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丹丹
摘 要:數(shù)的運算是小學數(shù)學的重要內(nèi)容,新課程改革以來,估算教學一直占據(jù)著計算教學的一席之地。然而,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對于估算教學的認識存在著誤區(qū),導致學生的估算意識缺乏,估算能力不強,估算脫離實際等。只有教師認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實踐反思,走出估算教學的誤區(qū),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估算意識和習慣才能真正養(yǎng)成。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估算教學;誤區(qū)
數(shù)的運算是小學數(shù)學的重要內(nèi)容,新課程改革以來,估算教學一直占據(jù)著計算教學的一席之地?!肮浪?,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估算是一種數(shù)感,也是一種能力。”2011版《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估算的要求調(diào)整為“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體、明確。縱觀小學數(shù)學全套教材,每一冊中都會出現(xiàn)估算的教學內(nèi)容,可見估算教學的重要性。然而,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對于估算教學的認識存在著誤區(qū),導致學生的估算意識缺乏,估算能力不強,估算脫離實際等。以下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一、走出“輕‘估重‘算”的誤區(qū),凸顯估算的教學本意
這里所說的“估”指估算,“算”指精算,即口算和筆算。公開教學中,計算課的展示精彩紛呈,主要集中在口算和筆算,而估算教學很少“登臺亮相”,估算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即便是教師認識到估算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二年級下冊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習題:
先估算得數(shù)大約是幾百,再用豎式計算。
199+297 95+106 392+407
403+208 704+198 506+399
第1小題,應該這樣估算:199接近200,297接近300,200+300=500,所以199+297的得數(shù)大約是500。然而有些學生覺得估算過程太麻煩,就直接先用豎式計算,算出結果是496,而496接近500,所以估算得數(shù)大約是500。本應先估后算,可學生卻本末倒置,先算后估,教師面對學生這樣的估算常常是“睜只眼閉只眼”,只要最終豎式計算的結果正確也就不多追究了。可是這樣的估算已經(jīng)違背了它的教學本意。
是什么導致了估算教學一直處于這么尷尬的境地?筆者想,我們不能單純地把責任歸咎于教師,雖然各冊教材都編排了估算內(nèi)容,但是期末考試的試卷上口算、筆算唱主角,估算一直被遺忘在角落,如果能夠適當增加對學生估算能力的有效評價,那么教師的教學重點一定會對估算有所傾斜,估算的教學本意也得以凸顯。
二、走出“‘估‘算分離”的誤區(qū),發(fā)揮估算的運用價值
估算與精算常常一同出現(xiàn),因為估算是保證精算正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精算之前估算,對精算行為起整體把握作用;在精算之中估算,對精算行為起局部調(diào)控作用;在精算之后估算,對精算結果起檢驗反思作用。
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習題:
先估算下面各題的積,再用豎式計算。
31×23 59×64 41×19
27×22 40×32 38×11
31×23,因為31接近30,23接近20,所以31×23的積接近600,而少數(shù)學生由于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沒有完全掌握,導致豎式計算錯誤(如圖1所示),而正確結果應該是713(如圖2所示)。155與600相差甚遠,此時學生應該發(fā)現(xiàn)自己的結果有問題,從而檢查自己的筆算過程,調(diào)整現(xiàn)在的筆算結果??墒菍W生往往并不去參考估算結果,算完就了事了,為估算而估算,流于形式,這樣的估算還有什么價值呢?
估算對于精算的運用價值,教師應當引導強調(diào),讓學生體會用估算結果來檢查精算結果并判斷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估”“算”分離的現(xiàn)狀,發(fā)揮出估算應有的價值。
三、走出“脫離生活”的誤區(qū),體現(xiàn)估算的現(xiàn)實意義
估算不僅可以檢驗、調(diào)控精算的結果,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需要算出準確值,只要近似值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比如給房間鋪地磚,我們只要粗略地估計一下房間的占地面積,就可以判斷出要買多少塊什么規(guī)格的地磚了。
二年級下冊教材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例題:
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幾百元?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估算的。
這一題教材中講解的是“四舍五入法”,把403和105都估成一個整百數(shù),403接近400,105接近100,400+100=500(元),所以大約需要500元。部分教師提出了疑義,因為403和105都被估小了,所以準確結果應比500大,現(xiàn)實生活中外出購物,通常要把錢準備得多一些更符合實際。由此教者產(chǎn)生了困惑,對這一類問題的估算到底應該采用“四舍五入法”還是“進一法”更適合。甚至有些特定情況下還需要采用“去尾法”等。
那么,在估算教學過程中,如何讓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真正意義的溝通呢?筆者覺得,教者應該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感悟,分析比較,讓學生體會估算要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不同的情境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
四、走出“標準答案”的誤區(qū),重視估算的思維過程
數(shù)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提起數(shù)學,也許就會想到1+1=2,想到標準答案。然而,對于估算的教學,如果也以單一的標準答案去評價學生的估算能力,似乎缺乏對學生個性化的、合理的估算過程的尊重。
筆者曾經(jīng)在一則案例中讀到過這樣一道習題:
一個籃球的價格是36元,王老師帶了550元,大約能買多少個籃球?
一位學生的答案是:550接近560,36接近40,560÷40=14(個),老師批改的是×。理由是,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應該是把550看成600,把36看成40,600÷40=15(個),并且550÷36的準確結果也是15多一些,所以標準答案是15個。如果教師能夠耐心地分析這位學生的思維過程,把550估成560,也是合乎情理的。14個與15個之間只是“準”與“更準”的問題,不存在“對”與“不對”的問題。
估算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一定以是否最接近準確數(shù)為標準,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采用多種策略進行估算,并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路和理由”,估算過程的合理性比估算結果的準確性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認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投入自己的精力去關注、研究、實踐、反思,才能真正走出估算教學的誤區(qū)。對于學生而言,估算不僅是能力,也是一種意識、一種習慣。當學生們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不斷積累各種各樣的估算方法,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能力,那么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便已然形成,估算的意義與價值也自然體現(xiàn),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