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自然辯證法基本理論為視角,通過對語言科學性和自然科學精神在語言學發(fā)展中的地位進行溯源和分析后認為,語言學研究應本著經(jīng)驗科學的基本精神,重視語言學本身的科學性,結合自然科學的領域的最新成果,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可驗證性,可為中國語言學學派的建立給予新的啟示。
關鍵詞:語言學學派;自然科學精神;語言科學性;反思
作者簡介:車向前(1989-),男,甘肅岷縣人,學校:西安工業(yè)大學,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語言哲學。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1
2007年,錢冠連《以學派意識看外語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課題:在西方語言學各種流派不斷強化的今天,國內(nèi)語言學界對于理論的研究絕大部分僅限于引入和介紹,缺乏獨立有創(chuàng)見的語言學學派。此論引起學界的廣泛討論,其中如劉利民教授提出的哲學追問視角尤為獨特。本文以該問題為切入點,對自然科學精神在語言學發(fā)展中的地位進行溯源和分析,來試圖說明:只有本著經(jīng)驗科學的基本精神,將視野擴大到自然科學領域,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及可操作性和可驗證性,建立中國特色的有影響力的語言學流派才不是一句空話。
一、從科學的基本特征看語言學的科學性
學派創(chuàng)立須對語言學科學性有足夠的認識。一門學科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首先要有客觀的研究對象、系統(tǒng)的學理。自然辯證法中,作為科學的理論有幾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內(nèi)容的客觀真理性及本身的可證偽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理論,過去的理論逐漸被目前的理論所修正,目前的理論在未來會被進一步完善。其次是結構上的邏輯性。理論需要可以操作、多次重復驗證核查保證其有效性和說服力;再次是功能上需要具備科學預見性。即通過該理論可預測事物在未來發(fā)展的走向。據(jù)此,語言學首先應該是一門科學,它有客觀的研究對象——語言。它必須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切入角度,例如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等,均有各自成熟的研究方法,如描寫分析、結構分析等。這點我們將在下一點著重討論。
二、自然科學精神在語言學流派建立中的地位
一個科學的語言學理論是怎么形成的?傳統(tǒng)研究語言學多從主觀的角度進行。而20世紀的語言學研究在科學哲學的影響下經(jīng)歷了兩次重大的研究范式的轉折。第一次發(fā)生在上世紀初期。在索緒爾的推動下,歷史比較語言學過渡向以結構描寫為方法的現(xiàn)代的語言學。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啟示下語言具有哲學的、物理的和生理的特點得到更深入的探索。第二次發(fā)生在上世紀50年代, 喬姆斯基創(chuàng)建了轉換生成語法,語言學研究從描寫語言符號系統(tǒng)內(nèi)部成分的結構主義轉向了解釋語言的運作機制和認知的研究。至此語言學研究不再單純而保守,受到了數(shù)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有力推動,與不同自然學科的聯(lián)姻讓它研究擁有了開闊的視野。
事實上,從弗雷格起,語言哲學早就走入了對形式的深刻思考,而當代語言學研究不同的語言學派或多或少都有形式化的理論表達成分。美國著名邏輯學家蒙太古第一次把元數(shù)學系統(tǒng)而廣泛地應用于自然語言的語形、語義、語用方面的研究,建立了蒙太古語法。他嚴密的代數(shù)運算就是一種試圖從邏輯角度來對語言進行精密化、形式化研究的典范。再以布龍菲爾德為例,他根據(jù)俄國學者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提出人類的語言過程就是由一系列刺激和反應構成的:即S-r…s-R,S表示實際刺激;R表示實際反應;r表示語言替代性反應;s表示語言替代性刺激。其《語言研究導論》、《語言論》就是立足心理學來闡釋語言的。當然,喬姆斯基更是語言學科學化的締造者,他站在生物的基本立場上,從語言的角度把對人類認知活動的探索推向了學科的前沿,他堅持人腦初始狀態(tài)應該包括一切語言共同具有的特點——普遍語法。他的“天賦假設”認為人類所共有的精神能力之一是語言能力,即提供了一個對語言材料進行初步分析所需的感覺系統(tǒng)以及一個很精細的確定某一種語法的圖示。至此生物學和語言學互相吸收,更促進了生物語言學的發(fā)展。
三、對中國特色語言學派建立的啟示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到,語言學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是可以遵從嚴格的經(jīng)驗科學的科學研究精神的。同時,語言學還在研究方法上,也能夠跳出模糊的描述,注重經(jīng)驗科學的可操作性和可驗證性。而這些與自然辯證法中的科學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因此了解自然辯證法對語言學的研究就變得極為必要,甚至不可或缺。二十一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引發(fā)了諸如生物科學、人工智能的技術的日新月異,自然科學技術和方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tài)勢滲透到語言研究之中。通過上文對當代語言學研究與數(shù)學和生物學的結合能夠發(fā)現(xiàn), 如果能夠提出更有新意的理論,并用可信服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成果加以驗證,當代語言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可以實現(xiàn)跨越,成為聯(lián)系兩個視界的紐帶。要建立中國特色的語言學流派,我們不能再滿足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的定性研究方法, 而應該借用、掌握自然科學諸如數(shù)學、邏輯、生物、心理學的某些研究方法,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打通中國語言學研究與世界的聯(lián)系。以神經(jīng)語言研究為例,結合漢語語料,對語言和大腦神經(jīng)及其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進行縱深研究,不失為開拓學科的建設道路的好方法。當然,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為語言學學科的建設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參照的同時,也為研究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及觀念上的挑戰(zhàn),呼喚中國特色語言學派的出現(xiàn),也即呼喚不拘泥傳統(tǒng)、不斷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錢冠連. 以學派意識看外語研究[J].中國外語,2007,(1)
[2]劉利民.“是”與“真”的哲學追問與語言學流派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3]郭貴春.論科學與語言的關系[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