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興海
摘要:自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反腐的治理力度空前之大,掀起了新一輪的反腐浪潮。文章以公共選擇理論為理論基點,從“經濟人”的視闊就政府官員的腐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比較透辟地剖析了政府官員腐敗問題形成的原因,基于腐敗問題形成的根源,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政府管理的現狀對于官員腐敗問題的治理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思路。
關鍵詞:政府官員;腐??;公共選擇理論
一、公共選擇理論提出背景及涵義
二戰(zhàn)結束后,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理論占據西方經濟學領域的主導地位。政府增強對市場經濟的干預以此來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和不足,有效地保障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政府對于市場干預力量的增強,政府規(guī)模和政府部門職能也隨之擴大,導致政府機構無限膨脹,結果是社會資源并未得到最優(yōu)化的配置,相反浪費嚴重,同時也形成了不良的官僚特權和習氣。政府官員和行賄者為了尋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導致公共權力的濫用,從而違背了公共利益。鑒于此,從公共選擇理論的維度,透辟地剖析腐敗行為的主客體內在機制,搞清腐敗滋生的根源,提出具有建設性的防腐反腐對策十分必要。
二、從“經濟人”維度分析腐敗滋生誘因
(一)政治市場上“經濟人”的特性與本質
在經濟市場上,“經濟人”的特性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理,在政治市場上,“經濟人”的特性仍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與效用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對于公民和國家關系是這樣闡述的:“公民通過權利的讓渡形成了主權體即公共人格,再由主權體選舉出自己的代表形成政府,政府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所以政府理應作為公民的代理人,為公民謀利益,以公民的福祉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任務?!比欢策x擇理論認為,在政治市場上政府的工作人員是獨立的個體組成的,而且這些獨立的個體在政治市場都是獨立的經濟人,因此都具有經濟人的特性就是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自利動機的強刺激性使他們容易做出不理智的政治行為,遵紀守法極有可能被熟視無睹。
(二)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博弈
投入和產出對應的關系,同理成本與收益也是對應的關系,有收益的存在就必然有成本的付出。政府官員在為他人非法謀求利益,自己收受賄賂的過程之中,他付出的是公共權力的濫用,一旦東窗事發(fā),政府官員必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從而導致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來政治生涯的功虧一簣。具體說來腐敗政府官員的個人預期成本分為以下三種:首先,貪腐的道德成本,在違反法律的行為做出之后,因其擔心自己罪行的暴露以及會受到法律嚴懲的惡果而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這就是貪腐的道德成本;其次,貪腐的懲罰成本,它既包括開除公職、開除黨籍、罰款、坐牢等有形的成本,同時還包括社會歧視、社會地位降低等無形的代價和成本;最后是貪腐的博弈成本,就是在掩飾自己罪行和腐敗行為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等。以上是他們所要付出的成本考量,而他們的收益就是利用公共權力所攫取的非法利益,具體的情形包括非法挪用占有國有資產等。因此,政府官員在腐敗形成發(fā)生之前,會進行成本和收益的博弈,會進行投入和產出的考量。只有當腐敗的成本最小而所帶來的收益最大時,官員才會選擇腐敗的活動。具體來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當政府官員職位收益的增量小于腐敗收益的增量時,才會選擇腐??;第二種情況是當國家對于腐敗的查處和懲罰力度降低的時候,博弈成本和腐敗所受的懲罰成本也相應隨之降低,那么貪腐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三)以公共權力角度分析腐敗成因
對于公共權力擁有和腐敗行為產生的關系,諸多學者都做過論述。因此,公共權力的擁有為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客觀的條件,提供了可能。對于此有以下幾種分析:首先,政府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壟斷是官僚主義滋生的誘因,所以注定只能由政府單方供給。這一壟斷狀態(tài),一方面為政府帶來高額的利潤和收益,同時為腐敗創(chuàng)造了可能;其次,政府部門管理的越位,增大了腐敗的領地和范圍。換言之,如果政府對于市場經濟過分的干預,那么在政府所干預的這些范圍內必然會產生政府尋租現象。因為企業(yè)為了獲得更大的壟斷地位,擁有不可阻擋的競爭力,就會通過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進行賄賂以此來拉近政商關系;另外,公共權力的過分集中亦會是腐敗的根源。主要是因為我國政府部門在權力的分配上存在著結構失衡的情況,這樣就容易形成腐敗走上不歸路;除此之外,公共權力運行規(guī)范性和透明度的缺乏,增加了貪腐的機率。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權力運行過程中的有關數據和相關細節(jié)對外不徹底公開,這樣就使得企業(yè)為了避免因為信息滯后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不惜重金賄賂相關的政府官員;另一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不夠,運行程序缺乏規(guī)范性為政府官員的暗箱操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四)以公眾角度視角精析腐敗成因
