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珍
【摘要】 《高中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作文新理念是:關注讀者意識,突出個性化表達,注重情感態(tài)度,重視寫作過程。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作文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隔靴搔癢”的境況,語文老師也一直被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所困擾。
【關鍵詞】 互動 作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4-027-01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雖然方法可能是各式各樣的,但是我認為,讓“互動式”教學模式走進作文課堂,不失為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一、教師技法點撥是“互動”的基礎
提倡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助合作,完全排除對學習的強制手段,培養(yǎng)民主個性,教師在愉快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中快樂地學習,其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巧。因此,教師技法點撥尤為重要,它可以說是整個“互動式”課堂的指揮棒,是保證學生有效進行“互動式”討論和評改的前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準確、清晰地讓學生明白,一篇合格乃至優(yōu)秀的記敘文應該囊括的基本要素。
(一)審題要準確。寫好一篇文章,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審好題,審對題。依據材料的類型,審題方法也稍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找到材料中的關鍵字詞,做到“咬文嚼字”。如,“昨夜的風雨給今日的早晨戴上了金色的和平”。品讀泰戈爾的這首小詩,你有哪些聯(lián)想或感悟呢?請以“風雨過后”為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泰戈爾的這句詩闡明了風雨的作用,展示的是風雨后早晨的美好景致。準確理解“風雨過后”才是正確理解了寫作要求。但是有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將“風雨”作為行文的重點,而忽略了經歷風雨之后的心理、感悟、轉變等,導致扣題就不夠準確,行文重心發(fā)生偏移。
(二)情感要真摯?!拔恼虏皇菬o情物,情動于中更感人?!薄墩Z文課程標準》中解釋,“感情真摯”即感情真誠懇切,是文章中所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無病呻吟。這就要求小作者在文章中要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以情動人,使感情的流露給人真實感、真誠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裝飾,更不是虛情假意。由于中學生的生活范圍比較狹窄,閱歷也相對簡單,所以在寫文章時,宜選取某一事物作為情感的載體,真情實感就水到渠成了。如,學生寫親情。有了以上思路的點撥,找到了情感的載體,生動的文字隨處可見:“春天漸行漸遠,老家院子里的那株楊桃樹,現在一定又是綠葉覆蓋枝椏了吧,也許還有零星的花兒點綴其間。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憶起,那些與爺爺在樹下下棋、談天說地的日子,是那般的快樂。它讓我無比的懷念,更是我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鞭策。哦,我知道,今天我又想您了,我親愛的爺爺!”
(三)選材要典型。記敘文的特點是寫人敘事,以事感人。因此,選什么樣的材作為敘事重點就顯得相當的重要,雖然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直接或者間接的生活體驗,但是并非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一股腦兒地進入到我們的作文當中來。為了文章更加的真實感人,這就要求我們在行文之前要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挑選最適合最典型的材料入文。
《2014年的夏天》。夏天發(fā)生的事情特別多,但是因為有了“2014”的限制,所以在寫作時選材就不能把跟夏天有關的所有事情都考慮進來。2014年的夏天,學生們所處的人生階段基本上是初中畢業(yè)季,暑假和高中軍訓生活。
“2014的夏天已經過去了,可它卻深深的烙印在我的生命里,那是我青春的印證。南國的9月,陽光依舊燦爛,七月流火距離我們尚遙遠。在烈日下,我們汗流浹背,立正、稍息、齊步走……”
二、學生討論是“互動”的靈魂
學生的討論是“互動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了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討論探究的意義無疑是調動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合作性,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使其更大程度參與課堂。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討論的實效性才能體現。但是,“互動式”討論要注意避免討論流于形式,光有場面的熱鬧,而無實質內容。因此,在討論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準備:
(一)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和討論等,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和討論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分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寫作基礎,以及認知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差別。每個小組成員都應該包含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學生,并確定好小組長,每一次的討論由組長負責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小組討論的結果。
(二)討論目標指向要明確。為了提高課堂討論的時效性,需要教師分配給小組成員明確的內容以及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可以避免準備不充分,討論不深入,也杜絕了討論流于表面的熱鬧氣氛,沒有實質性的思考。
(三)強調生生互動,強化交流意識。討論是一種學習和訓練的過程,更是一種思辨的過程,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清晰,更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要強調生生互動,學會質疑和思考,最后,將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討論結果進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依然處于核心位置,既要眼觀六路,又要耳聽八方,不失時機地進行導向、提示、釋疑等等,最后還要選取優(yōu)秀的評價進行示范講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如,《登山者》。圖上展示的是:一個背著行囊的登山者,攀上高峰,目光遠眺,遠處,山巒相連,雪峰相接……”僅僅從圖畫中所展現出來的內容,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寫作知識是不難完成的,但是要寫好卻沒那么容易。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多觀察多思考,由表及里,從主人公的外在著裝、動作、神情更深入思考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可以將細節(jié)描寫地更生動、更感人。
總而言之 ,讓“互動”走進作文課堂,就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兩個互相左右的動態(tài)過程,它們互相促進又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