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閱讀張劍霜的詩歌了。我只能說,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他的寫作已經(jīng)越來越趨于向深度走,并在不斷的變化中,展示著他的決斷能力。他對于詩歌判斷性的清晰,使他在自覺寫作中不斷超越自我,找尋生命之外的續(xù)接和光芒。在這組詩歌中,他對于客觀事物的捕捉,奇特有些詭秘,似乎早已在心靈深處的積存,讓他拋開事物的本身,用語言敲擊出多重的可能性,并且避開通常重復(fù),創(chuàng)造出場景的鮮活性,畫面感和一些回憶似的悼念。
當(dāng)然這不僅僅只限于人類的,那些有著溫度情感的村莊,麥田,遠處的或是流淌在心底的江河,永遠不可企及的有著神秘感的樹木,水中的魚,刻在記憶中的殘骸,以及早逝的父親,都是他垂念的事物,也成為他呈現(xiàn)出文本的理由。創(chuàng)造的本身就是同自身有連帶的關(guān)系,就像血脈相通,所流淌出的語言的溫度必須恰到好處,而洞察的提取是多么重要。當(dāng)一切的光顧,持續(xù)的涌現(xiàn),消失和逝去,就成為一個人心中的體察和時間中的殤。作者將這些文本賦予的,有著詩性色彩的,逆向的回首,又像是游離于場景的本身。他稱“遠方遮蔽了母親的光芒”,“他寫鮮艷的挽歌引你崩潰”。遠方是無情的,它遮蔽了母親的光芒。這種看似自然松弛的表述,就恰恰讓你的心為之戰(zhàn)栗。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能遮蔽母親的光芒,而這種暗喻的力度,在意外中,獲得可行性的主體范圍,最好的感染力。
而挽歌永遠是哀傷黯淡的或者是黑色的。張劍霜恰恰就用逆向的反叛之思,讓挽歌鮮艷的存在。就像命運中的反諷,他牢牢抓住了,依然難免失去。正因為有逝去,無數(shù)個無法挽回的遠方,才給了張劍霜高于失去和高于遠方的詞語。他讓語言的出現(xiàn),在平靜的常態(tài)下給你震撼,讓你的心收緊,在抽象的對立中,完成獨特特殊的貢獻。其對語言逆向的勇氣,是應(yīng)對事物的最好的辯解,也是眷顧創(chuàng)造的一種拯救。那種自然位置的擺放,被理性明智的劃分,從而擺脫掉寫作中會誤入禁區(qū)的危險,哪怕是邊緣的。而平淡和狹窄,薄弱的無主題,毫無準確性的表達,只會讓一個人附庸落俗,踏入模糊之地。而勇于挑戰(zhàn)和逾越,當(dāng)毫無意義的寫作,被真正擯棄時,詩歌的寫作,其精神向度,都會面對現(xiàn)實而毫不懼色,所具有的生命力,才能延長寫作的長度和寬度。
我不得不說一個詩人的智慧是多么重要,他的多元的和向遠的表達,都在一個好的寫作者的掌控之中。好的詩人,會在他的作品中,了無痕跡的,警覺的,強調(diào)著他敏銳的發(fā)現(xiàn)。那些關(guān)聯(lián)的影像,在詩學(xué)的推動下,完成獨立的所指,關(guān)鍵性的示度。
為什么喜歡坐下來回憶/水和夜 一起在平原靜默流淌/似乎要沖走無邊的/黑暗/我能看見母親的素面之顏//想像成熟的神靈/魚兒有自己的天堂/秋天本身是一種力 不斷延伸/死后熄止/葬禮開始之前/有音樂先流經(jīng)禱告者手指?!肚啻浩凇?/p>
詩歌的宗教性,存在于詩歌之上的時間,涌動的河水,緩慢的流程,在時光的消逝中,母親的素面之顏,像故鄉(xiāng)影印在群山之上的不朽,河水像一面鏡子,讓母親的容顏從沒消失過。這種表述,讓你面對生死的仰視,讓你在時光中看到死亡的高貴,平靜的像坦然面對生者的告白。就像一個人,坐在夜空下,聽河水在身邊緩慢地流過,母親的容顏那么清晰還是昨天的樣子,目光依然慈祥。而作者本身也從沒有遺忘過,因為這一切都在如水的光陰中,存在過,那么堅實的存在著。
