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楊絳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記敘了作者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生活片段,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老王的懷念與敬重。
對此文的解讀,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老王的解讀
從文章的標題看,老王是作者難忘的對象,有“命苦”的一面——住所之陋:他住在“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幾間塌敗的小屋”,并且還“住那兒多年了”。身世之孤:老王有一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職業(yè)之難:只能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在貧困的深淵里苦苦掙扎。身體缺陷:他只有一只眼,而且禍不單行,因為“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見”,這導致他的生意寥落,因為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如果上述的境遇是“命”,老王只能認了這個“命”。然而,還有比“命”更慘的“運”落在老王的頭上。他因為“腦袋慢”,“沒繞過來”,“就進不去了”組織,成了單干戶。在那個年代,單干戶是排除在組織之外的,沒有組織保障,就意味著被孤立,被排擠,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雪上加霜的是,不久這人力三輪被取締了,老王只好把他的車改為運貨的平板三輪,但“他并沒有力氣運送什么貨物”,他幾乎被逼上了絕路!
老王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劇。
可是,老王又有“善良”的一面。
楊絳回憶與老王交往的事情,可以概括為“三送”——送冰塊,送病人,送好香油大雞蛋,這“三送”,折射出老王身上的人性之光。
“送冰塊”, “車費減半”,而且,他送的冰塊“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這是知恩圖報,因為“我常坐老王的車”,因為“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因為“我女兒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晚上就看得見了”……
送錢先生看病,老王“堅決不肯拿錢”,善良、淳樸的本性昭然于我們面前。
送好香油和大雞蛋,那是老王在行將就木之前,掙扎著送出的最珍貴禮物!
在那樣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里,如此不幸的人卻還保持著如此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多么的難能可貴。
二、對作者楊絳的解讀
郁達夫說過,“現(xiàn)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xiàn)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當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學者劉錫慶也有一段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體),名文(文學),字自我(具有獨特個性的真實作者)……”從這些語言中,我們明顯領(lǐng)會到作者在散文中的重要性。
在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對《老王》一文的解讀中,我們知道,他們只是關(guān)注老王,而忽視了作者,這種解讀是不完整的。
楊絳在“文革”中遭受了非人的遭遇,與老王的接觸,也正因為此,老王的命運與作者的命運在當時可以說差不多,但是,在那樣的社會氛圍中,能夠關(guān)注楊絳的人不多,因為他們怕連累、怕迫害,人人都有自保的思想,只有命運多舛像老王一樣的人才敢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作者對于老王的善良,哪怕是點滴都會銘記于心,因為那是作者最困難的時候,老王給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文章中“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笔前l(fā)自作者內(nèi)心的精神靈魂的拷問,是對正義良知的吶喊。在“文革”時期的作者夫婦也是不幸者,只是后來他們挺過來了,過上了比老王幸運的生活,對于一個過上幸運生活的人,她不忘對自己有過恩的人,尤其是像老王這樣在自己最苦難的時候,時刻幫助自己的人,作者對于老王的愧怍,主要是對于這樣一位恩人,無時間無機會再來報答,心里想一想,覺得對不起老王,所以作者非常的“愧怍”。文章寫老王的苦與善,都是作者勇于反思、敢于自責的表現(xiàn),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不寬容,對自己靈魂的譴責,是對自己沒能照顧好老王的愧疚和懺悔。
三、對比解讀
通過對老王、作者的解析,我們知道老王和楊絳的身份、時運、身體、住房、親人、婚姻、層次、壽命、族群、時代都有不同,通過比較,一個是下層命苦善良的人,一個是后來生活在上層長壽的教授,“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正是作者內(nèi)心愧疚最真實的表現(xiàn)。
“文革”時命運的不幸,是老王和楊絳在那個時代的共同點,同樣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善心;而后來,一個命苦善良的老王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離開了人世,作者呢,渡過了難關(guān),成為了一個幸運的人,正因為作者幸運地生存下來,而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才會出現(xiàn)對老王的更加懷念和敬重。
余宏輝,教師,現(xiàn)居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