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 杜哲
摘 要:中共黨史研究的深化可以從多種維度進行,例如加強理論的指導、借鑒多種研究方式、不斷豐富研究資料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等。“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學術思想被提出以來,從社會史的角度上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無論是從研究的內(nèi)容上還是研究的視域上都得到了挖掘,中共黨史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史;中共黨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D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8-0040-02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史和各個學科間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的增強,以社會史為基礎,在社會史的理論方式上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以社會史為基礎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可以從多種維度上進行,但是必須在已有的成果的基礎上展開。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觀點一經(jīng)提出,就促進了中共黨史研究的發(fā)展,使其研究的內(nèi)容和材料都更加豐富,研究的領域也更加寬廣。
一、關于社會史的基本概念
社會史屬于歷史學的重要分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是運用各種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歷史上的社會結構、社會行為以及社會心理等內(nèi)容的。社會史作為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其他的分支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整體的研究領域上進行研究,可以將其看成為社會關系或者社會現(xiàn)象的具體體現(xiàn)。目前的社會史研究的最小單元就是一個家庭或者某個集團,其中又以集團的研究最為常見,很少專門去研究某一個家庭的[1]。社會史的研究領域和其他歷史學母學科的研究領域是等寬度的,只是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已。這也充分的說明了社會史和其他的歷史學學科具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講,社會史是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產(chǎn)生之后才出現(xiàn)的,但是在古代,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對社會史研究對象進行研究了。目前對社會史的一些觀點上并沒有統(tǒng)一[2]。而要在社會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中共黨史的研究,就必須詳細地闡述關于社會史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社會史的研究對象
關于社會史的研究對象,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至今都還沒有得到統(tǒng)一。綜合不同學者對社會史的研究對象的分析可知,從廣義的范圍來說,對社會史的研究對象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史研究的對象為除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宏觀因素以外的所有微觀因素;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史研究的對象不僅僅是社會宏觀因素之外的微觀因素,還應包括社會整體的整個過程,即所有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而在狹義上,不同的學者又有不同的看法[3]。在國內(nèi),認為社會史研究的對象應該為社會整體的全過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張靜和陳旭麓先生。陳旭麓認為,只要是能夠反應過去時代的全部面貌的就是通史,而通史等同于社會史。張靜如先生更是直接指出,社會史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研究對象應該是社會整體發(fā)展的全過程[4]。張靜如先生指出,社會史是對社會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考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社會階層、社會組織等宏觀因素,同時還要考察社會心理、人們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思維方式等微觀因素。總而言之,就是在研究社會史的時候,要同時研究社會的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
(二)研究社會史對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性
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的研究,并不是單純在把中共黨史改為社會史,而是在研究中共黨史的重大問題時,需要應用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從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取得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史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并不意味著在研究所有的中共黨史時都要從社會生活的領域進行,只是在研究某一些問題的時候,從社會生活的領域分析才能獲得良好研究成果。即使是從社會生活領域入手分析的中共黨史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重大問題,并不是都要毫無遺漏的從社會生活領域等入手,而是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將一個重大的問題進行細分,細分為若干個小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相關領域,有側重點的進行分析。另外,在以社會史為基礎進行中共黨史研究,研究的對象是中共黨史,社會史僅僅是一個研究基礎,在研究過程中并不需要敘述社會史本身,一定要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在以社會史為基礎研究中共黨史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社會史的基礎上來研究中共黨史,在社會生活領域,還可以體現(xiàn)一些重大的歷史變革,說明這種變革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5]。在社會史的基礎上研究中共黨史,必然需要一些社會調查材料和社會統(tǒng)計材料,而這些材料在之前的中共黨史的研究中是不會出現(xiàn)的。所以在社會史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可以取得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社會史對中共黨史的影響
