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杰
有些膚淺的藻飾,早已被時代的激流漫過;有些庸碌碌者,如今只與泥土長眠。然而,總歸會有那樣一群鮮活的影像,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蕩——俠氣立談中,義誓死生同。他們,是噴薄欲出的朝陽;他們,是風(fēng)華正茂的青年。
在《激流總序》中,巴金先生寫道:“幾年前我流著眼淚讀完托爾斯泰的小說《復(fù)活》,曾經(jīng)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北瘎≈詾楸瘎。且驗樵趶洀洷娚?,有一大寫的“命運(yùn)”主宰著萬事萬物使其不得挽救過去、不得掌控現(xiàn)在、不得預(yù)知未來;而悲劇之所以偉大,則不是由于人在“命運(yùn)”面前產(chǎn)生的蒼白的無力感,而是在于人與“命運(yùn)”的抗?fàn)庍@一無比漫長、艱苦卓絕的過程。而在中國,這“命運(yùn)”從來便不是自熱的,而是社會的無形的鐐銬與羅網(wǎng)造成的——這,便是垂死的封建舊制度和舊禮教。
身為長子的覺新一方面民智已開、有追求有夢想,一方面卻只能懦弱地奉行“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深沉的痛苦與無奈,最終親手葬送了兩個他最愛的女人梅芬和瑞玨的生命和幸福——原來,最大的悲哀并非來自蒙昧的渾然不覺,而是來自清醒的無力回天。
梅芬、瑞玨,兩個極相似而又惺惺相惜的柔順女子,前者只因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不得不任他人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埋葬,后者默默吞咽著一切不公正的愚蠢的舉措帶來的惡果,縱身躍進(jìn)了自己掘的墳?zāi)埂瓉?,古今多少大家庭子孫滿堂繁榮昌盛的背后,是無數(shù)女子的血淚泉灌溉生出的罌粟花……
于是不禁想要喊出一句:我好恨!
對于寫作此書時僅二十七歲的巴金先生而言,亦是如此。一方面,《家》中的覺慧這一形象極好地表現(xiàn)出青年的元?dú)饬芾?,客觀來評價,覺慧是可愛的、沖動的,帶一點(diǎn)莽撞與激進(jìn)的;另一方面,巴金先生也多次在后記中提到,他并非一個冷靜的作者,寫《家》的時候激動得厲害,書里面?zhèn)€人的愛憎太深——這會導(dǎo)致作品有一些缺點(diǎn)。然而,瑕不掩瑜。這樣的一種熱烈與奮不顧身,直讓人想到法國大革命,想到五四運(yùn)動的浩浩蕩蕩,想到在那許許多多次革命與運(yùn)動中涌現(xiàn)的精神與熱潮!《家》是檄文,巴金先生是斗士,是吶喊者亦是批判者——盡管他并未給青年們指明一條確切的新路,但畢竟我們都堅信:認(rèn)識,即改變的開始。
小說的結(jié)尾——覺慧終于意識到公館是“不能待了”而決心離開四川到上海去,去進(jìn)到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天地里去,去投身更激烈的學(xué)生運(yùn)動。他與覺民與琴惜別后,便乘舟遠(yuǎn)去,在一片清瑩的水光山色中,漸漸成了地平線上的一個小點(diǎn)。
《家》的結(jié)局是開放的,未知的,充滿向往與希望的。未知的世界需要青年去探索,未知的光明與黑暗需要青年去琢磨。從另一角度來看,古代的“大團(tuán)圓”窠臼其實(shí)很大程度上也實(shí)為用濫了的浪漫主義,無可厚非。
這是一部青年人的書。
一語似見拈花靨,一書如品濁醪醇。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