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友萍, 丁治民
(1.蘇州大學 圖書館,江蘇 蘇州 215123;2.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
《永樂大典》所錄《集韻》版本考
花友萍1,丁治民2
(1.蘇州大學 圖書館,江蘇 蘇州 215123;2.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摘要:《永樂大典》引用《集韻》的材料中,有40字及其訓釋與南宋本《集韻》不同。不同之處多為南宋本對永樂本的增、刪、改等工作,因此,《永樂大典》所采錄的《集韻》可能是北宋本。
關鍵詞:《永樂大典》;《集韻》;南宋本《集韻》
《永樂大典》是以《洪武正韻》為綱,采取按韻與分類兩者相結合的“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每韻下分列單字,單字下詳注該字音韻、訓釋和其篆、隸、楷、草各種書體,再依次把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異見、詩文詞曲等隨文收載。明成祖稱贊這種編輯方法是“揭其綱而目畢張,振其始而末具舉”。詳注每字音韻和訓釋的小學書中就有《集韻》。
《集韻》是宋代繼《廣韻》之后又一部大型官修韻書。景祐元年(1034)三月宋祁等奏言《廣韻》之失,[1]四月詔修《集韻》,[2]書成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九月,慶歷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成。兩宋期間各地陸續(xù)有一些刻本;從元朝到明朝四百年間,這部書沒有重刻過。[3]
流傳至今的宋代刻本目前已知的僅有三種:前清內府藏南宋潭州本《集韻》(編入《古逸叢書》三編)、①翁同龢家藏南宋明州本《集韻》(于1993年編入《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②以及日本宮內廳藏南宋淳熙金州刻本《集韻》(于2001年編入《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③這三個本子均為南宋刻本。
《永樂大典》④修纂之時,貫徹了明成祖“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的雄偉目標,將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書籍一并輯入;并制定凡例,全書依照《洪武正韻》八十韻本的韻目,以“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將自古以來書籍中的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
《洪武正韻》共有2 220個小韻。[4]現(xiàn)存《永樂大典》收有97個小韻(限于有反切注音的),收字完整或較為完整的共計53個。在這53個小韻中,收字最少的為“倉尊切”,有4個韻字;收字最多的為“盧谷切”,有76個韻字?!队罉反蟮洹匪枕嵶值呐帕幸浴逗槲湔崱窞榫V,除《洪武正韻》所收字外,其它韻字均按該字首次出現(xiàn)于哪本辭書、而辭書又按成書時間的先后來排序?!队罉反蟮洹匪W書的原則,一是辭書的排列次序按成書時間的先后,二是后一種辭書必須提供前一種辭書所沒有或不相同的內容,即后引用的與已引用的相比要有新的信息。具體可參看《〈永樂大典〉小學書輯佚與研究》。[5]
《永樂大典》引《集韻》668字及其訓釋,其中628字及其訓釋與現(xiàn)存南宋本完全相同,另外40字及其訓釋與南宋本不完全相同?,F(xiàn)將這些不同例舉如下,并加以解釋。
一、異體南宋本比永樂本多⑤
南宋本有6字比永樂本的異體多,其中第二字“頂”最能說明這一點。
4.永樂本輔,《洪武正韻》:“防父切,車輔兩旁夾車木也。”丁度《集韻》:“或作、?!?/p>
6.永樂本螮,《洪武正韻》:“丁計切,螮蝀,虹也,詩螮蝀在東是也。”丁度《集韻》:“螮或作蚳。”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螮、蝃、蜥、蚔,《說文》螮蝀,虹也,或作蝃、蜥、蚔”。
按:南宋本有三個異體“蝃、蜥、蚔”,永樂本有一個異體“蚳”。南宋本比永樂本多兩個異體,為“蝃、蜥”。
二、異體永樂本誤而南宋本是
永樂本異體或誤寫,或來源不同。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逌,所也,通作攸”。
2.永樂本豷,《洪武正韻》:“許意切,豕息。”丁度《集韻》:“虛器切,闕人名,或從犬,作豷?!?/p>
三、異體南宋本誤而永樂本是
永樂本詀,直陷切。陸法言《廣韻》:“被誑?!倍《取都崱罚骸盎驈牧?,作譧?!?/p>
金州本為“詀譧,被誑也,或從廉”;潭州本為“詀謙,被誑也,或從兼”;明州本為“詀謙,被誑也,或從廉”。
四、韻字永樂本是而南宋本誤