(一)研究的視域更加廣闊
中共黨史研究主要是對中共自身的歷史活動進行研究,一切社會歷史的現(xiàn)象都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近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中,中共開展的所有歷史活動也都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內(nèi)外的文化、歷史等因素。所以,中共活動與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具有交互作用。也就是說中共歷史性的所有活動都會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反過來,歷史活動也會影響社會環(huán)境。無論歷史發(fā)展在哪個階段,研究者都會充分利用歷史遺留下來的資金、材料和資源等,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已經(jīng)變化了的歷史環(huán)境中,人們依然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事從上代繼承的活動。而反過來,通過繼承的已經(jīng)改變的歷史活動又會變更舊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一切外在的環(huán)境,都會對人類的歷史活動造成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人們不關注的地方也同樣如此[6]。所以,在研究中共歷史活動的時候,同樣要對中共歷史活動的外界環(huán)境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研究內(nèi)容更有深度
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的研究,可以使中共黨史的研究更有深度,研究的視域也更加廣闊。通過研究內(nèi)容的深化和研究視域的擴寬,中共歷史的研究在不同的層面都會更加豐富。以往的中共黨史的研究,主要內(nèi)容為中共的政治活動。之所以選擇政治活動,是因為中共黨史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所以研究的內(nèi)容自然以政治活動為主[7]。但是實際上,中共的歷史活動并不僅僅局限于政治領域,其他領域的活動也不容忽視。1991年,張靜如首次提出“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黨史研究”。由于社會史研究的領域比較廣,涉及到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內(nèi)容,所以中共黨史開始關注文化和經(jīng)濟等領域,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中共活動主要在近現(xiàn)代,而近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并不僅僅只包括政治領域,還包括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領域,并且經(jīng)濟在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共史研究不能僅僅限于政治領域,還應該對文化和經(jīng)濟領域深入研究。在社會史的基礎上進行中共黨史研究,把研究的范圍拓展到經(jīng)濟文化領域,才能使研究更有深度,并且視域也更加廣闊。
(三)研究的材料更加豐富
在社會史的基礎上研究中共黨史,中共黨史的學科性質是歷史學,屬于歷史學科的一部分,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就要按照歷史學研究的方法和要求進行研究。而歷史學研究是離不開社會調查材料和社會統(tǒng)計材料的,所以在社會史的基礎上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可以不斷地豐富研究材料。歷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嚴謹,在研究中,得到的所有的結論都要有真實的史料支撐,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史料的處理技術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史學雖然和史料學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從學科的性質上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視史料的運用和積累。所有沒有依賴研究材料的研究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學問,都不具有嚴謹科學性質[8]。中共黨史學科具有歷史學的性質,所以在研究過程中也必須要嚴格按照歷史學的研究方式和模式來進行,要注重史料的傳承,所有的研究都要以真實的材料說話,得出的所有結論都必須有史料的支撐。在所有的中共黨史研究中,憑借的材料都是中共自身的歷史活動中留下來的材料,其中以文獻材料為主。
在社會史的基礎上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將中共黨史歸類為歷史學,可以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的材料會更豐富,研究成果也是建立在真實的史料基礎上的,這就使研究結論有了史料的支撐。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中共黨史,可以使中共黨史研究的視域更加廣闊,研究內(nèi)容不再單純局限于政治領域,還可拓展到經(jīng)濟、文化領域,因此研究成果會更真實、更有深度,研究視域也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黃道炫.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革命史研究及其趨向[J].史學月刊,2012,12(3):23.
〔2〕吳漢全,王炳林.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再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2014,(9):100.
〔3〕朱文通,增強學術史視域下的“新革命史”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14,31(6):109.
〔4〕李金錚.向“新革命史”轉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突破[J].中共黨史研究,2010,21(01):81.
〔5〕曹小文.自成一家的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讀張靜如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社會史》[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23(05):109-111.
〔6〕滿永.革命與生活——兼及問題導向的中共歷史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21(1):16.
〔7〕吳漢全,王炳林.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再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2014,9(12):92-95.
〔8〕鄭艷鳳.張靜如教授與中國社會史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6):803-805.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