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葡萄牙語高校教學已經走過了其發(fā)展的50多個年頭。自2006年以來,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出現(xiàn)了高速增長的勢頭;而這種迅速擴張往往會伴隨著出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本文旨在從互動語言學的角度,以高校葡語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兩本外文教材為例,探討高校葡萄牙語教材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葡萄牙語;教學;教材;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1
自20世紀60年代北京廣播學院(現(xiàn)中國傳媒大學)開設葡萄牙語專業(yè)以來,中國內地高校開設葡萄牙語專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已經有五十幾個年頭了(李長森,2012)。在這一過程中,葡萄牙語教學在專業(yè)建設上遇到了不少困難,尤其是為了響應中國國際化道路的發(fā)展需求,自2006年以來,中國高校的葡萄牙語專業(yè)規(guī)模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開設葡語專業(yè)的高校從2006年的5所增長到2016年的23所。這個數(shù)據不包括非本科院校,如果將非本科院校計算在內,開設該專業(yè)的高校達到了三十所之多。高速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專業(yè)儲備力量不足等問題的存在,葉志良(2014)曾在《中國葡萄牙語發(fā)展現(xiàn)狀》中指出,中國高校葡萄牙語專業(yè)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主要伴隨著以下兩大問題:第一就是師資短缺,更確切地說是優(yōu)秀教師資源的匱乏,很多高校的葡語教師都是由剛剛畢業(yè)的本科生直接對本科生進行授課,這本身就是很大的問 題;第二,葡語教學教材不足,葡語專業(yè)課程設置類別很多,但是卻沒有配備相應的教材,這對本身經驗和學歷水平不足的新教師就是很大的挑戰(zhàn)。立足于葡萄牙語專業(yè)發(fā)展的特殊情況,本文旨在從互動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在高校葡語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兩本教材,試圖從互動層面,指出現(xiàn)在使用的葡語教材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完善的方面。
一、理論基礎
根據Collins和Green(1992)的觀點, 教室就是一個從學校文化出發(fā)而構建的“教室文化”。而在這種“教室文化”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互動能力,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扮演著標志其等級和地位的社會角色(Mortimer,1998)。Green和Meyer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師生用教材協(xié)助上課就是一個社會文化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當中教材實現(xiàn)了教室里不同參與者的互動行為。根據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將教材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橋梁”,它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它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它卻為師生提供了不斷互動的方法、途徑。通過這些有效的互動,教師得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在互動中不斷運用語言真正地掌握目標語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了在開設葡語專業(yè)的高校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兩本教材(唐思娟,2015),從互動的角度分析兩本教材,通過比較,希望給未來葡語教材的完善提供一些思考和啟迪。
1.比較對象
教材一:《葡語無國界》;出版社: 葡萄牙 LIDEL;出版年份:1997。
教材二:《二十一世紀葡語》;出版社:葡萄牙LIDEL;出版年份: 2004。
2.比較標準
(1)教材是否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協(xié)作學習,例如小組對話練習, 或者需要邀請其他同學共同完成的課堂練習或者游戲。
(2)教材是否為專門提供給教師的教師用書,并且當中是否向教師提了如何組織課堂、活躍課堂的一些小建議。
(3)教材是否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互動學習。例如,課后和其他同學協(xié)作完成的練習或者學生利用網絡或者其他資源進行互動的學習。
3.比較結果
(1)分析《葡語無國界》?!镀险Z無國界》是由葡萄牙LIDEL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用于外國人學習葡語的教材,全書共3冊并附有教師用書和CD,每一冊都由不同的單元主題構成。從標準①來看,該書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沒有涉及任何鼓勵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的練習。大多數(shù)的練習都只要求學生跟錄音聽寫或者跟讀,以及完成大量的語法填空類練習。單一使用該本教材可能會對學生語言交際、運用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造成不足。從標準②來看,該書雖然提供了教師用書,但是僅僅只是提供學生用書中的答案,對于如何指導教師組織課堂、活躍課堂方面并未給出任何建議,對于剛畢業(yè)的新老師來,無疑增加了開展課堂教學的難度。針對標準③該本教材并沒有提供專門針對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課后練習,也沒有提供或者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互動的任何資源。
(2)分析《21世紀葡語》。《21世紀葡語》是由葡萄牙LIDEL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用于外國人學習葡語的教材,全書共3冊并附有教師用書和CD,每一冊都由不同的單元主題構成。從標準①來看,該書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每個單元都由對話、文章閱讀、詞匯練習、聽力練習、口語練習和語法練習構成,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在每個單元都有兩個或以上的互動口語練習。例如,A2冊第一單元當中的練習5,本單元的主題是描述人的特征和職業(yè)。在練習5中,該教材要求學生歸類自己認為的“好的品質”和“不好的品質”,并且特別要求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除此之外,練習5當中還要求學生互相用葡語介紹某個朋友的性格特征及職業(yè)等,這些練習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當中的互動因素,學生通過一個單元的綜合學習,運用自己的所學以及和同學進行交流,是真正的學以致用。而對應到標準②和標準③,該教材也與《21世紀葡語》出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
三、結語
筆者通過對這兩本教材的比較不難看出,高校使用的葡萄牙語教材在互動方面確實還有很多不足,尤其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在課后的互動學習方面,如學生間的課后互動學習以及學生與網絡資源的互動學習不足。除此之外,教材對于教師組織課堂方面能所提供的建議幫助也有所欠缺。希望相關人員以后在編寫高校葡語教材的時候,能夠進一步彌補這些不足。
參考文獻:
[1]劉夢瑩.談葡萄牙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及其重要性[J].家教世界,2013,(22): 274-275.
[2]黃 偉.中國課堂上的葡萄牙語教學——怎么教,教什么[J].赤子(中上旬),2015,(10):164-165.
[3]劉 聰.淺析葡萄牙語專業(yè)報刊選讀課程的現(xiàn)狀及教學改革[J].北極光,2015,(9).
[4]沈 璐.在葡漢對比中探討葡萄牙語程度副詞的翻譯[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6).
[5]張含滋.專門用途葡語教學的需求分析個案研究——以在葡中國移民學習者為例[J].教學教育論壇,2015,(35).
[6]柴紋紋.漢語和葡萄牙語構詞法對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