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臣
我幼年喪父,奶奶、母親和我們姐弟4人相依為命。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我剛滿10歲,為躲避日軍的轟炸,我們從南京逃到故鄉(xiāng)溧水。在此期間,二姐身患重病,母親陪她回寧治病。
不久,日軍圍城,交通斷絕。母親托人捎信,讓我們隨同在溧水避難的二姑母一家逃難。途中,奶奶及弟弟走散,我和大姐繼續(xù)隨親戚溯江而行,歷經磨難,于1938年夏抵達重慶。
有苦有樂
1939年初,我被送進歌樂山保育院。當時該院大約有五六百個孩子,大多是來自各淪陷區(qū)的難童,也有少數在重慶大轟炸中失去父母的孤兒。院長曹孟君,瘦瘦的,大約30多歲,與我母親的年齡相仿。她一頭齊耳短發(fā),操湖南口音,我們都叫她曹媽媽。后來才知道她是中共黨員,是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的常務理事。
保育院位于歌樂山的一個小山頭上,地處重慶近郊,因此成為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的窗口院。
建院初期,來自各界的捐款較多,保育院的孩子們飯能吃飽,也有衣服穿。后來由于物價飛漲,經濟來源也少了,有時不僅飯吃不飽,換洗的衣服也少了,偶爾還會發(fā)生“搶飯”現象。吃飯時,飯廳里放上幾個大木桶,木桶大約1米多高,口徑不小。盛飯時,許多人圍著飯桶擠來擠去,飯桶便不停地移動。有的孩子曾因個子小,盛稀飯夠不著,整個人趴在了飯桶上,誰料一不小心,失去重心,掉進飯桶燙傷自己。
戰(zhàn)爭年代,市場上供應的大米質量很差,加上保管不善,里面有不少老鼠屎。炊事員淘米時也不能一下子洗干凈,做出的米飯中,除了有老鼠屎,還夾雜著沙子、稗子、稻谷糠,甚至還有小蟲子、蟋蟀等,同學們將之戲稱為“八寶飯”。 盡管如此,平時油少、菜少、肉少,我們每頓還是要吃幾碗飯。由于很少吃肉,偶爾吃一次,不管肉多肥、有多少油,大家都吃得很痛快,飯后又常喝生水,導致許多人拉肚子。
由于衣服是集中洗,冬天又沒有洗澡的條件,而且院里缺乏消毒手段,所以人人身上都有跳蚤。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們都脫下襯衣,在桐油燈下捉跳蚤。跳蚤吸飽血后肚子是紅的,很好捉,捉住后就用兩個大拇指的指甲將它掐死。捉跳蚤是我們晚間的“必修課”和“娛樂”節(jié)目,?!逼佬箲崳骸翱茨氵€吸我們的血!”但是,對付蟣子(虱卵)卻不容易,一是很小,顏色也是白的;二是藏在白襯衣的邊縫中不易發(fā)現,任你如何搜尋也難將其消滅干凈。
不僅如此,許多同學還長頭癬。長了癬每隔一天就要用剃刀刮一次頭,頭要刮得光光的,藥才能抹得上去。開始時搽碘酒等藥水,但不能解決問題。于是,醫(yī)生給我們搽一種很厲害的藥膏,每上一次藥等于受一次“刑”。上藥后頭皮被“燒”得疼痛難忍,我用毛巾擦、用水洗均不管用。有時痛得我把頭頂在被子上,頂在床上,也無法減輕疼痛,直到頭上可以揭下薄薄一層壞死的表皮。就這樣,經過幾次“刑罰”后,總算治好了我的頭癬。
有得有失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我已讀完小學四年級,但在逃難途中耽誤了約兩年時間。在保育院,我學習了一部分高小課程,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沒有學過的國術課。國術教官姓滕,個子不高,但身手矯健,經常在夜晚的月光下練拳。年幼的我很羨慕他的拳術,因為看過許多武俠小說,所以練起拳來很認真。我先后學了長拳、連環(huán)拳,還學了邊唱邊舞的《滿江紅》。
