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霞, 李戎霞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干細胞實驗室,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
論著
急救護理路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周二霞, 李戎霞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干細胞實驗室,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目的探討急救護理路徑對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價值。方法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隨機均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嚴格遵循急救護理路徑要求開展護理。對比2組分診評估、心電圖、靜脈采血、靜脈用藥、急救總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率、病死率、院內再介入手術率。結果觀察組分診評估、心電圖、靜脈采血、靜脈用藥及急救總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院總時間更短、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率更低、病死率更低、院內再介入手術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救護理路徑對縮短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時間窗及提升搶救效果有促進作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救; 臨床護理路徑; 急性心肌梗死; 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心臟急危重癥,直接病因是心臟缺氧缺血性壞死,臨床救治強調迅速恢復心肌血供[1]。有研究[2]指出縮短起病至搶救時間窗有助于提升救治效果,但一般搶救流程均需經過接診、病情評估等步驟明確疾病后再行救護,且救護期間亦可能存在人力不足或冗余問題,以至于常規(guī)搶救護理的效果大多不佳,患者接受有效治療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窗。為解決此問題,本院針對此類患者確立急救護理路徑,并嚴格參考路徑要求開展搶救及護理,有效規(guī)范了整個護理流程,提升了搶救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納入標準:參考中華醫(yī)學會相關標準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于本院急診科確診;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CI)治療。將98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34~81歲,平均(56.3±11.5)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35~79歲,平均(57.1±12.5)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行常規(guī)急救護理,主要根據醫(yī)囑開展,部分需其他科室合作開展的步驟如靜脈采血、轉運交接等,以電話通知合作科室。
1.2.2觀察組:觀察組制定急救護理路徑,路徑橫軸為患者入院時間、縱軸為各項護理措施,嚴格按照路徑規(guī)范護理流程,每項措施完成后均需以“√”標記,并要求相關護士簽名。主要護理流程劃分如下: ① 開通先搶救、后掛號的綠色通道,要求在5 min內妥善將患者轉送至搶救室。② 實行“初評-初步檢查-再評”式的病情評估措施,其中初評不需醫(yī)生參與,護士接診后立即觀察并詢問,獲得基本信息后,快速鑒別診斷,并評估患者危險性,有效分診;初步檢查不強制要求醫(yī)生在場,主述胸痛患者入室后立即開始心電監(jiān)護等急救措施;隨后待醫(yī)生就位后,行再評,獲得準確的病情信息。上述步驟要求在5~10 min內完成。③ 采取“定時、定人、定位、定責”模式開展搶救。定時:入室2 min內給氧,3 min內檢測生命體征,5 min內開通靜脈通道,為避免影響介入治療靶血管選擇,優(yōu)先選取左上肢靜脈補液、取血液標本,5 min內完成心電圖診斷。定人:固定2名護士(編號為A、B)負責1位患者。定位及定責:護士A固定站立于患者右側,監(jiān)控心電圖,報告結果,同時負責心電監(jiān)護除顫儀的連接使用,在明確診斷后,立即取口服用藥協(xié)助患者服用,并持續(xù)觀測心電圖;護士B固定站立于患者左側,負責體位維持、吸氧、生命體征監(jiān)測及留置針操作,待血液標本采集完后,立即送檢并追蹤檢測結果,遵醫(yī)囑應用靜脈藥物。在上述定位定責基礎上,如需要心肺復蘇,則護士A負責胸外按壓、心電操作等;護士B移動至患者頭部,負責呼吸相關操作,同時持續(xù)監(jiān)測血壓、血氧。在操作空余,護士還必須積極開展心理干預。④優(yōu)化轉運流程。確定開展介入治療后,護士A電話通知介入醫(yī)生及相關護士,并參與術前談話及交接工作,護士B立即填寫交接單及記錄單,做好家屬解釋工作,要求家屬簽字。轉運前再次評估記錄生命體征參數(shù),備好相關急救設備,檢查醫(yī)療管道。轉運期間急診科相關醫(yī)護人員同時陪伴,持續(xù)監(jiān)護心電圖,確?;颊呱踩?。到達介入室后,護士A與導管護士交接,護士B負責搬動患者過床。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2組搶救效率,指標包括: ① 分診時間,即入室至初步診斷時間; ② 心電圖時間,即入室至得到心電圖結果時間; ③ 靜脈采血時間,即入室至采血完畢預備送檢時間; ④ 靜脈用藥時間,即入室至靜脈通道建立完畢時間; ⑤ 急救總時間,即入室至離開搶救室時間。統(tǒng)計搶救效果,指標包括: ① 住院總時間,即入院至出院總時間; ② 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率; ③ 院內病死率;④ 院內再行PCI手術率。
2結果
2.12組搶救效率對比
觀察組分診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急救總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搶救效率對比 mi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搶救效果對比
觀察組住院總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且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死亡及再行PCI手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搶救效果對比±s)[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關鍵是迅速開通血管,恢復心肌灌注。孫瑜等[3]指出將溶栓時間窗控制在0.5 h內,患者溶栓后心功能明顯更好、炎性因子水平明顯更低,提示預后明顯優(yōu)于其他組;孟曉杰等[4]也認為盡早、充分、持續(xù)地開通梗死血管,能夠有效提升患者預后。與上述結論一致,歐美發(fā)達國家已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中強調應該在患者入院1.5 h內開展首次球囊擴張[5]。然而中國國內受醫(yī)療環(huán)境限制,患者進入醫(yī)院時往往已消耗大量時間,而進入醫(yī)院后搶救護理條理性差、效率不高,又會進一步延誤搶救時機,以至于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亟待提升。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急救總時間較長,且各項診治關鍵護理措施完成時間均較長,最終13例患者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9例患者死亡、16例患者需再行PCI手術,充分說明現(xiàn)階段臨床護理效率尚待提升。