政府官員在政治市場上扮演著經濟人的角色,公民同樣在政治市場中不可或缺,同樣也扮演著經濟人的角色。對于此有以下兩個維度的分析:第一,公民權利意識淡薄,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長了公共權力的濫用。作為經濟人的公民,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樣是其追求的目標。對于腐敗行為的監(jiān)督和揭露,他們也同樣會考量其成本和收益,做出是否行使這一權利的決定和選擇。事實上,公民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會付出高昂的成本,不只是有形的成本,還包括無形的成本,由此可見,主動對于政府官員監(jiān)督的公民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單個公民想搭“順風車”的意圖,也是公民對政府官員行為監(jiān)督失敗的誘因;第二,政府官員財產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公眾的監(jiān)督難以實現。當前我國在公開政治決策過程,公開官員個人財產信息等方面缺乏具有強制性的制約機制,也缺乏相應的立法措施,可以說這是我國監(jiān)督體系中的失誤和漏洞。正因為如此,公民不能夠對政府具體的政治決策和官員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所以使得部分違法亂紀的官員得以僥幸。
三、公共選擇理論對我國腐敗治理的借鑒
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主體是“經濟學理論和政治決策的契約和憲法基礎”,究其本質就是對國家制度的探討和研究。上文以公共選擇理論為理論基點,對我國政府官員腐敗的誘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和剖析,鑒于公共選擇理論研究主體,因此我國的反腐倡廉的工作重點不僅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懲罰層面,更應該從制度創(chuàng)新和構建角度打開突破口,力求從根本上清除腐敗的毒瘤。借鑒西方的公共選擇理論,同時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筆者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一)制度保障機制
鑒于公共選擇理論中的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特征,政府官員的“本質”的良莠不齊無疑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為此,我們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機制,將腐敗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具體包括:第一,官員的錄用和提拔要嚴格管控,堅持以民意為基礎的原則,錄用和選拔德才兼?zhèn)涞念I導干部,同時要集體討論和決策,建立健全領導干部錄用和選拔制度;第二,不斷完善領導干部的綜合考評機制,對于官員的考核形式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考核主體不僅包括黨內互評,領導測評,同時還要群眾測評,考核內容不僅包括工作能力測評,道德測評,還要包括民意測評;第三,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終身責任追究制,官員財產申報制,金融實名制,重大事項實時上報制等。
(二)風險競爭機制
建立健全外部和內部的風險競爭機制。具體來說:首先,對于外部風險競爭機制來說,充分發(fā)揮市場的最優(yōu)配置資源的力量,減少政府對于市場的不必要的干預和控制,政府干預的領域要嚴格控制,不應僭越管理權限和范圍,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政府的尋租行為,從而使得政府官員腐敗的機會大大減少;其次,對于內部的風險競爭機制來說,加強對于官員的績效考核與評估,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官員之間都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保障其合法收入,增加政府官員腐敗的預期成本。外部和內部風險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將腐敗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三)監(jiān)督控制機制
建立健全監(jiān)督控制機制。尤其是建立健全的政務公開和政府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將其納入法律范疇,并將公開法制化和制度化。具體包括兩個層面:其一,政府活動的公開,特別是涉及經濟利益的活動,其細節(jié)和數據要實時如實公開,從而有效地保證公民政府決策和政府官員行為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效地遏制腐敗的勢頭;其二,政府官員財產和收入情況的公開。有效地監(jiān)控官員的行為,不給其暗箱操作的機會,使得腐敗的概率減少。建立健全的監(jiān)督控制機制,有利于腐敗勢頭的緩解。
(四)國際合作機制
由于我國政府官員存在“裸官”現象,建立健全國際合作機制勢在必行。最近幾年的腐敗案件我們可以發(fā)現,“裸官”的數量不在少數,并已成為部分官員腐敗的“時尚”,因此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可以有效地打擊政府官員的“裸官”行為,有效地抵制腐敗。具體包括:第一,在中國駐各國的大使館中設立反腐敗機構,有效監(jiān)控政府官員在他國的狀況,一經發(fā)現“裸官”行為或是官員的腐敗行為,必將嚴厲打擊,決不手軟;第二,與各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反腐雙邊機制,并聯合國際刑警,聯合懲治“裸官”等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建立健全的國際合作機制,對于中國現存的“裸官”現象和官員的外逃問題的解決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