小時候我愛唱歌,陸續(xù)學了不少抗日歌曲。當時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了育才學校,派教師到一些保育院選拔有特長的兒童,來歌樂山保育院的是一位常大哥(保育院的孩子稱呼院長和年長的女教師為媽媽;稱呼年輕的男、女教師為大哥、大姐——作者注),后來才知道他叫常學鏞。記得在選拔有音樂特長的兒童時,經過幾輪淘汰后,開始教我們唱《漁家樂》。常大哥在教唱時,多次強調節(jié)拍的緩急與停頓、聲調的強與弱等。雖然是70多年前學唱的歌曲,但我至今記得歌詞與曲調。歌詞是這樣的:
漁家樂,樂陶然,駕小船,身上蓑衣草,手執(zhí)釣魚竿,風月總無邊,捉魚在竹籃,金色鯉魚對對鮮,河內波濤蛟龍翻,兩岸垂楊柳,柳含煙,人唱快活年。
長街賣魚錢,沽一杯淡薄酒,且自把魚煎,夜晚宿在蘆葦邊,酒醉后歌一曲,明月照滿窗。漁家樂,樂陶然!
唱歌時,我們坐成幾排,常大哥來回傾聽每個孩子唱歌的音調,然后挑出一些人,再經過考核。比如,用音叉擊出一個聲音,讓你模仿其音的高低;或者用風琴彈出幾個音,讓你哼出其音調等。經過幾輪篩選,我和一些同學被選中了。
但是,當我把這件事告訴二姑母及表姐、表兄時,他們都不同意我去育才學校學音樂。表兄還說過一句話:“蔣委員長不喜歡陶行知!”就這樣,我與育才學校擦肩而過,否則,我的人生或許將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雖然沒有去育才學校,也沒有學音樂,但我依然喜歡唱歌,許多歌曲聽幾次就會唱。它們的歌詞很有教育意義,比如:“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你也有,我也有,兩個好朋友,每天不離我們的左右。不論什么工作,它都能擔負。它有力量,它能奮斗,要把世界一切強暴者鏟除;要把世界一切弱小者拯救,它能開辟光明的道路,它能創(chuàng)造美麗的宇宙。你道它是誰?原來是偉大的手!”血與火的記憶那是一個硝煙彌漫的年代,中國老百姓飽受日軍的狂轟濫炸。為躲避轟炸,我們從南京回到溧水縣城。被迫西遷時,我們剛離開縣城不足半小時,老家的房子就被炸毀,親人死傷多人。從南京經九江、武漢、宜昌、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qū))到重慶,我們一路上經歷了無數次的日機轟炸。我常聽大人們談起中國空軍與日軍進行英勇戰(zhàn)斗的事跡,至今還記得擊落日機多架的空軍英雄高志航、劉粹剛等名字。在重慶,日機的轟炸愈加猛烈。除了冬天,因重慶霧多,來犯日機較少之外,但凡天氣不錯,經常有日機前來騷擾、投彈、掃射一番。盡管歌樂山處在郊區(qū),但只要市區(qū)拉響警報,我們便在老師的帶領下躲進附近的防空洞。有時日機一連數夜侵襲,我們就手牽手摸黑躲在潮濕的防空洞里。1939年5月3日與5月4日,日機連續(xù)兩天猛烈轟炸,我們躲空襲回來,從歌樂山上可以看到市區(qū)方向火光沖天。大火燃燒數日不熄,事后得知,有數十條街道被毀,近萬人死傷,并導致20多萬人無家可歸。保育院里年紀大些的兒童義憤填膺,自發(fā)組織了十幾個小分隊,到市區(qū)參加救援。那時,我們個個心中充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總想一天,我們能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晃70多年過去了,在保育院經歷的那些事從未被時間湮滅,反而成為我童年生活中最深的記憶。
(責任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