急救護理路徑與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救領域的拓展,通過表單對護理步驟及耗時進行規(guī)范,有助于實現(xiàn)護理措施的高質量化、高效能化及低成本化轉變,其優(yōu)勢可能包括: ① 使得急救護理突破盲目等待醫(yī)囑或缺乏靈活性、盲目機械執(zhí)行醫(yī)囑的限制,這有助于保證護理有序、有預見性,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6]; ② 細致地規(guī)范了搶救流程,不僅能有效提升低年資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水平,還有助于宏觀縮短整體護理耗時,提升搶救成功率[7]; ③ 有助于強化醫(yī)護合作,因而服務對象在院內能接受有序且高效的護理,護理具備完整性和延續(xù)性,這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保證醫(yī)療安全; ④ 各項主要護理項目均有表格規(guī)范,因此不會出現(xiàn)遺漏,不僅能夠提升護理效果,還能夠提升護士工作的自律性,進而增強其成就感; ⑤ 患者護理效率與效果提升后,其整體醫(yī)療費用可能下降,這有助于提升社會效益。由此可見,急救護理路徑在理論上有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結果從實踐上驗證了以上論點,觀察組分診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急救總時間及住院總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且院內心肌梗死復發(fā)、病死率及再行PCI手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與樂惠玲[8]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
觀察組表現(xiàn)出明顯優(yōu)勢的機制可能包括: ① 開通先搶救、后掛號的綠色通道,有助于避免掛號、繳費等與搶救無直接關系的必須步驟對搶救時間的浪費[9]。② 三段式病情評估方案雖對護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其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初步明確患者病情并有能力實施一定搶救措施,但同時也減少了等待醫(yī)生的空白時間。③ “定時、定人、定位、定責”模式優(yōu)化了搶救流程,使得急救更依賴于集體協(xié)作而不是個人能力。同時護士嚴格參考路徑要求,與醫(yī)生診斷治療同步開展搶救,使得護理操作變被動等待醫(yī)囑為主動搶救患者。另外,多人協(xié)作使得護理操作突破了時間順序的限制,護士配置合理也有助于搶救有條不紊地開展。④ 轉運流程的優(yōu)化合理參考了“接口管理”的標準,避免了交接漏洞[10],同時能增強護士責任心,有助于保證轉運安全并提升護患溝通及科室協(xié)調效率。
參考文獻
[1]程寶珍, 張小紅, 牛娟, 等. 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5): 9-11.
[2]韓彥輝, 王素梅, 李海霞, 等.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3): 25-26.
[3]孫瑜, 崔振雙, 依桂燕, 等. 急診溶栓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時間窗與治療后心功能、炎癥因子的相關性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3, 12(11): 839-840, 842.
[4]孟曉杰, 郝君華. 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tǒng)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24(5): 557-558, 559.
[5]唐蓉.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11): 2060-2062.
[6]姜秀霞, 陳秋蘭. 急診護理路徑對顱腦損傷患者搶救效率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9): 2276-2278, 2279.
[7]黃麗燕, 楊紅葉.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 廣西醫(yī)學, 2012, 34(7): 940-941.
[8]樂惠玲. 急診護理路徑對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率及預后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z1): 15.
[9]李艷萍. 急診護理路徑對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安徽醫(yī)藥, 2014, 18(7): 1395-1396, 1397.
[10]劉青.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分析[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7): 1601-1603.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ZHOU Erxia, LI Rongxia
(StemCellLaboratory,AffiliatedHospitalof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 01005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Triage assessment, electrocardiogram (ECG), venous blood sampling, 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emergency total time were compared. And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mortality, recurrenc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of invasive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Triage assessment, electrocardiogram, venous blood sampling, 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emergency total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lower mortality, recurrenc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of invasive surgery, and 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can shorten rescuing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mprove rescue efficacy, 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first ai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 4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01-03
DOI:10.7619/jcmp.201606001
通信作者:李戎霞, E-mail: gcplilongxia@126. com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