永樂本臷,他計切。丁度《集韻》:“國名,在三苗東?!?/p>
明州本為“臷,國名,在三苗東”; 潭州本、金州本均為“載,國名,在三苗東”。
按:趙振鐸《集韻校本》:“陳校:‘載當作臷。又見《質韻》直質切?!R校:‘字正作臷,局誤載,大謬。’丁校據(jù)《山海經》作‘臷’。方校:‘案:臷訛作載,據(jù)《山海經》六《海外南經》正。畢氏校本改,音秩,亦音替?!疵髦荼?、毛鈔、錢鈔‘載’字正作‘臷’。陸校、龐校、錢氏父子校同。段校:‘宋本作臷?!盵7]656段玉裁應該看到宋本,但他未說清楚是宋代何時的本子。臷,永樂本、明州本是,而潭州本、金州本誤。
五、南宋本糾正永樂本反切失誤
永樂本的反切失誤均可從語音發(fā)展史角度加以論證,再佐之《廣韻》、南宋本《集韻》,可以得到證實。從反切失誤可以推論《永樂大典》所錄《集韻》的版本可能較早。計7字:
按:《周禮·春官宗伯·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弊ⅲ骸班嵥巨r云:合采,謂舞者皆持芬芳之采。或曰:古者士見於君,以雉為摯,見于師,以菜房摯。菜直謂疏食菜羹之菜?!薄督浀溽屛摹罚骸笆枋?,所居反。劉音蘇?!薄疤K”即 “孫租反”反語之折合直音。永樂本“又孫祖切”之“祖”為“租”形似而誤,南宋本是。
3.永樂本齂,《洪武正韻》:“許意切,臥息。”丁度《集韻》:“又于貴切,孫炎讀?!?/p>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齂,又訏貴切,孫炎讀”。
按:齂,南宋本《集韻》有兩切:虛器(曉紐、至韻)切、訏貴(曉紐、未韻)切。不管是在至韻還是在未韻,均為曉紐。《廣韻》“虛器切”,曉紐至韻;永樂本“于貴切”,于為喻紐,誤;南宋本“虛、訏”均為曉紐,是。
按:《集韻》是按聲紐的發(fā)音部位進行排列的,泰韻舌頭音合口的順序為透端定,都為端紐,徒為定紐。永樂本端紐誤,南宋本定紐是。
按:嗜,從耆得聲;耆,從旨得聲。上古屬于旨部,中古只能屬脂韻、皆韻、齊韻。例,從列得聲,上古屬于月部,中古屬于祭韻。南宋本“時利切”,禪紐至韻; 《廣韻》“常利切”,禪紐至韻。南宋本同《廣韻》。永樂本“常例切”,誤;南宋本是。
6.永樂本達,“他計切。顧野王《玉篇》:迭也、足滑也”。丁度《集韻》:“丁計切,字林滑也;又佗逹切,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p>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達,他計切,字林滑也;又他逹切,逃也;又陁葛切,行不相遇”。
按:達,永樂本“丁計切”,端紐霽韻;南宋本“他計切”,透紐霽韻;《廣韻》“他計切”,透紐霽韻。南宋本同《廣韻》。永樂本誤,南宋本是。
7.永樂本麥,《洪武正韻》:“莫白切,《說文》曰:‘來麰也?!倍《取都崱罚骸八鬃鼷湥鞘?,又古歷切?!?/p>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莫獲切,《說文》芒谷秋種厚薶,故謂之麥……亦姓,俗作麥,非是;又訖力切,來牟也”。
按:麥字,上古屬職部,又音當為職韻字,而不是錫韻字。南宋本“訖力切”,見紐職韻。永樂本誤,南宋本是。
六、南宋本補充、糾正永樂本訓釋失誤
1.永樂本洖,訛胡切。丁度《集韻》:“戎人名,唐有鐵利鞨洖地蒙。”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洖,戎人名,唐有鐵利靺鞨洖地蒙”。
按:“地”當作“池”。[7]125“靺”字,永樂本奪,南宋本補,是。
2.永樂本俾,哺回切。丁度《集韻》:“安俾縣,在安定郡。”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俾,賓彌切,安俾,縣名,在安定郡”。
按:永樂本“安俾縣,在安定郡”非辭書的口吻,這不是要強調“安俾”在何地,而是要說明“安俾”為何,然后再說明在何處?!懊弊?,永樂本奪,南宋本補,是。
3.永樂本采,此茍切。丁度《集韻》:“將取也?!?/p>
潭州本、金州本均作“采,此茍切,捋取也”;明州本為“采,此茍切,持取也”。
按:“將”“持”為“捋”形似而誤。
七、反切上字不同
按:“士”“ 仕”的音韻地位完全相同,南宋本與永樂本不同或許有兩種可能:一是《永樂大典》所據(jù)《集韻》為“仕”,而《永樂大典》抄手在抄寫時抄奪了“人”字旁; 一是《永樂大典》所據(jù)《集韻》為“士”,南宋本衍“人”字旁。
八、訓釋永樂本比南宋本多
永樂本有6字的訓釋比南宋本多,這些多出來的訓釋,在其較前或較后的辭書中均未見。
1.永樂本碞,《洪武正韻》:“魚咸切,僣差,書畏于民碞?!倍《取都崱罚骸按N,山貌。”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說文》磛,碞也”,引《周書》“畏于民碞”??装矅唬骸皟c也,取參差不齊之意?!?/p>
按:永樂本“山貌”,南宋本均未見,疑刪。
2.永樂本翥,《洪武正韻》:“陟慮切,飛舉也?!倍《取都崱罚骸盎驈娘w,毒蟲?!?/p>
按:永樂本“毒蟲”,南宋本未見,疑刪。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許四切,息也,默知也”。
