得很。
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其實我更該談談科學,說說它如何使我們知道未來。打個比方來說,我上大學時,學了點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今天回想起來,都變成了老掉牙的東西。這門科學一日一變,越變越有趣,這種進步真叫人舍不得變老,更舍不得死……學習科學技術,使人對正在發(fā)展的東西有興趣。但我恐怕說這些太過專業(yè),所以就到此為止?,F(xiàn)在的年輕人大概常聽人說,人有知識就會變聰明,會活得更好,不受人欺。這話雖不錯,但也有偏差。知識另有一種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過去、未來和現(xiàn)在,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趣。這其中另有一種境界,無知的人不可解。不管有沒有直接的好處,都應該學習——持這種態(tài)度來求知更可取?!斎?,我的這些說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對我的人會說,就算你說的屬實,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現(xiàn)時現(xiàn)世!我就愿意得些能見得到的好處!有用的我學,沒用的我不學,你能奈我何?假如執(zhí)意這樣放縱自己,也就難以被說服。羅素曾經(jīng)說:“對于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彼谋疽馇∏∈莿袢瞬灰艞壡笾@一善行。抱著封閉的態(tài)度來生活,活著真的沒什么意思。
——( 選自《沉默的大多數(shù)》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