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對于生者和死者都是那么短暫的一瞬間。而逝去的一切,讓活著的人,品嘗著過往的一切,哪怕死去的魚,也有自己的天堂。這種細微的,帶著體溫的美好祈愿,來源于深邃的,心底哀傷的底片。只有徹悟,只有內(nèi)心的平靜,回歸到生命本真的人,才會帶著中肯,回憶的體察,熟稔完美的表述。如果心中沒有萬境,大野,也就不能穿越時空,拋棄繁雜,進入一種境界。張劍霜借助于思想的力,生命中的磨礪,讓詩歌擁有內(nèi)蘊,浩蕩的暗流涌動。他讓情感釋放出理智的必然性,其熔煉的火候,在無形中達到的高度。
背對懸崖。我和他們一起惺惺相惜。/一條河流正好帶著金色的反光穿過這個下午。/清靜的河面除了反光,一切消失殆盡。/我又仔細搜尋一遍,它的上面一定有些什么/不被這座小城/輕易覺察。比如貼著水面做愛的魚。/或者在魚和水之間不再下沉的船底木。/還有夜晚的嘩嘩水流。這些簡單的事物/就能打動我,燃燒一個永世詩人的艱苦夢想?!逗恿鞯南挛纭?/p>
在張劍霜的詩歌中,總能讀到浩遠,優(yōu)雅的,甚至一個思考者的姿態(tài)。他將時間的反射,締造出的危險,物種的互為芥蒂,讓世間暗指的節(jié)奏,超越孤獨,憂慮的。而無奈的存在,成為美學(xué)意義的階梯。他就像一個在生存縫隙中,在低處向高望遠,熔煉出遼闊的視野,但卻風(fēng)輕云淡。背對險境,和遠方的河水,惺惺相惜。那種跳躍似的想象,不俗的價值,可以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物種,打開隱蔽之門。他在世界的現(xiàn)實中,用感傷的,并不黑暗的,有輕松幽默鏈條的,寬泛的能動性,揭示人性的情感,分離,沉靜的哀傷。
他在《父親死了》一詩中寫道:一條小溪成就兩岸/我一再猶豫著回憶/分離的美。//父親果真死了/那么突然 確實突然/他怎么也不相信會有天堂/他曾熟稔偉大的真理/我們這群孩子 就足以成為他的遠方。
是的,張劍霜一直在猶豫的審視中,張開讓語言鎮(zhèn)定,讓哲理貫穿詩性的純粹性。而理性是詩歌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分量,甚至深度的拓展都需要在理性中展開。在張劍霜的詩歌中,類似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他似乎用漫不經(jīng)心的步入,進入詩歌的底色,你看不見喧囂的氛圍,濃烈的氣息。讀這樣的詩歌,是需要慢慢的回味,就像喝入口中的茶水,味道在時間的浸潤中,漸漸將回味給你,讓你心生暖意或者將你帶入慢慢的回憶之中。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象征意義的遠,在水之中的蒼茫。
而詩人的革新就是讓意的資源,在理念中守護著新鮮的意圖,這些都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漫步,有形與無形中的跨度。那些流經(jīng)的事物,被詩人真誠的態(tài)度,對未知的設(shè)想,誘惑力,構(gòu)成到來的效果,對客觀的集中恢復(fù),讓我看到平靜的飛揚,海底下水流深邃的流淌。正是這些回憶式的流程,哪怕微小的細節(jié),無法走近的距離,才是詩歌中的啟示。閱讀這樣的詩歌,為我們帶來回程,時代的久遠,相互間的認知,變化的形成,甚至什么是杰出。
我不想一句句來分析他的詩歌,這種還原的過濾性是帶著危險的。而作者對于生命中的到來,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迎接。他絕不用粗淺的幻想,而是內(nèi)斂的,以自己獨有的見地,復(fù)制和再現(xiàn)存活。他在現(xiàn)實本身中催發(fā)新生,博大的歷險,安靜地完成。這需要歷久的修煉,耐心的等待精髓破陳,在消逝中,追溯出世界的新,想要的可能性,他悼念的光輝。
當(dāng)然張劍霜在今后的詩歌寫作中,如何突破前期,使生命中的寫作得到更應(yīng)有的尊重,迎接難度和深度,在紛雜中突出一個人的容量的準確貢獻。這需要有足夠的勇氣接收挑戰(zhàn)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