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的本質(zhì)在于時間,但時間一會兒也不能脫離空間,沒法孤立地考察。同理,談?wù)摗盎鸷颉币膊荒芎鲆暭訜釋ο蟮木唧w形態(tài),那就脫不開跟空間的關(guān)聯(lián)。
“火候”有溫度高低、時間長短兩大要素,一般說來,火力小而時間長,跟火力大而時間短可以等同。比方說著名的閩菜“佛跳墻”,梁實秋有一篇同題文章說:“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葷腥,暗中買了豬肉運入僧房,乘大眾入睡之后,……取佛堂燃剩之蠟燭頭……于釜下燒之?!毕灎T的小火苗,靠著時間長,竟能燒爛一壇肉。
在烹調(diào)的操作中,事情要復(fù)雜得多。蘇東坡《豬肉頌》介紹慢火燉肉,在指出“火候足時他自美”的同時還說:“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彼麖娬{(diào)要把火焰覆蓋起來,那是為了減小火力。還有加大火力的實例:孫權(quán)要把難爛的老烏龜煮熟,“燒柴萬擔(dān)”也不成,有高人教給的訣竅是要用火力最強的桑木當(dāng)燃料,于是留下成語“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上邊兩個實例都涉及了空間要素。把火焰掩蓋起來不讓它升騰,那火的形態(tài)屬于空間;桑木燃料質(zhì)地致密,那是“單位體積中的重量”較大,燃料的體積也屬于空間。
“火候”跟空間的相關(guān),最重要的是鍋中之油的總熱量。道理可以借著實例來講:特權(quán)階層講究吃“小灶”,蘇東坡有詩曰:“誰能視火候,小灶當(dāng)自理?!奔w食堂中,廚師炒大鍋菜要用鐵锨當(dāng)菜鏟,炒出的菜都帶湯汁,談不到多好吃。小灶確實味美,袁枚曾經(jīng)指出其中的道理:爆炒嫩雞之類必須火力強,否則就失去嫩脆的口感,“火弱則物疲矣”。“炒”的鐵律是“火”始終要壓倒“水”?!盎稹毙罘e在熱油中,不僅在于油的高溫,更在于油的體積。油的溫度乘以體積,就是鍋中的熱量。熱量夠不夠炒的要求,是跟被炒的肉、菜的體積相對而言的。只有一勺底油,要炒的菜卻有大半勺那么多,把油燒到冒煙,“水”也必然把“火”澆滅。
袁枚也強調(diào)烹調(diào)佳肴要用小灶。他說若嫌量小不夠吃,寧可再炒一鍋。原話是“煎炒之物,多則火力不透,肉亦不松。故用肉不得過半斤,用雞、魚不得過六兩(傳統(tǒng)半斤為八兩,六兩量更?。??;騿枺菏持蛔?,如何?曰:俟食畢后另炒可也?!彼谕瑫镉终f:“炒雞片,須用極旺之火炒,一盤不過四兩,火氣才透?!敝劣诘览?,他只講了半句,提到“火力”是對的,說“不透”則太不準(zhǔn)確。
家庭主婦里不乏烹飪高手,廚師的新招兒往往是跟她們學(xué)來的。然而有的菜肴,主婦們做的怎么也沒有廚師的好吃。太太們常不服氣,她們應(yīng)想到,菜館里的燒魚都紅透了,人家用一鍋熱油炸一條魚,家庭中哪有這樣的條件?!盎鸷颉痹谟跁r間,但同時還跟容器里被加熱之物的形態(tài)相關(guān),那就屬于空間要素了。
(摘自“高成鳶新浪博客”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