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摘 ?要: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在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后,迅速獲得了國內(nèi)的高度關(guān)注。他的中篇小說《緩刑》以一個男童的視角講述了在德國占領(lǐng)法國期間,孩子成長中飄忽不定的身份和記憶與遺忘的相互糾纏而導(dǎo)致孩子的成長遭受影響。也反應(yīng)出德占時期,法國社會的現(xiàn)狀。
關(guān)鍵詞:身份;記憶;遺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一、引言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在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獎原因為特里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zhàn)法國被占領(lǐng)期間普通人的生活?!毒徯獭肥欠▏骷遗撂乩锟恕つ蟻喼Z在1988年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作者通過一個十歲男孩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主人公對過去的種種回憶都體現(xiàn)了法國人民在占領(lǐng)時期的動蕩不安以及法國人民生活的狀態(tài)。
二、身份的找尋
個人身份追尋因父母而失敗。主人公的父母一直不在身邊,他和弟弟被母親寄養(yǎng)在巴黎郊區(qū)的朋友家里?!靶录摇崩锏陌⒛莺秃托“HR娜對他們倆都很照顧,接送兩兄弟上下學(xué),帶他們出去玩。兩兄弟的父親是猶太人,喜歡講荒廢的別墅的故事給他們聽。父親曾兩度入獄,卻又被人釋放,究其緣由,無人可知。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對身份的認(rèn)同應(yīng)當(dāng)是來自父母。童年時期父母的缺失,讓兩個孩子的身份變得飄忽不定。就連主人公上學(xué),都是母親的朋友假裝是他的母親才得以入學(xué)。偶爾出現(xiàn)的父親也只是經(jīng)常講述那個沒有人居住的別墅的故事。而阿妮,小埃萊娜和她們的朋友后來全都因為一些事情全部逃走了。個人身份界定的失敗,會對一個人的一生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主人公能做的就是逃離過去和自己的身份,在放逐中找到自己。
國家身份因戰(zhàn)爭而喪失。在德國占領(lǐng)法國的時期,猶太人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仿佛全世界的猶太人都不應(yīng)當(dāng)有家園,未來和后代。猶太人注定要四處漂泊。納粹強(qiáng)迫猶太人帶上“黃色六角星”,從此一個有深刻內(nèi)涵的民族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這個黃色的符號,一個象征死亡和恥辱的符號。主人公的父親第一次入獄是因為猶太人不允許在20點后還在公共場所逗留。一個國家的身份都因此淪陷,深處在其中的人民還能完好的保留自己的身份嗎?答案是否定的。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法國在喪失主權(quán)之后,被德國納粹控制的結(jié)果,被流浪和放逐,身體和心靈都因為國家身份的喪失,更加難以建構(gòu)。
身份的找尋也可叫尋根,一個人的根如果找不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麻煩。雖然生活在法國,卻不是一個合法的公民,找到自己的根和自己的歸屬是能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動力,不然身份的缺失和差異會引發(fā)很多的社會騷動,甚至導(dǎo)致人性扭曲。
三、記憶與遺忘
記憶是對過去的回望,但是卻一直縈繞在心間。莫迪亞諾筆下的人物總是不知疲倦的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回憶,似乎只有了解過去才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在了解自我后才能追尋未來。但在時間的流逝中,記憶往往會變得模糊,想要在記憶里搜尋些東西,卻似乎再也找不到了。在《緩刑》中,阿妮每天都會開車到巴黎去,她回來的很晚,有時候還帶著許多朋友回家來。有開美國汽車的,有帶奇特手表的,而這些朋友總會在兄弟倆睡后聚集到一起。主人公對這些事情回憶了一次又一次,因為他始終不明白阿妮的朋友是來做什么的?為什么之后會一起消失了?這樣個人的記憶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的記憶,說明了在德占時期的法國,法國的年輕人們沒有固定的職業(yè)和收入,戰(zhàn)爭給法國年輕人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遺忘是與生俱來的形式,卻不能把記憶消除的一干二凈。記憶是有兩面性的,只要人活著,記憶會一直存在于心間??墒?,記憶又是短暫而易逝的。所以我們不能完整的記得所有的東西,卻又無法完全清除記憶。當(dāng)阿妮和她的朋友都消失了之后,家里來了許多警察進(jìn)行搜查,原因是她們都被捕了。具體是因為什么,沒有人告訴兄弟倆。對于這樣的一對兄弟,早年父母的不在場,親情的缺失,被臨時寄養(yǎng)在別人家里,這樣異于正常人的生活。本來記憶就不穩(wěn)定,但回憶起來都是那些不能解釋并且被遺忘的記憶碎片。那些部分被遺忘的記憶,讓讀者隱隱約約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狀。
在記憶與遺忘的過程中,敘述者的“回憶強(qiáng)迫癥”一方面強(qiáng)化某些記憶片段,揭示人物被痛苦記憶糾纏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以這些記憶反襯出更多被遺忘的“暗物質(zhì)”,揭示記憶不可修復(fù)的必然性(姜海佳,2015:129)。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身份的找尋,記憶與遺忘是莫迪亞諾在《緩刑》中體現(xiàn)的兩大主題,這是為了揭示人類生存的困境,父母以及親情的缺失,自己國家在戰(zhàn)爭中的淪陷是主人公無法找尋到自己的身份,在恍惚中長大。而在長大的過程中,伴隨著對童年的回憶,和在回憶與遺忘中糾纏,為了擺脫這縈繞于心的記憶和飄忽不定的身份長大,又為了逃離這種困境而不斷努力。
而在本書的最后,警察盤問兄弟倆,父母在哪里,他卻回答說父母已經(jīng)死了。警察也覺得這兩個孩子是這個時期的受害者,所以才沒有把他們抓起來,而是讓他們到花園里玩一會。所以他們才得到了緩刑。也就是說在兄弟倆成長的階段都是緩刑期,如果成長順利那最好,如果像阿妮和他父親一樣,則同樣要入獄坐牢。
參考文獻(xiàn):
[1]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著 嚴(yán)勝男 譯. 《緩刑》[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
[2]姜海佳 張新木. 莫迪亞諾筆下的生存困境與記憶藝術(shù). [J] 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 2105(1):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