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福
考場作文是對考生人生經(jīng)驗的積累、人生價值觀的取向、語言的儲備和駕馭等綜合能力的考查和檢測。高考既然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它就具有篩選和淘汰功能,因而它對同學們規(guī)范性方面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
作文的規(guī)范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書寫的規(guī)范性]
字是人的“第二容貌”。書寫不規(guī)范,作文閱卷老師見卷生厭,生惱,甚至生恨,怎愿細讀作文,給予青睞和高分呢?
有的同學,書寫漢字的時候,把一點寫成一橫,把一撇寫成一點,把三點寫成一豎,把一豎寫成一豎鉤……漢字基本筆畫寫得不規(guī)范,體現(xiàn)了為人的不嚴謹,求學的不扎實,做事的不認真。
有的同學打標點符號清一色用一個“點”。頓號、逗號、句號全無分別,也不占格,肯定不行。
此外,像破折號、省略號,均應占兩格。每段開頭應空兩格起始。全文字跡墨跡應保持一致,不要一會兒寫藍字,一會兒寫黑字,給人以草率、抄襲或拼湊之感,影響閱卷老師判卷時的心情。
如某字寫錯了,在字面上輕輕劃一斜杠即可,不要用透明膠改正。不要在字面上打杠、打叉或在字旁寫上“不要”二字,確保書寫的整體清潔和卷面的工整、美觀。
[語言的規(guī)范性]
不少同學,喜歡在文章中夾一些“古詞語”或古代漢語的虛詞,文白夾雜,不倫不類,給人以酸溜溜文氣不暢之感。
如有人寫《舊書》:“……歷史是一本舊書矣!微微泛黃之封面,是時間流逝之結(jié)晶,是世事滄桑之見證。略顯粗糙之書頁,有人翻之,閱之;有人慟之,哭之;有人感之嘆之。開懷大笑者有之,熱淚縱橫者有之,捶胸頓足者、掩卷沉思者,亦有之……書舊智不舊,事舊識常新。古書兮古書,是良師,是益友,亦可謂之為伴侶、愛人矣……”
此段文字中的“之”“兮”“矣”等古代虛詞,夾在白話文中,使語體風格不純粹,不協(xié)調(diào),讀來令人感到十分別扭,應代之以“的”“啊”之類的現(xiàn)代新詞。
有的同學,喜歡在文章中使用英語,明明用“再見”即可,非要寫成“good-bye”;明明用“寶貝”即可,非要寫成“baby”。寫人的姓名,也喜歡用“阿Q”“阿A”“阿B”代稱。試想一下:英文文章里,保留過漢字沒有?顯然沒有!即使要寫中國的人名、地名,也非得翻譯成漢語拼音或英文詞匯不可。方塊漢字是堅決不能夾雜在英文之中的。英語尚且如此,我們的漢字文章,為什么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的同學,在寫作的時候,喜歡濫用網(wǎng)絡(luò)語言,用什么“粉絲”“美眉”也就罷了,用什么“屌絲”“木有”,就太粗俗了,說不過去。某些網(wǎng)絡(luò)語言過于低俗,錯別字連篇,破壞了漢語語言文字的純潔性,因此,網(wǎng)絡(luò)語匯還是少用或不用為好。
須知,高考是要求同學們把最美的思想用最美的語言展示出來,才能“美”得高分,金榜題名。
[材料的規(guī)范性]
議論文中的材料、論據(jù),要十分確鑿,真實,不要生編亂造,無中生有,也不要去引用“電視劇”“小品”和“戲說”的歷史素材,以訛傳訛,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要引用歷史、語文教科書中的規(guī)范史料。
引用材料的時候,尤其是引用一連串材料的時候,材料與材料之間的排列次序,不要率性而為,散馬由韁,而要精心梳理,規(guī)范順序。
例如:……學,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須學,而且要不斷地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使自己不斷進取,不斷進步。魯迅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列寧說:“最有害的,就是自以為我們還懂得一點什么。”巴浦洛夫說:“你們在任何時候也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敝祆溆性疲骸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泵飨f:“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
這段文字,引用了不少名人名言。材料與觀點肯定是和諧的,但名人的先后次序,國別順序不科學,不合理,雜亂無章。應從外國到中國,從古代到現(xiàn)代;或從中國到外國,從現(xiàn)代到古代。如先引用巴浦洛夫、列寧的話,再引用朱熹、毛澤東、魯迅的話,這樣的順序就比較合理,顯得作者構(gòu)思有條理,思維有次序,邏輯感強。
[文體的規(guī)范性]
現(xiàn)在的考場作文一般不會限制文體,其實“文體不限”,并不是不要文體,而是在下筆之前,同學們有了選擇文體的自由,不再受單一文體的限制,這樣使大家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但同學們也必須明確一點:下筆之后,你便只能選擇一種文體,而一旦選定了文體,就應該保持所選文體自身的規(guī)范性,要鮮明地表現(xiàn)出文體的語言特征,而不是信馬由韁,隨意草就;也不是非驢非馬、四不像;更不是大拼盤、大雜燴。
有人寫議論文,其結(jié)構(gòu)不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安排,而是開頭、結(jié)尾發(fā)點議論,中間講一大段生動、具體的故事。這樣的文章,到底算記敘文呢,還是算議論文呢?
都不算!
有人寫記敘文,也喜歡首尾議論,并且議論的篇幅有時竟然還超出了記敘的篇幅,他不是以細節(jié)的描寫取勝,而是以“感悟”“發(fā)議論”為重點,為核心,這樣的文章,文體也不規(guī)范。
要記敘就一門心思地去記敘,盡量少議或不議。要議論就縱筆議論。議論文中的事例,應點到為止,不鋪敘,不擴展,重在分析與評價,為議論作事理的支撐。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有的同學把作文題目寫掉了。文章內(nèi)容不足800字,錯別字連篇,開頭來兩則“題記”,結(jié)尾來一則“后記”,都是作文文體不規(guī)范的表現(xiàn),應予以規(guī)避。
想一想我們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文,有幾篇課文有“題記”“后記”的?一篇也沒有!名家名作其實就是對我們進行無聲的示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