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曙光 紫雲(yún)
硯作正圓形,硯面大于硯底,硯體自上而下收縮內(nèi)斂。硯緣寬闊,硯堂雕琢飽滿,略微凸起,硯崗過渡自然流暢,硯背深凹。硯石質(zhì)為龍尾山魚子石,青黃色底板上密布黑色魚子紋,色調(diào)古雅,質(zhì)地細潤。整硯制作規(guī)整,磨礱精細。硯池中有墨銹斑駁,锃亮如漆,滌之不去,平添幾分古意。
早些年,我在婺源龍尾山硯山村“玉銘硯齋”吳玉民、吳金花伉儷的協(xié)助下,曾于硯山村附近的茶樹園下的宋代硯作坊廢料堆積層里,采集到部分在制作過程中因硯材斷裂報廢而被匠人丟棄的殘硯。從這些殘硯上留下的人工琢痕中,可推測宋人制作圓形硯的基本程序,選料、維料、琢圓、開池、打磨等等,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雕刻工具與技術(shù)條件下,要制作完成一方圓形硯臺的工藝比較繁瑣,可以說是費工費時的。且在此過程中工匠稍有差池或硯料質(zhì)量本身不過關(guān),如雕琢?xí)r遇到石中隱藏的石線、石隔,就可能會斷裂而前功盡棄。從現(xiàn)存的宋硯實物看,在宋代不是每個硯匠也不是每塊硯料都能做出或做成這么一方規(guī)整的圓形硯來的。
讓我們再來細細地把玩、觀賞這方圓形古硯,硯面、硯底、硯堂、硯側(cè)、硯緣的線條無一不是圓形或圓弧形的。我們的目光在這些圓形、弧形的線條上瀏覽、追逐,圓融而通達,豐滿而柔和,處處感受著雍容華美的愉悅。
不知當時這樣的硯有個什么樣的名稱,最接近的大概就是《歙州硯譜》上說的“月樣”硯,但這樣的命名顯然過于簡略籠統(tǒng),月有陰晴圓缺之變化,月牙、半月、圓月各不相同;硯有整體局部之分別,月亮作整硯、硯池、硯堂均可。單用“月樣”二字來命名這樣一方宋硯實在是有點敷衍了。
直到七八百年后,弘一法師寫下的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詩的意境、禪的機鋒,引發(fā)了我們的共鳴。
“天心月圓硯”,這樣稱呼這方硯,應(yīng)該是貼切多了。