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萍
云南省江川縣大街街道衛(wèi)生院針推科,云南 江川 652600
?
針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30例臨床觀察
羅紹萍
云南省江川縣大街街道衛(wèi)生院針推科,云南江川652600
【摘要】目的:觀察針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針灸組和聯(lián)合組各30例。針灸組采用針灸方法進行治療,聯(lián)合組在針灸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埋線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優(yōu)于針灸組治療總有效率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針灸組僅有1例面部紅腫,并自動恢復。結論:針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顯著,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頑固性面癱;穴位埋線;針灸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俗稱口眼歪斜,主要表現(xiàn)為單純性的一側面頰筋肉弛緩、無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臨床上將3個月以上病程的面癱稱為頑固性面癱,且治療難度較大[1]。筆者采用針灸療法配合穴位埋線對3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臨床常見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面癱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xiàn)為面部一側肌癱瘓,無法皺額蹙眉,鼓腮吹氣和閉目試驗均為陽性,口角向健側歪斜,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無神志改變。以上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針灸組和聯(lián)合組各30例。其中針灸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6~48歲,平均年齡(36.8±2.5)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7.5±3.2)個月。聯(lián)合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6~50歲,平均年齡(37.5±2.8)歲;病程3~個月,平均病程(7.8±3.0)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一般資料的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針灸組采用針灸方法進行治療,聯(lián)合組在針灸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埋線進行治療,1個月為1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針灸及穴位埋線治療的方法及步驟如下。
1.2.1針灸治療患側取穴,配合健側取穴進行輔助治療?;颊呷∑脚P位,采用2寸毫針瀉法行針,以地倉透頰車、頰車透下關、陽白透魚腰的順序進行針灸,最后對雙側合谷進行針刺。風池、翳風、四白、下關、攢竹、太陽等穴位采用補法,利用1寸毫針淺刺。1次/日,加電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SDZ-Ⅱ型電子針療儀),密波,留針30min。
1.2.2穴位埋線治療患側取穴:地倉、頰車、迎香、四白、魚腰、太陽、下關、陽白、頭維、足三里、雙合谷、翳風。取醫(yī)用羊腸線(蘇州博華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5-0#)1cm,在75%酒精中浸泡,以備使用;常規(guī)采用碘伏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將羊腸線穿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內,右手持針,左手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對所取穴位進行透刺,出現(xiàn)針感后推針芯、退埋線針,在穴位皮下組織埋植羊腸線,使用埋線貼對針眼進行保護。每次選取穴位5~6個,交替使用,每隔15~30d進行一次埋線。
1.3療效判定依據(jù)House Brackman(H-B)面神經功能分級系統(tǒng)對兩組療效進行評定[3]。治愈:面部區(qū)域全部恢復正常,面神經分級達到I級;顯效:面部功能輕微減弱,口角輕度不對稱,面神經分級達到II級;有效:面部功能減弱及連帶運動明顯,面部靜止時上額運動微弱,口角不對稱明顯,面神經分級達到III級;無效:面部靜止時上額無運動,眼無法完全閉合,面部不對稱,面神經分級未達到III級及以上??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顯著優(yōu)于針灸組治療總有效率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例)
注:與針灸組比較,*P<0.05。
2.2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其中針灸組僅有1例出現(xiàn)面部紅腫,未經治療自動恢復。
3討論
3.1面癱的發(fā)病機制面癱又被稱為面神經麻痹,多因疲勞、面部耳后受涼,感冒后病毒侵襲所致。疾病造成面神經途經部位水腫受壓,形成面部非化膿性炎癥,對其功能產生影響。中醫(yī)學認為面癱因人體脈絡空虛、正氣不足,風寒之邪侵襲面部經絡所致,而頑固性面癱患者正氣不足更為嚴重,風寒之邪滯留于經絡,造成氣血凝聚?,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則表明[4]面癱因感染引起面神經或小血管痙攣缺血水腫所致,由于患者面神經受到壓迫,長期缺乏營養(yǎng),導致神經變性并產生疾病。
3.2針灸治療面癱的效果針灸在治療頑固性面癱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針刺治療的痛苦相對較大,需要多次進行針刺操作,患者因麻煩、疼痛而延誤或中斷治療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3.3穴位埋線治療面癱的效果穴位埋線療法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醫(yī)學療法,將羊腸線埋入穴位中,可以持久而緩和的對穴位進行刺激,使經氣激發(fā),抗邪外出。對經絡氣血、機體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同時,頑固性面癱的肌肉疲勞較大,神經損傷較重,埋線療法15~30d進行1次,可減少對面部的過度刺激,治療次數(shù)較少,也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通過穴位埋線與針灸的聯(lián)合,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能減少針灸次數(shù),緩解面部刺激,使面部神經功能的恢復更為迅速。此次觀察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顯著優(yōu)于針灸組總有效率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顯著,兩者輔助使用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柳丹.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67-68.
[2]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 1993:98.
[3]江偉,何傳斌,周俊明,等.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的綜合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18-19.
[4]李福芝.電針、穴位拔罐配合健側面頰部放血治療頑固性面癱39例[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4):670-671.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13-02
作者簡介:羅紹萍(1971-),女,云南省江川縣人,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穴位埋線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