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帆
北宋有個著名的清官包公,然而人們并不熟知的還有另外一位清官,他清正廉潔、執(zhí)法如山、愛民如子的事跡,卻比包公早了整整60年。
這個人就是廣西桂林恭城人周渭。
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其家鄉(xiāng)修了一座周渭祠。
周渭祠位于恭城縣城東,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即1478年。
祠堂的整個建筑組群由門樓、庭院、大殿堂,以及左右?guī)拷M成,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
周渭,字得臣,恭城縣路口村人,進士出身,一生四處游宦,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歷任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最終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公元999年,周渭77歲病故時,因為過于清貧,家人竟然無力承擔下葬所需費用?;噬下勚n錢十萬,方才使其入土為安。
周渭雖為朝廷高官,但一直心系鄉(xiāng)土,曾奏請減免賦稅、重定田稅,提倡辦學(xué)、開發(fā)民智,因而被后人尊為“周王”。
周渭祠的大殿堂是一問兩榀五拄穿斗架、硬山頂、三面磚墻混合結(jié)構(gòu)的建筑,是鄉(xiāng)人祭祀周渭的場所。
門樓是周渭祠的主體建筑,也是祠堂組群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上鋪綠色琉璃瓦,脊飾雙龍含珠,翹檐懸掛銅鈴;正門四柱五開間,明間、次間和梢間遞進為三個層次。在梢間外圍墻壁挑檐上,全樓用1000多根堅實木料互相串連吻合,合理承擔上層荷載,使屋面飛檐遠挑,蔚為壯觀。
它的架構(gòu)具有濃厚的廣西地方特色:首先是一前一后四根檐柱的巧妙運用。前兩根檐柱的作用是支撐下一層的屋檐瓦面,后兩根金柱穿過下層屋頂承擔了上層屋檐的重量。
另一個特色就是這些結(jié)構(gòu)復(fù)雜到令人眼花繚亂的斗拱。
廣西古代的工匠對穿枋挑檐技藝的運用極為嫻熟。著名的容縣真武閣、全州燕窩樓,以及這座周渭祠的斗拱,地域不同,風格各異,但均是設(shè)計獨特,做工精巧,令后世嘆為觀止的建筑作品。
門樓斗拱拱身兩片斜向45度角,中間伸出一片,形成一個三爪型組合。而整體構(gòu)造又由座斗、交互斗、鴛鴦交手斗,三種形式組合成嚴謹而有規(guī)律的蜂窩狀,因此,周渭祠門樓又有了一個“蜜蜂樓”的別稱。
把斗拱制作成蜂窩狀的結(jié)構(gòu),除了具有審美功能外,還有更為巧妙的作用:即使微風穿過,氣流便會在蜂窩的縫隙間迂回縈繞,發(fā)出嗡嗡作響地轟鳴聲,使雀鳥蝙蝠不敢稍歇,更不可能在此安營扎寨。這種對建筑起到很好保護作用的構(gòu)造設(shè)計,是中國古代斗拱建筑中唯一的一個實例。
周渭祠斗拱的構(gòu)造及其作用在建筑學(xué)上被所引為經(jīng)典,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周渭祠正是因為其斗拱在建筑史上的地位,而被國務(wù)院列入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
周渭祠有一幅長達500米的巨型壁畫,叫梅山圖,藏于周渭祠的后殿。畫面生動地表現(xiàn)了千年以前瑤民生產(chǎn)、生活和信仰的情景。1000多個形貌各異的人物,有的耕種??棧械臐O獵商貿(mào),有的休閑嬉戲,有的揮毫潑墨,個個神情兼?zhèn)?、栩栩如生。這幅繪制于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型古壁畫,無論藝術(shù)水準還是歷史價值,都堪稱“中國一絕”,更有西南瑤鄉(xiāng)的“清明上河圖”的美譽。
周渭是恭城人民十分景仰的歷史人物,因而縣內(nèi)遺跡甚多。除祠堂外,城內(nèi)還另建有周渭廟,俗稱“老廟”。老廟建于明初,占地1000平方米,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是清乾隆年間大修后的式樣。
城郊有一石臺,高3米,寬6米,相傳周渭少年時曾在這里牧牛讀書。鄉(xiāng)人便將它稱為“御史臺”。
城東鳳凰山上的這面摩崖石刻,記述了周渭的生平事跡以及詩作。刻工俊朗飄逸,詩詞也工整優(yōu)美。石刻作于清嘉慶十六年,迄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也算是前人留下的一件供后人憑吊的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