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輝
摘 要:科技館作為重要的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場所,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其通過自身的獨特性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通過對常設展品計時工具——日晷及水運儀象臺的介紹,初探了古代計時工具的構造及功能,同時以期為了解科技館的展示方式和教育形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館;教育;計時工具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17
一、科技館教育特點
科技館教育具有系統(tǒng)化、連貫性、直觀參與性等特點,在科技館,展品的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學科歸類的方式,相同知識點的展品會集中在一定區(qū)域內展示,因此對某一學科感興趣的觀眾可進行系統(tǒng)學習。每個展品之間都有一定的主線貫穿,或是時間或是人物,以便于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另外,科技館的知識學習有別于課堂學習,其直觀參與性和課堂學習以知識點記憶為主,科技館則是手腦并用,邊動手邊動腦,提倡“做中學”。
二、古代計時工具初探
1.日晷
日晷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幾大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希臘和羅馬,都有使用日晷計時的記載。日晷的種類有很多,有赤道式日晷、水平式日晷、等高儀日晷、地球儀式日晷、反射日晷等。赤道式日晷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作“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石制的圓盤叫作“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子、丑、寅、卯等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每年春分以后看盤上面的影,秋分以后看盤下面的影。日晷只要適當?shù)卣{整晷針的傾斜角度,與地球的自轉軸平行,就能在不同的緯度上使用。觀眾參觀展品后會激發(fā)其興趣點,隨后可參加相應的動手制作教育活動,通過親手組裝日晷,了解其構造、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制作完成后還可以現(xiàn)場報時,掌握日晷的計時原理并檢驗制作的準確性。
鑒于技術的局限性,日晷計時只能精確到時辰,無法顯示刻。下面接著學習另一種更精密的可記錄時、刻、分的計時工具——水運儀象臺。
2.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建于北宋元祐年間,距今900多年,臺址位于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它是一座大型的天文鐘,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于一體,總高度將近12米,臺底7米見方,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這座天文鐘的結構分為三層:頂層為渾儀,用于觀測星空,上方的屋形面板在觀測時可以揭開;中層為渾象,用于顯示星空;底層為動力裝置及計時、報時機構,通過齒輪傳動系統(tǒng)與渾儀、渾象相聯(lián),使這座三層結構的天文裝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達到與天體同步運行的目的。
水運儀象臺正面的底層為塔形報時裝置,塔的最上層有3個木人,中間著綠衣者每到一刻擊鼓一聲,右側穿紅衣者每到時初搖鈴一次,左側紫衣木人每到時正叩鐘一下;最下兩層為夜間值更者,舉牌顯示更點,并敲擊金鉦告訴人們某個更點已至。整個報時裝置巧妙地利用了多個小木人,鐘、鼓、鈴、鉦四種樂器,不僅可以顯示時、刻,還能報昏、旦時刻和夜晚的更點。水運儀象臺以水為動力,但并非只是簡單地用水沖擊水輪,而是通過精巧的機械設計,利用流量穩(wěn)定的水流實現(xiàn)等時精度很高的回轉運動,借以計時。水運儀象臺的機械傳動裝置類似現(xiàn)代鐘表的擒縱器,英國的李約瑟認為其“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觀眾可以通過互動參與和觀看多媒體的方式,深入了解水運儀象臺的結構原理、功能、作用、歷史價值以及中國古人先進準確的計時方法,并可進入水運儀象臺的內部觀看其原理演示;如果觀眾對原理感興趣,可一并參觀另一件展品——現(xiàn)代擒縱器,以進一步感受古人的聰明智慧。
科技館將枯燥、抽象的課本知識以生動、直觀、互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能有效彌補學??萍冀逃牟蛔?,解決學校和課堂教育不易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榕軍.淺談科技館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海峽科學,2009,(11):74-75.
[2]白宗新,陳競蓉.科技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5,15(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