按:永樂本“又眾聲也”,南宋本未見,疑刪。
按:永樂本“一曰恭也”,南宋本未見,疑刪。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盧谷切,擊也”。
按:永樂本“撲聲”,南宋本未見,疑刪。
《永樂大典》雖成書于明初,但其所采錄之典籍,皆是據(jù)明初文淵閣所藏宋、金、元舊本繕寫,[8]而《集韻》元、明均未有刻本,《永樂大典》所用《集韻》當為宋本。從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不同之處多為南宋本對永樂本的增、刪、改等工作。據(jù)此,我們認為《永樂大典》所采錄《集韻》應當在南宋之前,可能是北宋本。
注釋:
①即潭州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
②即明州本?!冻J煳淌鲜啦毓偶票緟矔?,文物出版社1990年影印。
③即金州本。 《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線裝書局2001年影印。
④《永樂大典》現(xiàn)存814卷,為:1.明解縉《永樂大典》,中華書局1998影??;2.明解縉《海外澵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影印。
⑤南宋本《集韻》現(xiàn)存三種: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文中所稱“南宋本”即《集韻》南宋的三個本子;《永樂大典》所引《集韻》等字、韻書簡稱“永樂本”。
參考文獻:
[1]安平秋.集韻·編纂緣起(金州本)[M]//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 北京:線裝書局,2001:9.
[2]魯國堯.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624-626.
[3]趙振鐸.集韻校本(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
[4]寧忌浮.洪武正韻研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5.
[5]丁治民.《永樂大典》小學書輯佚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6.
[6]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452.
[7]趙振鐸.集韻校本(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8]胡道靜.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序[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3.
(責任編輯吳波)
On the versions ofJiyunrecorded inYongleDadian
HUA Youping1,DING Zhimin2
(1.Library,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2.SchoolofHumanity,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40 words and their annotations from Jiyun with the Yongle Dadian(Great Canon of Yongle) version are different from Jiyun with the Southern Song version, which result from the adding, deleting and modifying from the Sourthern Song version. Hence, we hold the view that the Jiyun of Yongle Dadian is probably a Northern Song version.
Keywords:Yongle Dadian; Jiyun; Jiyun of the Southern Song version
中圖分類號:H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35(2016)02-0062-05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資助“《永樂大典》小學書輯佚與研究”(14KYY002)
作者簡介:花友萍(1969-),女,江蘇東臺人,蘇州大學圖書館助理研究員;丁治民(1969-),男,江蘇東臺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